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6篇

幸福 时间:2013-12-10

【www.jinghuajt.com--幸福】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篇(一):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一:《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我们今天的幸福,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
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
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共产党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篇二:《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在吃喝玩乐的时候,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
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这本书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还有一个故事:夏明翰在1921年成为GCD员,1928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被捕。夏明翰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起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从这两个故事中让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
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后来人。红军将士们为了崇高理想而百析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从这里给我的启示是:我们不能辜负战士们对我们的期望,要勤奋学习,做一个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
【篇三:《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作文】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斯诺的印象还一直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上——“1970年秋天,斯诺和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一起来到中国,并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亲切交谈”。那个时候我总觉得这个洋鬼子不就是来过几次中国,至于这么大肆报道他吗?等真正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斯诺和历史书上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我觉得,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发自内心尊敬、热爱红军的国际友人。斯诺站在一个“老外”的角度,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这片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去真正了解一下“土匪”们的革命精神,去了解一下是什么让他们战无不胜,是什么让他们奋不顾身。告诉读者们“土匪”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又红又专”,为世人呈现一个较全面也较客观的“中国红区”。
很多人看完《红星照耀中国》,会常用这样几个字眼来评价:“热情”、“魅力”、“气质”、“青春”、“活力”等等。斯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趣的太多,在这我并不想详述全部。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红小鬼的话。当红小鬼给斯诺端来水,斯诺更正之前的“喂”的称呼,改称“同志”道谢,“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要知道,这些孩子当时只有大概十二三岁。可以看出,即使在那段艰苦的时间里,人们虽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精神上却有着极高的信仰和信念,这些青年人作为长征中的特殊群体,用自己的青春视角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征程。我想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很大部分跟这股“青春力量”不可分割,因为有数据显示,长征时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青春”无论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还是作为一种实际政治力量,对于塑造中国20世纪的作用影响巨大:一般来说,青年倒向了哪边,历史就向哪个方向前进。曾经在《时代》上看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对中国“80后,90后”的批判,认为中国“80后,90后”是“自我一代”,既是追求个人发展,不关心公共事务。其实我想,在中国,并不只是单独的一个特定群体“80后或者90后”不关心政治。我所说的“关心政治”并不是指关心某领导人最近又亲切接见谁了,或者某美女到底与某领导到底有什么关系。我记得我大家在写思想汇报时,常写到“我很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看某台某报”。其实我想,你那不是关心政治,是关心宣传。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就是说,人类对公共生活的关心与参与是人类的本能和人性。政治并不比我们去春游野炊时大家自发讨论分配谁带水、谁做饭、谁洗碗,怎么分摊费用。在今天,这种天然的、自发的关心政治的人类本能成为王小波所说的“反熵”行为。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中国青年与美国青年在政治上所表现不同程度的关心,我想并不能归结为“个人觉悟”,政治环境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能够为年轻人参与政治提供一个“无形保障”。我想,红军长征期间,能够大量涌向这样一批的被后人所赞赏的青年,不仅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当时的政治环境也造就了他们这样坚韧的性格。
斯诺的语言诙谐幽默,读来生气盎然。比如他形容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在敌人的鼻子底下,在刀口上跳舞,稍有差迟,便会遍尝天下所有的酷刑,最后脑袋搬家,葬身荒野。但他居然那样谈笑风声,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他说贺龙是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对周恩来的描写就相对的中规中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些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然而,对于毛泽东,斯诺则是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被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个性的一个人。当我想象着毛泽东把湖南不是说成“Hunan”,而是说成“Funan”时不仅黯然失笑。我们不对不承认,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其历史地位,尽管其在这过程中犯下过缺点。或许毛泽东的一生都跟其性格有着极大的联系。少年的毛泽东很有个性,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大约18岁的时候,他退学但是拟定了一个自修计划,并且非常认真严格执行,持之以恒。其实想想,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上课时候都很难坚持去上,经常逃课了,更别说,如果退学后还能坚持按自己的想法持之以恒去学习。青年的毛泽东是一个热血的青年。他和他的伙伴们,“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当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喊,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种种的描述,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被官方神化了的挂在城楼上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既伟大也不乏缺点的人。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有着女人为他生,为他死的男人。我想毛泽东在是属于中国的,他的每根毛发和血管都刻着中国印记。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虽然他也曾希望通过一种来自西方的方式来改变中国,但是他发现,中国不是西方,中国是独特的,无法复制他人的,所以他还是要回归他所激烈批判过的传统,他的一生就是从反抗传统到回归传统,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就是历史的重复。作为半个知识分子,他具有敢于行动和实践的胆量。
