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民族风俗

春节 时间:2010-02-06

【www.jinghuajt.com--春节】

民族风俗篇(一):春节民族的风俗

  春节快到了,你知道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民族的风俗,欢迎来参考!
  1贴春联
  春联,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其中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
  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2剪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北方较为普遍。
  3放爆竹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现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部分城市已解除。
  4逛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5办年货
  年货是过年前买一些好的物品,而采购过程则称为办年货,例如贵价的鲍参翅肚用来煮一顿好的饭菜,来慰劳一下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日子,庆祝新年的来临。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的年货放在全盒里,亲戚朋友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另外办的年货就是拜年时送的礼物,城市地区流行送巧克力、曲奇饼等,这是因为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
  6换桃符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然后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7挂年画
  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然后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8扭秧歌
  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9耍狮子
  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然后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10舞龙灯
  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11踩高跷
  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在广场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正月习俗
  小年祭灶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除夕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夜不睡,然后以迎候新年的到来。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初一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初二回门
  正月初二、初三,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初三老鼠娶亲
  老鼠娶亲是流传民间的民俗故事。在民间,相传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大日子,会听到老鼠吱吱叫的声音,为了不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在该晚都会尽量提早熄灯就寝,并且在家中的厨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盐、糕饼与老鼠共享新婚的欢乐和一年来的收成,这些东西俗称“米妆”,或称“老鼠分钱”,希望与老鼠打好交道以求今年的鼠害少一些。形形色色的老鼠娶亲的民俗事象更呈多彩。
  初四三羊(阳)开泰
  初四占羊,“三羊(阳)开泰”本应吉祥,然后可是偏偏有人编了一个“红羊劫”的浑话来骗人,让大家不要出门。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这些说法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老北京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然后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京民俗特色。
  初五迎财神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然后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然后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富大贵。
