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国学作者 时间:2010-08-21

【www.jinghuajt.com--国学作者】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一: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优质课


  《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这篇课文主要揭晓树苗也和人一样,要用有限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样一个道理,那么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桃花心木》优秀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帮助!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种树人的做法:(1)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2)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3)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3)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3)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更多教学设计推荐:
1.地里的小画家优秀教学设计
2.《小英雄雨来》优秀教学设计
3.《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优秀教学设计
4.《梅花魂》优质教学设计
5.《圆明园的毁灭》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6.卖火柴的小女孩优秀教学设计
7.《老人与海鸥》优秀教学设计
8.《一株紫丁香》优秀教学设计
9.《狼牙山五壮士》优秀教学设计
10.白杨教学设计优秀篇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二:桃花心木名师教学设计

  桃花心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种树人种下树苗后,常来浇水,可是浇水却没有规律。“我”先前以为他太懒,太忙,最后问了他才知道,原来树苗也和人一样,要用有限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最新《桃花心木》的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少年》等。)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 ) 秧( ) 番( ) 锻( ) 勃( )
  委( ) 殃( )翻( ) 段( ) 脖( )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课件出示: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1.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问育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3.“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借物寓人的文章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读了《高原红柳》,你想到了什么?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献。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她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她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凡是他走过的雪域高原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栽植的红柳。他常说:“红柳是青藏高原的生命树!”
  记得是藏历雪顿节的一天,天空湛蓝如洗,这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柳树下。柳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茶的芳香。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柳枝上采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内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援助西藏的同志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喝了一口青稞酒,笑着对大家说:“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是老西藏了,恐怕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西藏札根的。可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我们援助西藏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西藏精神,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西藏!”
  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援助西藏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了那历经风霜雨雪却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三:《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板书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_《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板书


  引导语:板书是指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黑板上用文字、图形、线条、符号等再现和突出教学重要内容的活动。板书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抽取其关键词句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方式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板书整体的过程。以下是《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板书,供大家学习:
  课文简介: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故事一波三折,颇有戏剧性,为了让学生迅速理清文本脉络,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一)《半截蜡烛》教学板书
  一、板书设计
  二、板书说明
  (1)词语展示斗争过程
  本课的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迅速了解文本大意,体会人物精神,此板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故事情节,再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和敌军巧妙周旋的过程。当藏有情报的蜡烛被“点燃”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保护这蜡烛:一是取出油灯,借机“吹熄”蜡烛;二是大儿子杰克借搬柴生火之机“端走”蜡烛。当他们的行动没有获得成功,蜡烛被“重新点燃”和被“夺回”时,就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以上楼睡觉为由,借机把蜡烛“拿上楼”,避免了一场危机。
  (2)图画反映人物心理
  课文描绘的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又紧张激烈的战斗。这紧张激烈,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出来。此板书用图画细腻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首先从整体上来看,图画一波三折,大起大落。“起”(图画中向上的斜线)表现的是他们遇到危机,内心非常紧张,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了;“落”(图画中向下的斜线)表现的是“危机”似乎过去,他们内心那短暂的平静。其次,“三起三落”表现了他们和敌军进行了三次的周旋,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波澜起伏。再次,我们不难发现,板书上的直线“起伏”的幅度越来越大,“山峰上的蜡烛”也是越来越短,这充分地表现了情况越来越紧急,他们的心理越来越紧张,在如此情况下,他们还能从容镇定想方设法保护秘密情报,可见他们那强烈的爱国之心。
  (3)板书引领戏剧编排
  本课的故事戏剧性很强,在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排演好故事情节是对文本最好的诠释。学生想要排演好剧本,必须深入到人物内心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而才能极富个性地表现人物。而板书上简单的“起伏”线条又为学生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引领了方向,学生明白了板书的意图,也就初步了解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其次,板书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钻研文本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人物内心感情变化,从而更生动、更贴切地排演好剧本。
  (二)《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教学的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体会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让学生说说对半截蜡烛的初步印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真实的小故事.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读过课文了,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
  生:(指名交流初读印象,相机画蜡烛图及金属管)
  [设计意图:在第一教时的基础上,在课堂之初让学生从对这半截蜡烛的初步印象谈起,抓住"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这是一个有意识的铺垫,为的是让学生对这半截蜡烛的理解能由浅到深,逐步全面,深刻起来——因为到学完课文后要再次让学生来说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对半截蜡烛的初步理解.]
  2,快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正是这并不起眼的半截蜡烛(点板书——蜡烛图),使伯诺德夫人一家度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围绕这半截蜡烛,课文主要介绍了那天晚上的几个场景 请你快速地读读课文,试着依次说说.(出示几个弄乱顺序的表示故事情节的短语:中尉点燃,母亲吹熄,中尉重新点燃,大儿子杰克端走,中尉夺回,小女儿端上楼)
  生:(浏览全文,读后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那天晚上围绕这半截蜡烛发生的几个场景,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对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感受
  师: 同学们,弄清楚了这个故事发展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要细细地学习课文了.先请大家各自读读课文的 第3 —7 自然段,看看这天晚上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与德军周旋,化解危机的,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可以在相关词句下圈圈画画,简要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自读思考)
  [设计意图:在这一阅读感受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全面阅读的主人,可以使学生与文本进行又一次" 亲密碰撞",从而得到他们各自最真切的感悟.也为老师下面的进一步引导奠定基础.让学生用批注式学法把自己较深的感受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流淌,与文中的字字句句形成强烈的共鸣,也培养了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导交流
  (1)指导理解并读好写伯诺德夫人的一段话.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先整句出示,再显示重点词句.)
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推荐:
1.《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板书
2.苏教版六年级下《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3.《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4.小学语文《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5.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6.六年级下册《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
7.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跨越百年的美丽》
8.六年级下《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9.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为人民服务》
10.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2763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