我很欣慰地看到作者没有把这本书的任何人写成具有神性的人,而是写出了许多个终身为了中国革命而兢兢业业,准备奉献自己一身的人。
我觉得这种本书其实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游记来看,虽然是60年前写的书,但是美国人的那股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成文字后真的很有魅力。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般的为之动容。虽然我们很想拿现在的共产党和以前的共产党来比较,但是我个人觉得是没有可比之处的,毕竟很多时空限制太多。但是我仍然觉得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他们有些孤独,或者是非常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光。
【篇四:《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智慧之光照耀中国】
16岁儿子近来偏爱读史,几日前将《从沉沦到荣光—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读完,我推荐他再读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家里现存的那本是17年前我从老家调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时买的,扉页写有“生命旅途,愿智慧之光照耀一生”感言。
书本记述的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一年:日本依然用高压手段威胁中国接收广田三原则,大规模增兵天津和华北,德国和日本签订防共协定。战争一触即发,智慧之光何时照耀中国引导全民合力抗战?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斯诺于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冲破了国民党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的新闻封锁,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它不仅是一部采访录,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在诞生后的七十多年里,一直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选读物。
斯诺首先在当时苏区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经是和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交错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冒着炮火,从新折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地到了西安。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他在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除了领导者,斯诺还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斯诺看惯了羸弱无助的中国孩子,“红小鬼”表现出的蓬勃朝气让他着迷。随后接触的那群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震撼,“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斯诺笔下的苏区普通百姓活灵活现,真实生动,他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读史使人明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中华民族复兴之时,再读《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让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非凡的历史,领略真实鲜活的红色中国,更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原因。
【篇五:《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完成本书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所站的是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除此之外,还表现出了红军及其领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况。这本书可以说是让人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当时十分神秘的中国的红色革命。并且,他把自己在红色区域的所见所闻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下来。后来汇编为《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且生动。
1936年,中国革命与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南京国民党军队的新闻封锁,长途跋涉来到西贝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故事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更是让我对当时的人民、红军、毛泽东等等都有了崭新的可谓是颠覆性的认识。
在苏维埃社会一节中,有两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共产党在西北所以受到群众拥护,其当前的基础显然不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而是有点象孙逸仙博士的主张:耕者有其田。”;二是“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有基础的,那就是在所有老苏区里,警卫工作几乎全部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担任的。”
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总结的那样,正是由于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也正是由于秉承了这样的理念,共产党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
在我的认知范围中,当时的人民一定都受到了思想的禁锢并且十分保守,甚至可能有些木讷。但是事实却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会进行批评和抱怨,这无疑就是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据。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并且看好“苏维埃”和“红军”,以此证明他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有共同的追求,有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着自己的信念。对比当今,我们貌似更缺乏精神信念这一块儿,这是我们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书中所描绘的红色中国,与我们教科书上所学到的是有许多出入的。相比之而言,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
说道红军,就不得不提军队。在斯诺看来,他感受到了红军高度的政治觉悟,认为红军是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在真正的红军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到:“他们向来都同士兵并肩作战,团长以下都是这样。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单单是一件事情就可以说明红军拥有极大优势的敌人的作战能力。这就是红军的军官们习惯说的:“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同样是六个字,差别却是很大的。第一种是把自己与士兵放在了同一个位置,与士兵们心连心。