  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然后是我国古代从宫里传到民间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然后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初七人日出游
  “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然后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十五闹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然后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民族风俗篇(二):少数民族的风俗禁忌有哪些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属于自己当地民俗,而其中的民俗禁忌又有哪些?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少数民族的风俗禁忌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少数民族的风俗禁忌
  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禁忌:打扫寨子期间,不准人进出寨子。过新年期间出门玩耍,不准在外住宿。登入布朗族人竹楼时要脱鞋,表示尊重主人。
  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禁忌:兄弟都结婚以后,互相不能进对方的卧室;不能让妇女住在楼上,男人在楼下;妇女不能跨坐在家堂屋的门坎上,认为这样会破财。家里“运气”不好,要和尚念经,杀鸡一口,门上插一杆小红族,并在堂屋正中挂一个花圈,用一条草绳沿屋檐把院子围起来,以转“好运”。施行此法后,七天内不准外人进家,否则不吉利,要破财。
  怒族 (nù zú)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
  禁忌:按照怒族的礼节,到怒族人家做客应带些烟、酒之类作礼物。儿童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鸡爪、鸡血,妇女在40岁前不吃心肺。
  鄂温克族 (è wēn kè zú)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禁忌:产妇未满月前,忌外人带枪或钥匙进屋,以防产妇断奶。父母在世时,儿子不得蓄胡须;下午忌理发、刮脸;忌说“死”,若老人死,要说“成佛了”;小孩死,要说“小活了”;搬家时,忌在曾死人的地点留下不洁之物,如指甲、头发、破布包、包脚布等。
  鄂伦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禁忌:晚辈不许直呼长辈的名字,也不许把长辈名字告诉别人,否则生下的孩子会没有骨头节。
  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禁忌:他们规定,猎人进山后,不许说怪话和谎话。在山林中遇到大树桩子不许坐,他们认为这是山神爷老把头坐的,别人是不准坐的。冬季在山里狩猎,看到其他猎人的脚印不许踩。
  门巴族 (mén bā zú)
  “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禁忌:忌讳在客人面前走动,须从客人身后绕行。客人吃饭时不要吃光喝尽,须让主人家的锅里、碗里剩一些食物。客人未睡时,主人不能先睡。家里有人出远门,当天不能扫地。若家有病人,要在门口压有带刺的树枝,谢绝外人来访。
  白族 (bái zú)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禁忌: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要在上午,以下午和晚间为宜。年节或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到别家串门。斟茶只能斟半杯,喝完再续,斟满杯茶。端给客人,被视为不礼貌,妇女分娩,忌外人上门。
  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蜜圈圈和油香。
  禁忌:保安族的禁忌渗透着伊斯兰教文化的意识。所食牛、羊、鸡肉,必须经阿訇或懂经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则禁食。严忌食猪、驴、骡、马、狗肉以及凶禽猛兽的肉。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动物的血。忌用手去抚摸食物。严忌客人进入女人的寝室。
  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禁忌:“扫寨”时不准外人进寨;“戊日”、“甲子日”忌生产,忌出行;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土,十五不能动刀、干活,四月初八不能让牛犁田;每年第一次打雷后的几天之内,不能种地;布依族村寨的山神。
  生活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禁忌
  民俗之随葬:
  有句话叫死无葬身之地,不是无中生有。
  有一种人,他本无心害人,但是在他们追求大多数人利益的时候,必定也要侵犯另外一个人群的利益甚至生命。历史的变革必定要是充满杀戮的,这也是人类的无奈。于是他们的手沾满鲜血。
  例如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一些伟大人物,或是忠于君主,或是为了当时的国家利益,而对敌人或反对自己的对立面采取无情杀戮甚至灭门的措施,这是历史使命使然,非为一己私利。但从生命平等的角度来说,却仍是凶手。这样一类特殊分人群,在他们去逝后却很难处理。你见哪个朝代有几个开国将领去逝后得以入土为安的?