提到红军,另一个比提的就是长征了。电视里所演的长征真的是惊心动魄、惊险万分。红军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摆脱危险困境。无论是四度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度金沙江等等都显示了红军的有勇有谋。当时,当他们面对一些少数民族的人民时,当当地人民对他们闻所未闻,他们仍旧是勇往直前,他们的功绩、作为都帮助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是吸引了一部分人来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世界,非凡的心里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提到书中关于领袖的描述,就不得不说斯诺对毛泽东的描述中这样写道:“不可否认,你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迫切要求做了综合表述,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毛泽东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的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读到这段的时候,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逃课、迟到的比比皆是。好多大学读书的风气早已荡然无存,大家上大学似乎都只为了文凭这一张纸,没有人关心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是否真正度过了一个有意义难忘的大学生活。
美国记者西奥多。H。怀特曾对《红星照耀中国》做过如此评价:“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成长史更是对当时的人民、当时的社会一种全新的描述。
【篇六:《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斯诺的印象还一直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上——“1970年秋天,斯诺和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一起来到中国,并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亲切交谈”。那个时候我总觉得这个洋鬼子不就是来过几次中国,至于这么大肆报道他吗?等真正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斯诺和历史书上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我觉得,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发自内心尊敬、热爱红军的国际友人。斯诺站在一个“老外”的角度,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这片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去真正了解一下“土匪”们的革命精神,去了解一下是什么让他们战无不胜,是什么让他们奋不顾身。告诉读者们“土匪”们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又红又专”,为世人呈现一个较全面也较客观的“中国红区”。
很多人看完《红星照耀中国》,会常用这样几个字眼来评价:“热情”、“魅力”、“气质”、“青春”、“活力”等等。斯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趣的太多,在这我并不想详述全部。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红小鬼的话。当红小鬼给斯诺端来水,斯诺更正之前的“喂”的称呼,改称“同志”道谢,“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要知道,这些孩子当时只有大概十二三岁。可以看出,即使在那段艰苦的时间里,人们虽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精神上却有着极高的信仰和信念,这些青年人作为长征中的特殊群体,用自己的青春视角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征程。我想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很大部分跟这股“青春力量”不可分割,因为有数据显示,长征时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青春”无论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还是作为一种实际政治力量,对于塑造中国20世纪的作用影响巨大:一般来说,青年倒向了哪边,历史就向哪个方向前进。曾经在《时代》上看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对中国“80后,90后”的批判,认为中国“80后,90后”是“自我一代”,既是追求个人发展,不关心公共事务。其实我想,在中国,并不只是单独的一个特定群体“80后或者90后”不关心政治。我所说的“关心政治”并不是指关心某领导人最近又亲切接见谁了,或者某美女到底与某领导到底有什么关系。我记得我大家在写思想汇报时,常写到“我很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看某台某报”。其实我想,你那不是关心政治,是关心宣传。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就是说,人类对公共生活的关心与参与是人类的本能和人性。政治并不比我们去春游野炊时大家自发讨论分配谁带水、谁做饭、谁洗碗,怎么分摊费用。在今天,这种天然的、自发的关心政治的人类本能成为王小波所说的“反熵”行为。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中国青年与美国青年在政治上所表现不同程度的关心,我想并不能归结为“个人觉悟”,政治环境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能够为年轻人参与政治提供一个“无形保障”。我想,红军长征期间,能够大量涌向这样一批的被后人所赞赏的青年,不仅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当时的政治环境也造就了他们这样坚韧的性格。
斯诺的语言诙谐幽默,读来生气盎然。比如他形容邓发是“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在敌人的鼻子底下,在刀口上跳舞,稍有差迟,便会遍尝天下所有的酷刑,最后脑袋搬家,葬身荒野。但他居然那样谈笑风声,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他说贺龙是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对周恩来的描写就相对的中规中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黑又长,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些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然而,对于毛泽东,斯诺则是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被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个性的一个人。当我想象着毛泽东把湖南不是说成“Hunan”,而是说成“Funan”时不仅黯然失笑。我们不对不承认,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其历史地位,尽管其在这过程中犯下过缺点。或许毛泽东的一生都跟其性格有着极大的联系。少年的毛泽东很有个性,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大约18岁的时候,他退学但是拟定了一个自修计划,并且非常认真严格执行,持之以恒。其实想想,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上课时候都很难坚持去上,经常逃课了,更别说,如果退学后还能坚持按自己的想法持之以恒去学习。青年的毛泽东是一个热血的青年。他和他的伙伴们,“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当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喊,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种种的描述,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被官方神化了的挂在城楼上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既伟大也不乏缺点的人。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有着女人为他生,为他死的男人。我想毛泽东在是属于中国的,他的每根毛发和血管都刻着中国印记。他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虽然他也曾希望通过一种来自西方的方式来改变中国,但是他发现,中国不是西方,中国是独特的,无法复制他人的,所以他还是要回归他所激烈批判过的传统,他的一生就是从反抗传统到回归传统,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就是历史的重复。作为半个知识分子,他具有敢于行动和实践的胆量。
我很欣慰地看到作者没有把这本书的任何人写成具有神性的人,而是写出了许多个终身为了中国革命而兢兢业业,准备奉献自己一身的人。
我觉得这种本书其实完全可以当成一本游记来看,虽然是60年前写的书,但是美国人的那股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成文字后真的很有魅力。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身临其境般的为之动容。虽然我们很想拿现在的共产党和以前的共产党来比较,但是我个人觉得是没有可比之处的,毕竟很多时空限制太多。但是我仍然觉得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传奇,他们有些孤独,或者是非常孤独,但却在幽暗的历史隧道中闪光。
【篇七:《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共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共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著此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
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书中所描述的所有事件以及采用的语言等,都是当时的亲临经历者所讲述的,是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本书作者以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最生活化的写照介绍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使读者从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领袖的亲近与领导人信念和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可追随性。中共的发展也是由于有这样的领导人,才能民心所向,才能团结一心,共同抗战。
我们还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在“建设”时的艰巨;中国共产党在决策上的精明与谨慎;中国共产党在每次战斗中的艰苦与战术上的精湛。
起初,中国共产党只能在“地下活动”,并不敢公开中共党员的身份,他们被国民党诬蔑性地称为“共匪”、“赤匪”。这种诬蔑足以说明中共党员是在怎样艰难与危机中渡过的。更甚者,毛泽东曾被当做“赤匪”的第一号人物被通缉。今天的我们很明确的知道毛泽东领导我们走的道路是一条光明大道。但在当时的中共难以被人认可,甚至是被人诬蔑的“匪贼”。可想而知,毛泽东是在怎样的逆境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感受到党引领给我们的幸福,但唯一不能体会的是建设中国共产党和带领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时的艰辛路程。故为了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我们应更多的阅读类似的书刊。
书中还多次提到中共在面对困难时所作出的决策,最著名的就是中共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走的“长征”之路。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严密的封锁线,接下来就是巧夺大渡河。在这期间,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加红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万里长征中红军牺牲无数,也是中共革命军经历的最严酷、最壮烈的“生命之征”。长征所折射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世代人都应该去学习和发扬的。斯诺也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血的历史图册,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共及其军队所经受的苦难、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中共党人的每一次浴血奋战,多少人的鲜血铸就了我们的今天,可想而知今天的幸福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这不得不使笔者想到《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毅然离家出走,投身“地下革命”事业,为革命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为党的革命事业倾尽一生心血,鞠躬尽瘁。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路程上,面对重重挫折打击,不管是林道静还是保尔,他们都不曾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他们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他们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有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了。
以上的种种,不得不使笔者在深有感触与热血激情的情况下,去阐发感慨:这是怎么样的党,多么伟大的党!纵有千万文字的追捧也捧不“红”这样的党,文字是多么苍白无力,但有林道静、保尔以及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血淋淋的人物存在,他们愿意为党的胜利倾注一切,就连出身在美国在生活背景、语言、习俗各方面有差异的埃德加·斯诺都从中国革命和它的领导人身上,感染了火一样的热情,在艰苦斗争时用自己的笔进行战斗,只为了他开始“信仰”的一切——党。
笔者阅读红色书刊并不甚多,但仅凭以上几个鲜活的人物以及《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述的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时的艰辛与牺牲。我们就可以体会党在困难时期的艰苦卓绝;体会党在斗争中的峥嵘岁月;体会党在领导人民走向胜利时的无限伟大!心系这样的党,我们应该感到荣幸与自豪。
【篇八: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经有很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给予过各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埃德加?斯诺。
毛主席曾经说过,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一个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红军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东方的大国有着这样一个政党,这样一只队伍。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不只是向外界介绍了中国的革命情况,它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
一九二七年之后,由于国民党的突然反目,血腥清洗,导致大批共产党人的牺牲,蒋介石撕碎了伪装合作的面具,意欲致年轻的共产党于死地。全国各地都在搜捕共产党,甚至敢于同情共产党的行为也会导致死刑的惩罚,但是,仍然有更多人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义无反顾的追随在共产党的红旗下,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理想是什么、斗争的方向是什么,并不为当时的大多数人所了解,在国民党的宣传机器的恶意诋毁下,共产党被说成一小撮反动的暴民,而红军则是为数不多的、衣衫褴褛的土匪罢了。
但是国民党无法解释的是,如果真如他们所说,共产党是暴民土匪且人数少得可怜,为什么一直无法被消灭?相反还继续扩大着根据地?共产党真的是反帝的么?或者如国民党支持者所说的,他们激烈的抗日口号只不过是争取公众的同情和绝望的挣扎,是亡命的汉奸和土匪最后的呼号?
总有些人愿意追求真相,即使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斯诺无疑是这种人。
尽管心中忐忑,斯诺还是在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帮助之下,毅然决然的踏入了这个被蒋介石政府描绘成是充满血腥、暴力、野蛮、土匪当道的红色根据地,而他所能依靠的,只是一封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
然而怀着冒险心情的斯诺很快就知道了自己的担心毫无必要,这些红色区域绝不是国民党政府所说的那样恐怖,正相反,在这里,有着人民真正支持、信任的政府。
由于外界的封锁和造谣,共产党领导人的情况一直不为外界所熟知,国民党不停地在炮制他们的“恶行”,并且讽刺的是,在多次报道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袖死亡的消息同时,他们又悬赏对这些人进行缉拿。
按斯诺自己所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好奇心强、敢于冒险的洋鬼子,但是在红色政权的所在地,他不但受到了贵宾的待遇,而共产党的领导人们也对其坦诚相见,为其的采访报道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这和国民党的遮遮掩掩、欲盖弥彰、颠倒黑白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和共产党、红军的接触,斯诺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不惜牺牲生命而依然加入共产党,为什么红军在人数、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能够转战南北,为什么人民群众会如此的支持着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有希望,因为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证明了一个记者的正直和职业道德,斯诺客观详实的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纲领,让全世界知道,在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的未来在哪里。