  这并不是伟人的专利,在丧藏习俗里。人去世后的当头,就会有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组织四十岁以上的男性准备墓地。所谓准备就是按棺木尺寸挖好坟坑。问题就出在这里:有一种坑挖好第二天,坑里聚集满蚂蚁,密密麻麻!还有一种第二天坑里会装满水,不管多干燥的地方,谁也无法说清楚水哪里来的。掘墓人遇到这种情况,只得另外选地方挖坑,但结果往往是一样的。
  这就是天地不容,死无葬身之地。
  怎么办,许多落后的地方仍然保留着这样的风俗:结草成绳,起棺往坟山走,到哪里草绳断裂,就地挖坑掩埋,三代而得点主立碑。多见十字路口,是为万人踩。
  这是与传统丧葬极其违背的,谁会让自己的先人万人踩?其实这是好事,随葬的人其后人多昌隆。据说从其被万人踩开始,所有罪孽已经了断于他一身。按我的理解,当是牺牲我一个,造福一家子了。
  今天的我们无需背负这样的重担,我认为,人凡事还当与人为善,谋求自己利益的时候给别人留条活路。毕竟我们去逝后未必能得到将骨灰撒遍大地的待遇,也未必能得到随葬这样的救赎机会。
  禁忌之守灵:
  许多祖先留下来的民俗禁忌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唯独守灵,其传统从来不曾因为社会进步而褪色,就算城市无条件,也多于小区绿化带社灵堂而守。
  守灵:人去世皆停尸三天而发丧,三天内不合天地,(不盖棺盖的意思)必须择壮年六人,稳健长者三人,陪长子寸步不离守候棺前,直至起棺。忌讳任何动物接近尸体,若有动物从棺上跃过,则起尸体(诈尸),其禁忌之严是异乎寻常的。
  在开始科普前我再次重复一遍我的结论:我从未认为科学社会的我们比我们的祖先智慧。
  禁忌之守灵续篇:
  谈到死亡,首先我们谈谈死亡的界定。在法理上,死亡分脑死亡和心死亡。
  脑死亡是神经系统死亡,例如被神经毒素至死,最常见为安乐死"植物人。
  心死亡,指心脏停止跳动,停止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停顿,最常见就是心肌梗塞。
  这就有一个问题,死者的两种死亡是否同步?答案是不一定,大多数正常死亡都是心脏死亡,神经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维持很长时间。这段时期我们称为滨死期并且分明了心脏起博器和强心针。
  我们常见的死亡是由于心脏死亡引起免疫系统停止,细菌入侵神经系统引起的系统死亡。(请记住这个重点:细菌入侵神经系统)有就是说只有到这个时候,一个人才能被称为真正死亡,否则理论上来说都是谋杀。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守灵,中国有种说法叫还魂,请注意和回魂区分。就是说人死一段时间后又活过来了,网络上随便一查类似事情并不少。可不可以提一个大胆的假设,还魂这类人只是心脏处于类似休眠状态,免疫系统得以保全,神经系统还活得好好的。只要外部条件触发是有机会活过来的。例如用心脏起博器就是一种。守灵人每过一个时程要用凉水点天死者地,就是头顶很脚心,具体位置也有讲究。我个人猜测应该是与心脏有关的穴位。
  到这里你是否觉得守灵三天是多么高明了?一,保全身体不受损害,二,不断刺激死者心脏期望心脏苏醒。三,死者有任何响动可以立即知道,避免复活后再次死亡。其实这才是对生命的最高尊重,一个如此广泛的风俗只为不放弃任何生命的机会。
  曾经在天涯鬼区看到过一篇鬼故事,大概是建议人们不应火葬。里面在谈及经历是说有的尸体在炉内会发出尖叫和哭喊,有的认为是灵魂被燃烧。也有认为这样的尸体多没有结果停尸守灵。我可不可以认为,其实他是受到强力外部刺激心脏苏醒?只可惜……阿弥陀佛!
  民俗之喊魂:
  这应该是大部分农村出生的孩子们都经历过的迷信事情,曾经某讲坛专家有讲过类似话题,结论是:心里安慰!也不是没有一点点道理。
  喊魂的一个条件是掉魂,指因为突然惊吓,而带来的一连串诸位如恶梦、心慌、气短、失眠等症状。医学解释与之相关的是肾上腺激素突然上升。迷信叫掉魂。
  掉魂后,最常见的是常梦见在同一个地方,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来;或者是总是梦见在同一地方被东西追并伴随睡梦发出哭喊,按迷信的说法你的魂被留在你“掉魂”的地方。
  掉魂后需要喊魂,却不能够立即去喊,需提前于灶神和门神处许生香各三柱,并念词:大概意思是七天后叫魂,让他们到时候一定要放进家门的意思。
  七天后叫魂时当事人却不能去,必须在家等候。然后当事人直系亲属中年纪最大者携带当事人掉魂时所穿衣物、生鸡蛋一只(若路途遥远还需公鸡一只)。于黄昏到掉魂的地方喊魂,大概也就是XXX你快回来的意思。然后将生鸡蛋放衣服内带回家。
  有两点值得注意:当事人绝对不能去,需在家等候,你该知道一个人看见另外一个自己是什么感觉?据说只有主人自己能看见自己魂魄;鸡蛋不能破,否则失败。
  到家门口,将生香依次点燃,并告知魂已经叫回来,请门神灶神放他进家门。然后将鸡蛋和壳煮熟给当事人吃下,喊魂也就算结束。
  若真如专家所说是心里安慰,到也简单。但是请问如何解释:喊魂成功后的鸡蛋煮熟后蛋白上会有很清晰的路线图,从喊魂地点到家的路线图?这也是界定喊魂成功的唯一标准。
  禁忌之近水:
  这里并不是说不能接近说的意思,相反人类应该亲水,爱水,毕竟是我们生命的源泉。
  但是,当你身处水边,请克制你的一切贪念;一切好奇心。
  关于水,替死鬼的传说很多。具体就是说死过人的水库或者湖泊,每到一定的年限就要有人在水里替死,这样死者才能得以投胎。一说七年一替,循环不息。
  但问题也就在这里,既然要替死,那么在该有人替死的年份如果没有人在此处下水,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没有过关于水鬼能把人从陆地拉下水的纪录或者传说,至少我不知道。
  是的,他们拉不了你。但是,我们都太容易不诱惑,不是吗?例如:你走在路边突然发现水里有东西在发光。又例如:你突然发现水面上一片开得极其漂亮的花朵。再例如:你发现水边竟然有不知道谁掉的首饰。总之,你喜欢什么来什么,而且看起来得来完全不用费功夫。
  那么,请你快步离开!