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是研究党的历史、了解领袖们的资料,作为在当时写成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不仅详细介绍了红军的征战史,并且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报道和解释,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是第一部把新的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书,也是中国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回顾党和军队的途径。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而当权者的屠刀则指向人民,整个中国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迫切的需要有人站出来挽救危局,这个人无疑就是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初期,由于共产国际的干预和一些不安定因素,曾受到过很大的损失,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领袖们的睿智使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确立坚定不移的纲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中国,为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
只有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让国家看到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没有被侵略者的刺刀击退,没有被当权者的白色恐怖吓倒,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之后,更多的人勇敢地站出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崇高的事业。
在多方打击和封锁的情况下,共产党和所领导的队伍却在逐渐壮大,在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没有人能再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一切关于“无知土匪”的谣言不攻自破,这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这是一个有着执着信仰、严格纪律的政党。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红星照耀中国》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经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的奋斗,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们今天的辉煌。
历史是沉痛的,幸而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党领导下的中国日益强大,但是,昨天的硝烟虽已散去,鲜血虽已干涸,这段历史却该永远保存在后代子孙的记忆。
了解过去,才能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种伟大,将会给中国带来新的辉煌!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篇(二):西行漫记读后感

【篇一:西行漫记读后感】
我站在书架旁,翻开了这本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读了后给我不想放下它。爱不释手。被书中的一切深深的吸引……
主要写了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西方新闻记者采访红色中国。他带着无数当时无法理解的问题来到中国与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产党)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众多中共领导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他得眼中,像毛泽东、朱德这样的大人物为人民而奋斗有许多不理解。而老百姓则是那么的纯朴拥护(共产党)。
埃德加·斯诺以他热情、真实地笔触,记录下中国渐渐强大的(共产党)的点点滴滴。大到像毛泽东的领袖。人物的语言、红军的故事、小到老百姓纯朴的神态。让读者真实的感受到一个外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我十分的由衷的敬佩埃德加。斯诺这个“(洋鬼子)”他能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战乱的中国,来到战争前线,写下了这本书。我不仅认识了埃德加。斯诺这个人。他向全世界介绍那神秘的中国,向全世界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我也通过读这本书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知道革命的胜利是无数战士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学好本领。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共产党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学习……
【篇二:《西行漫记》读后感】
书橱里,有一本已经泛黄的书——《西行漫记》。现在正是南京解放60周年,爸爸就把它推荐给我看,希望我能明白当年在艰苦环境下一些烈士的精神。而我刚看了一点,就一下子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后,细细咀嚼,不由的感叹起来。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斯诺写的,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体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其中《红小鬼》这一章中说的是有一些孩子才十岁就当上了红军,其后一生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会有一个少年先锋队的模范连,他们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十几岁的少年。
我们现在也跟他们差不多的年纪,可我们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生活条件也很优越。就拿吃的来说吧!在那时,吃的东西很少,经常用树皮和树根来充饥,而现在呢?不管在家还是在饭店,吃不掉就扔,真是浪费啊!在那时红米饭、南瓜汤就是美食了,想吃一个苹果都是奢望。
在那时,因为革命的信念,每个人做什么事都尽全力去做,没有一点松懈。而现在我们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做事都会漫不经心,马马虎虎。有时正是这一点点的马虎,就会出现失误,事情就会做不好。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了当年红军的奋斗精神。想想在那时的那些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承受了和大人一样的责任,经受了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苦难,很多甚至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年幼、宝贵的生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吗?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这就是《西行漫记》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和教育。
【篇三:《西行漫记》读后感作文】
作为一个整天和公式与数字打交道的理科生,我对近代史的那么一点点了解估计就来源于那忘得差不多的枯燥的初中历史课本,所以,这样一本有趣的书让我在阅读时不仅不觉得无聊,反而充满了探知历史的好奇与兴奋。读完全书,总算对早期党史有了些许了解,这都归功于“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的本书作者——埃德加·斯诺。
1936年,中国国内形势剧变的一年,当年6月初,陕西驻扎的是与红军关系良好的张学良少帅的军队,斯诺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进入“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的红区的机会,于是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个机会把握在手中,他对职业负责与奉献的精神,不知当今众多无聊的狗仔队有何感想。这四个月的红区之行也没有让斯诺失望,他得到了当初那些“感到兴趣而未获解答的问题”的答案,《西行漫记》这本畅销世界同时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书也因此诞生。
四个月的西行里,斯诺既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旅者,他详细记录下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的内容,同时也毫不吝啬笔墨地描写了他所见到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其中有红军与共产党的领袖:“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双眼炯炯有神”的毛泽东,“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的周恩来,“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的彭德怀,因骑马碰掉了两颗门牙的徐海东,“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朱德;有信仰坚定不畏牺牲的红军战士,有刚毅坚忍的红小鬼,有心地善良殷勤好客的农民。这些人物描写绝对不是单纯的一笔带过,斯诺通过它从侧面展现出了当时苏维埃社会与红军的物质精神状况。在写到毛泽东、徐海东等共产党领袖时,斯诺总是不忘提到南京对他们的悬赏,“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把那些鼎鼎大名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总共超过二百万元”等等,这些几乎天价的赏格无疑表现出了西北红区已对国民政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这些领袖仿佛事不关己“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的态度更显示出他们的自信与魅力,表现了苏区的团结一致。写到红军时,在第八章第六节“政治课”与第十章第二节“红小鬼”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教育和讨论是每个红军战士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重要程度不亚于身体的锻炼。“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二万里,我们就走二万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大家都有要团结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必须收复失地!”这是斯诺记录红军政治课上的几句对话,从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中可以看出红军的政治觉悟是很高的,当然这绝不是希特勒那样的政治理念煽动和灌输,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红军战士自己的意愿,而党将他们领导起来,帮助他们将意愿上升为政治觉悟,铸就了一支团结顽强“连蒋介石总司令自己的部下私下也承认的——从整体说来是那么无敌”的红军。写到农民时,在第六章第二节“死亡和捐税”中有一段作者亲眼目睹的悲惨情景,“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折;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的每一根骨头;他的眼光茫然无神;他即使是个二十岁的青年,行动起来也象个干瘪的老太婆,一步一迈,走不动路。他早已卖了妻鬻了女,那还算是他的运气。他把什么都已卖了——房上的木梁,身上的衣服,有时甚至卖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他在烈日下摇摇晃晃,睾丸软软地挂在那里象干瘪的橄榄核儿——这是最后一个严峻的嘲弄,提醒你他原来曾经是一个人!”“他们的小骷髅弯曲变形,关节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象生了肿瘤一样。女人们躺在角落里等死,屁股上没有肉,瘦骨嶙嶙,乳房干瘪下垂,象空麻袋一样。”这就是持续了约三年的西北大灾荒,对于“第一次蓦然看到了人们因为没有吃的而活活饿死”的作者来说,最令他震撼的还并不是这,而是“囤积大米小麦的商人、地主老财”、“土地税和附加税达收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干扰赈济物资的运输”的军阀,若不是这些原因,百万生灵可以免于在饥饿与疾病中痛苦的死去。那么红军与共产党来到西北之后,农民的生活有了什么变化呢?大谈各种政治措施总是显得枯燥乏味,不如看看作者与农民谈话中一位十几岁的少年是怎么说的,“咱们国家以前有过免费学校吗?红军把无线电带来以前咱们听到过世界新闻吗?世界是怎么样的,有谁告诉过咱们?你说合作社没有布,但是咱们以前有过合作社吗?还有你的地,从前不是押给了王地主吗?我的姊姊三年前饿死了,但是自从红军来了以后,咱们不是有足够的粮食吃吗?你这说苦,但是如果咱们年轻人能学会识字,这就不算苦!咱们少先队学会开枪打汉奸和日本,这就不算苦!”这两个部分没有把国民政府和共产党的政策进行直接的比较,而是通过农民自身的亲身经历与他们的意见强烈的地反映出了农民将红军与共产党“当作希望和自由的象征”。作者就是这样把他在红区碰到的人物作为深入了解红区的最佳途径,在四个月的旅行中,红区的样貌因这些人物在斯诺脑中越发地清晰,而他对共产党以及共产党人的感情也越发真挚热烈。
本书一个让我很感兴趣的部分是第六章的第三节“苏维埃社会”与第四节“货币解剖”,“由于苏区从一开始起就得为生存而战,他们的主要任务一直是建设一个军事政治根据地,以便在更广泛、更深刻地规模上扩大革命因为我这个学期选修的经济方面的课程”,而这样一个军事政治根据地必然就是要以西北为基础展开建设,这个学期我选修了经济方面的课程,经济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的,西北的苏维埃社会也离不开经济建设,这和我以前所想的“红军只要顽强拼搏不畏牺牲,在人民的支持下就必定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是截然不同的。哪怕红军的游击战术再出神入化,作战再英勇神武,他们也不可能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获得最终的胜利,正如彭德怀总结的“只有巩固农村苏维埃中的根据地,只有掩护在群众之中,游击战才能带来革命的胜利。”
众所周知,西北在当时是很荒凉的(即使现在似乎也是如此),共产党要怎样在这样一片黄土地上顶着白军不时偷袭围剿的压力建立起稳固的军事政治根据地呢?我在这里仅从经济方面做了一些探究。“西北没有任何有重要意义的机器工业”,“它主要是农业和畜牧区”,这就决定了这个苏维埃基本没有工业经济,基本全部依赖农牧业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一物质性的局限使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实行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西北苏区的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社会主义的奇怪混合。”这样的概念让非经济专业的我们难以理解,故而从具体措施来看可能更好理解:没收和重新分配土地,动员尽可能多的农民参加劳动生产以扩大生产力,通过合作化运动进行集体劳动,政府贷款帮助合作社发展,合作社组织群众辅助偷运工作以加大出境贸易等等,可惜的是本书关于经济的内容并不多,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出这些经济改革在当时无疑是一项创举,也基本达到了苏维埃经济的两个基本任务:“供养和装备红军,为贫苦农民济燃眉之急。”总之,战争是无法脱离经济而存在的,有时候,战争胜负甚至直接取决于经济上的强弱,所以我们关注近代史时,不妨研究一下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我相信一定有所裨益。
最后,作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红色世界,他把自己对共产党的看法及其未来局势的预测做了这样的总结“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可能有一个时候看来好象奄奄一息,可能为了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作重大的修改,可能甚至有一个时期隐没无闻,被迫转入地下,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原因很简单(正如本书所证明的一样,如果说它证明了什么的话),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力因素。”不得不说,斯诺不是一名普通的记者,他对战争与政治的观察分析同样令人敬佩,就在这本书出版八年之后,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十二年之后,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篇四:斯诺《西行漫记》读后感】
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听说过《西行漫记》(英文名《allstaroverChina》)这本书,但是好几年过去了,对于它也只是仅仅停留在听说的阶段。进期利用这次活动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这本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著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员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颇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慨。