  许多溺水者都有动机,我亲眼见过一个在温泉大池子里被救起的孩子,在大家都没注意到的情况下在深水区溺水,获救后问他为什么去那里?他说看到一个气球在水面上,他老抓不到,等他脚够不到底的时候,他害怕喊了声救命。也正是这声救命救了他。问题是后来的监控里,孩子在一个人往深水区走,没有气球!
  所以,如果近水,那么唯一的禁忌就是记住:生命第一!其它的有就都不中要了。
  关于水库,普及个小知识:
  大都数建国初期建设的水库,都不适合游泳,这个时期建设的水库,基石大多是来自十里八乡历史朝历代的坟地。水库涵洞及泻洪孔,均由一排排墓碑建成,许多地方字迹清晰可见。(个人估计除了破四旧,取才方便外应该还另有文章)。
  禁忌之堕胎:
  总来没有一个国家象中国这样把堕胎的医学推到这样的高度,就如我们所鄙视的棒子用整形美容给自己干瘪的历史丰胸一样。我在想,如果研究的是艾滋,癌症什么的,早克服了吧?
  咳......回到正题!医学固然发达,但这么做真的对吗?
  我不信佛,(以前信的,后来我看到释永信就不相信了)但是大悲寺主持对于堕胎的阐释,让我汗流浃背。在传统的轮回观里,诸搬失误皆会使得自己得到不得投生的果报,那么这些不得投胎的鬼魂只有在受尽万般折磨,(可以去科普下十殿阎罗是怎么做的)待自己罪业洗尽,方得投胎。记住不一定是投胎做人,佛家有六道,畜生道,恶鬼道等等。也就是说:一个人死了,可能要经过上千年轮回,才能得到一次投胎做人的机会。结果,咔!这机会没了!———因为堕胎!我无法理解这样的悲伤、怨恨与绝望,更不知道这样的怨气有多重!
  如果你以为只是佛家这么说,那你就错了。每次大规模的灾难,都有当地德高望重的宗教人士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堕胎是地狱的开始!什么?你没听过?你在中国当然听不到,中国还有宗教信仰吗?
  其实这样的事情农村很多,农村大凡夭折或者引产的孩子,会被丢弃在同一个集中的地方,大多是溶洞!别说夜晚,每逢阴雨或迷雾天气,附近发出的就是类似的哭声。(小时农村是我们村对面的山坡,每逢阴雨村里都能听到,老人就会很神秘的说:XXX家的娃娃又哭了,那时候我还很幼稚的追问:那呢那呢?)
  在我的记忆里,还有一个时候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夭折孩子的头七,有个成语,叫人小鬼大,大概来自这里。夭折孩子的头七,无人敢在家中逗留,到午夜三点这样的声音就由远及近,然后更BT的是,两岁以后夭折的孩子,在这一天你会听到类似爹、妈的哭喊。到天亮方止,你不知道还以为谁家孩子迷路了呢。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害怕?但我更多的是心酸,据说一旦定胎(怀胎三月为订胎,大概就是预定名额的意思),就已经认天地父母。其实它是害不了自己父母的,但是估计父母愧对于它,所以害怕吧!这么恐怖的一件事情我想如果他们会说话,大概是想问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要我了?