从一开始,这本书的序言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了,情不自禁的多看了两变。这不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散文,也不是一“本历史著作”,而是一本新闻报道的作品。它是作者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畏艰难困境,根据采访所得的一本书。作者在序言中强调指出:“这本书绝对不能算做正式的或正流的文献。在这里我所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同在一起这些日所看到,所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翻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中国共产党员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惜的精神,使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员不是传言中的“赤匪”。对这本书的作者:斯诺。我有一种由衷的敬佩。他在一九三六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性的一年,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仗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这四个月的旅行使他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于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人,革命战士,农民,牧民,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有争挚的热烈的情感,从而对于在革命月战争的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吗?斯诺就是这个身体力行的人,他排除万难,力尽艰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应证了这个事实
这个书总共分为十二章。根据作者来华的时间顺序,所经历,采访的一系列事情以及中国红色革命的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很的多在成长过程中学到的,听到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大小事件。但正如我之前所提到了,我喜欢着本书的原因之一,是它够真实,够细致,里面的内容,所描叙的事情的经过并不是我以前在中学历史书上所学道的那样的简明扼要。相反,它把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就拿书中第五篇《长征》来说吧,我们所熟悉的第一,二,三,四,五“围剿”中,由于某些掌权着对局势的错误判断,外加上战略上的失误,使江苏区这快革命根据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历史书上了解到。但是对于围剿的各种战略,以及当时蒋介石的军事行动,江西区共产党员的对策,这一切一切都在此书这有了详细的记载。如果说我们所读的历史课本是一间房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是房里面的家具,很具体,很形象,很实在。
长征的第一步是要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线。面队敌人强大的军事实力,穷追猛打,红军则采用了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围困,摆脱危险境,其中渡江这一环节,犹如电视剧里面的惊险万分,但是确实千这万却。当时长江边的渡船早一被敌人焚毁,面对这事实,红军奇迹般的走了八十五英里,穿着缴获的国民党军服,冒充敌人来到对岸解除武装,但红军的主力军在没有没有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成功渡河。有勇有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的红军。接下来的是巧夺大渡河。这环节主要不是渡河的经过了,而是中国共产党与少数名组之间的关系了。红军当时面对着敌人的炮火威胁,还要应付骁勇善战的土著居民,独立的黎族人民,桀骜不驯的黎族人民从来没有被住在周围的汉族人征服过,同化过,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更是闻所未闻。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说,情况也是差不多的。但毕竟是红军,他们的功绩,他们的作为,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部分人参军,这足以证明了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感召力了。
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是一次武装巡回宣传,是一个奇迹。它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精神境界,非凡的心理素质,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说,红军的长征也仅仅占了中国革命的一小部分。
看着本书的时候,刚好我参加了党校的学习,想的东西更加多了,认识也更加深了,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斯诺眼中的中国革命,和平时期的共产党员,我眼中的中国经济发展。我忽然觉得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多么的肤浅。很多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还不如斯诺那样了解中国感的革命,了解中国感的共产党。他在器弥留之际,还说了一句:“我热中国”。他的那种真挚的情感,实在令我十分的感动,也令我感到十分的惭愧。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对我们的国家,历史,以及我们的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所以我要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斯诺为中译本《西行漫记》初版写的序文里说:“从字面上讲来,这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是中国革命青年所创造,所写下的……”《西行漫记》是中国革命青年创造的,那处于和平世道的我们又应该去创造一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我们不用行军打战,但是我要有这个意识:我们不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打算年我们要有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而长征。
处于时代前沿的中国青年应该回顾历史,永记历史,发展历史的优良作风,对于《西行漫记》,我是“想见恨晚”,对于它的作者,我由衷的敬佩,在这里我诚心的向大家推荐这本书——《西行漫记》,它绝对比散文更动人,比小说更精彩。
【篇五:《西行漫记》读后感】
久闻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的大名,今日有暇得以看到,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红色的略呈灰灰的书的色调,立即给人以“红色”的感觉,更兼有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书面上一直有历史风沙在吹,显示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和对红色中国那份历史的把握。《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的,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
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区参观学习,所以对书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观印象,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时过七十年了,依然属于欠发达的地区,同事们去一趟“面子上”都有反应,依然是一地干渴的黄土和太阳能晒开石头的缺水区。
翻开书本,心就平静下来了,作者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而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一幅红色苏区斗争图浮现在眼前。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写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应该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传记了。
朴实的语句却感觉别样而新鲜,外国人看中国的革命对每个读者和关心中国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还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别样情景和人物的吧。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这是对周恩来同志的描述。
“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象中国人地进行战斗。”这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初步认识和认同(当然象中国人地战斗我们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战斗)。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这是对伟人毛泽东的描写——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