  那么你也许会说,我可是城里啊!怎么那么多人的地方也会这样?记住,听到的时候也也许会有些害怕,但你附近的住宅里肯定有人比你们更怕,因为他们知道哭的是什么,因为那是他们堕胎的婴儿!不定晚上还会回家敲门呢!你要是实在害怕,门上贴上门神就好。
  你也许会问我如果你出去看会看到什么?如果在有月光的晚上你会看到影子!这个孩子下次投生物种的影子,不一定是人的。

民族风俗篇(三):各地少数民族风俗介绍


  众所皆知,各民族都有各地的风俗以及习惯,俗话说的好,入乡随俗。想要深入当地,就要知道当地的民俗习惯。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各地少数民族风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各地少数民族风俗
  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蜜圈圈和油香。
  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德昂族(崩龙族)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衔病⑽淄贰⑸叫娜?鲂〉荷稀>┳澹??飞献猿莆?熬?薄ⅰ霸健被颉鞍材稀保?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各民族的古迹介绍
  广西真武阁
  广西容县真武阁在城东绣江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阁下有石台,称古经略台。楼阁平面矩形,三层,高13.2米,加上石台,总高近20米,是周围区域观赏的对象。登阁远望,也可遥瞰东南远处的都峤山与绣江景色。
  真武阁二层以上比底层收小很多,三重屋檐出挑深远而楼层很低,比一般楼阁的出檐节奏更快,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势,使得它不象是一座三层建筑,倒更象一座单层建筑而有三层重檐。但它又较一般重檐建筑更为从容和层次鲜明。
  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气魄,非常清新飘逸,是充分表现中国建筑屋顶美的佳作。真武阁不以浓丽华贵取胜,而以轻灵素雅见长,灰黑色的铁黎木不加油饰,屋面为小青瓦镶绿脊,色调极清雅柔和。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园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中部伊金霍洛甘德尔草原上,占地5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四周围护着红色高墙,三座相互连通为一体的蒙古包式穹庐金顶大殿巍然耸立。中华民族史上威震天下、征服世界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长眠在这里。成吉思汗陵园坐北朝南,殿宇飞檐,金碧辉煌。主体建筑陵宫由正殿、后殿、东西殿和东西过厅6部分组成。正殿高26米,上面为蒙古包式的穹庐顶,上面有俏丽的圆柱形装饰品和用黄蓝两色琉璃瓦镶砌的祥云图案;下面是双层蓝色八角飞檐。东西两殿比正殿略低一点,顶部与正殿相同,设有单层屋檐。大殿东西总长100米。正殿中央是一尊高大的白玉石雕成吉思汗坐像,像前是酥油长明灯与各种祭品。殿堂的后面紧连着寝宫,安放着四个黄缎覆盖的蒙古包。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孛儿帖、二夫人呼伦、三夫人伊绪,其胞弟别力古台和哈撒尔、四子托雷和夫人伊喜哈图的灵柩。西殿内供奉着象征成吉思汗战神的苏鲁定(长矛)和战刀、宝剑、马鞍等。大殿内绘有大型彩色壁画,形象地描绘了成吉思汗非凡的一生与元帝国时代的社会生活以及其时的风土人情。现在,成吉思汗陵园旁边,还建有成吉思汗行宫,仿照成吉思汗1206年即大汗位时的行宫布局而设,人们又叫它"元代村"。行宫由迎宾牌楼、大宫门、金顶大帐、左右侧殿、选汗高台、射猎场、赛马场等部分组成。
  据传说,当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的时候,曾途径今伊金霍洛地方。当他立马观望、留恋这块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草原时,手中的马鞭突然失落。他似有所悟,当即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后来,成吉思汗去世后,当灵车拉着他的遗体准备返回蒙古故地安葬时,走到他当年吟诗的地方,车轮突然陷入泥淖之中,即使用五个部族那样多的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后来,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在此为他建起了陵寝,并称这里为“伊金霍洛”(蒙古语,意为“君主的圣地”)。
  传说是神奇而有趣的,但实际上成吉思汗并未真正葬于此地。由于按照当时蒙古贵族“国制不起坟茔,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中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的秘葬习俗,成吉思汗真正的安眠之地已无法确定。但子孙后代为了祭祀他,便把他生前的八座白色的斡耳朵(鄂尔多,宫帐)安放在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之间的高原上,作为他的陵寝加以奉祀,“八白室”。直到元朝以后,蒙古族人民每年都要祭祀成吉思汗。一切重要的典礼也都在“八白室”前举行。北元中期(明朝天顺年间),鄂尔多斯(蒙古与语“宫殿”的复数形式,意即“护卫宫帐的部落”)部进驻于此,“八白室”随之迁来。达延汗还派他的三儿子巴尔斯博罗特为统领,率部负责守护“八白室”。清初设立伊克昭盟,“八白室”就供奉在伊克昭盟王爱召附近。1649年(清顺治六年)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额林沁郡王任伊克昭盟盟长,他为每年会盟之便,就“八白室”迁移到他辖领的左翼中旗,即今伊金霍洛旗境内。从此,成吉思汗的灵柩就被安放在今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并由达尔扈特人继续守护和祭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1939年,为了避开战乱和保护陵寝免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南京国民政府特派专员将成吉思汗陵迁往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安放。1949年又迁往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关怀下,1954年春,内蒙古自治区组成了迎接成吉思汗陵寝的代表团专程前往塔尔寺迎灵。4月1日,灵柩被运回到伊金霍洛。乌兰夫率自治区党政机关和各盟旗的负责人,与伊盟数万蒙汉人民,举行了隆重的祭陵盛典。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蒙古族英雄,中央拨专款80万元重新修建成吉思汗陵园。两年后的1956年,一座具有蒙古民族风格的新陵园便傲然屹立在伊金霍洛草原上。
  尽管由于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并未真正安放着他的真身,但几百年来,蒙古人仍把它当作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对成吉思汗陵寄以无限的崇敬和向往。平时这里也香烟缭绕,祭奠活动频繁,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在此要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每当祭奠之日,众多的拜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前,献上洁白的哈达、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肥壮的整羊、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他的雄才伟略,表达对他的无限敬仰与缅怀之情。
  贵州的名胜古迹
  贵州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代代勤劳勇敢的贵州人民留下了众多叹为观止的古迹名胜。
  遵义会议会址及红军街是贵州主要红色旅游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红旗路80号。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位于安顺城东七眼桥,是明代汉族移民的古村寨,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屯门、屯墙和哨棚。村内古树成荫,山势峻峭,风景秀丽。村内一条街、戏楼、和数十户民居建筑完好地保存着明清特色,是一座现存的屯堡文化地面博物馆。
  黎平地坪风雨桥位于黎平县地坪乡,是侗乡典型的风雨桥建筑,又称“花桥”,始建于清光绪8年(公元1882年),尔后几经修葺。桥全长70米,上有桥楼3座,中间一座最大,为5重檐四角攒尖顶,高5米,顶端安置一个葫芦宝顶,远看像桥上鼓楼。地坪风雨桥全系杉木构造,无一钉一铆,衔接无隙,布局严谨,技艺精湛,是侗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结晶。
  石阡万寿宫位于石阡县城,始建于明万历初年。在贵州高原为数众多的江西会馆中,石阡万寿宫是始建年代较早、建筑规模较大、装修工艺较精、民族特点较浓、文物价值较高的一座。修之者将飞檐翘角的仡佬族民居特点融八传统建筑中,使中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协调一致。
  平坝天台山伍龙寺平坝天台山伍龙寺——位于平坝县天龙镇天台山之巅,是典型的山地石建筑寺庙。伍龙寺始建了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后经多次增修、扩建,是年代较早、规模较大、工艺最精且保存最好的屯堡建筑。这座古建筑不仅具有宗教特征,还拥有军事功能,是座亦文亦武的古刹形城堡、半军半教的城堡式古刹。
  安顺府文庙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始建于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其后历经多次维修、重建,现为贵州省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在占地11亩的安顺府文庙内,无处没有石雕石刻。大成门前的云龙柱为雄浑粗扩改高骨雕,大成殿前的云龙柱为玲珑剔透的镂空雕,柱下为两对栩栩如生的狮形柱础,是罕见的古代石雕精品。
  镇远青龙洞位于黔东南镇远县城东的中河山,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完善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的几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含青龙洞、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等多组建筑物。该建筑群集儒、释、道多种文化于一体,融宗教建筑、徽派建筑、民族建筑于一炉,堪称山地建筑博物馆。
  沿河红军渡纪念碑1934年5月,红三军在贺龙、夏曦率领下,经渝入沿,于5月31日到达县城西岸,6月1日经惠民渡过乌江,击溃敌军,占领全城。1979年6月1日,为纪念红三军渡江及开壁黔东特区45年,县革命委员会于东岸观音岩脚建立“红军渡”纪念碑。碑高4.1米,宽1.2米,四边雕有扁草五星花纹,中棣刻红军渡江及创建黔东特区简介。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上古寨
  原汁原味的楼上古寨
  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石阡县乌江上游的廖贤河畔,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楼上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集古楼、古屋、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墓、古书、古风、古韵于一体,被誉为贵州省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村落,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南茶城湄潭位于贵州北部,素有“小江南”“鱼米之乡”之称。成片茶海,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于此。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huatizuowen/579/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