从他的记叙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极为难得看到的、很有点神秘色彩却极为悲壮的西路军的有关资料。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而那种信念、意志也令我们不能望其项背的。如果你感受过西北的风沙,有幸、有缘你可能在宁夏、青海依然能听到当地百姓将一种树叫“红军杨”,折断树枝略呈红色的液体慢慢地渗出来,百姓们说那是当年红军的鲜血,每一节树枝中间有一个非常规则的、鲜红的五角星,百姓们说那是红军当年头上的红五星。这个故事是我听来的,我们无须去分辩真假,而那段悲壮、惨烈的历史却是真实的,至今放在档案里、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而经济仍欠发达或者说贫困的当地百姓对红军的那份感情言语间听来让你落泪,你是男人也会的。
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吧,珍惜今天所拥有的,跟一位美国人——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或者说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篇六:西行漫记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部令我震撼的著作——《西行漫记》。《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它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我国西北革命的真实情况。这本书大部分都是在写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赫赫战绩和长征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通过上网进一步了解,我知道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交流、谈话,得到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历史材料,最终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埋头写作,终于写成了这部一出版就震惊全世界的历史著作。
看完了这本书,我深深地被长征中发生的英雄事迹感动了。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点是——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优秀的军事策略。
面对如饿狼一般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跟国民党“硬碰硬”,而是采取了一个暂时回避,打迂回持久战的方法,减缓了压力,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种“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优良的军事战略。
这其实也是一个在社会中实用的处事方法——学会忍让。
如果你学会忍让,你就能在困境中求生。
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山谷。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雪松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当雪松上的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又反弹过来,完好如初。正是因为雪松的忍让,使它在雪大的东坡生存下来。而其他杂树没有这个本领,于是它们就只能在西坡生长。
这儿还有一个例子:越王勾践战败,被俘于吴国,受尽耻辱,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他在薪草做的床前挂了一个苦胆,天天尝胆,已不忘国耻。最终,他重新建国立业,起兵灭了吴国。试想,如果当初勾践没有一直忍着,发泄了,他还会重建越国,打败吴国吗?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就证明了一点:学会忍让是人生的大道理。
如果你正面对一个异常巨大的困难,那么,你不妨先退一步,忍让一下。这忍让并不代表你向困难屈服,反而,忍让可以使你积蓄力量,最终厚积薄发,一举击溃那个似乎无法击溃的困难。
退一步海阔天空。
【篇七:西行漫记读后感】
西行漫记的阅读过程是令人激动和兴奋的,其中最能感染和震撼人的就是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和在那里为自己国家和民族奋斗着的人们。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到中国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带着无数他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战争的问题,到西北地区与中共领导下的红军共同生活了四个月,与许多中共领导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与经历为斯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客观的素材。在此基础上,他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然后汇编成一本书——《西行漫记》。该书第一次向世界全面讲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革命历史与生活,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侵略、压迫与宁死不屈的抗争。
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无不感到身临其境而为之动容。我为读到这样的情景而无比兴奋,我想我的兴奋丝毫不会亚于写这本书的新闻记者斯诺,他对毛泽东以及红军的一无所知就像我们对逝去的历史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已经厌烦那些重复播放、没有任何新意的说教题材电视剧,就像斯诺厌烦了国民党对红军做的诋毁报道,我们渴求真实的东西。《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这一本书出版之后风行各国,很多年轻人都是因为这本书而排除万难前往延安,投身革命。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读这本书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民对共产党的喜爱,体会到了曾经在课本上看了无数遍却一直无法深刻理解的为什么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早一点接触这些真实的新闻通讯,而不是像嚼蜡一样苦咽没有任何感情的教科书,那么我们应该会多么的喜爱与崇拜先辈。
《西行漫记》描绘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苏区无疑是当时全国人民最能幸福生活的地方,当然这个人民指的是农民,而不是压迫者。压迫的取消,陋习弊端的消除,遥遥领先全国的识字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理解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因为他们不抢劫、不胡乱杀人,他们尊重百姓、纪律严明、乐于帮忙,最重的一点,他们给予农民土地。在全中国乌云一片的情况下,这里独存光明,难怪有那么多知识份子,有那么多热血青年,抛弃原有的地位与财富,义无所顾的奔赴苏区。这时的苏区确实是个理想之地,是全中国最平等、最廉洁、最纯朴的地方。斯诺这样描写他见到的第一个贫民会主席"他好象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在斯诺看惯了的"消极的满足"的中国人中是"罕见"的,这种"神"让斯诺大为震动。他随后接触的那群经过长征红军战士也让他着迷,他这样写道"虽然几乎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也许是我所看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中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这一种自信的感觉"。斯诺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
红军和共产党那时绝对是一股充满生命力的优秀的力量: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龄是十九岁红军中军官的平均年龄是二十四岁。在红军指挥员中,有许多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莫斯科红军大学毕业生、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前军官、保定军官学校的学生、前国民军的军人、以及若干从法国、苏联、德国和英国美国回来的留学生。而他们的领袖们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在我印象中,领导们年纪大都在六旬以上,很多人都戴着老花镜,总感觉有些死气沉沉,再对照斯诺的文字,反差太大了:1936年,朱德五十岁、毛泽东四十三、周恩来三十八、林彪二十九、杨尚昆二十九,彭德怀与贺龙也都不超过四十岁,超过六十岁的领导只有三个: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分别主管财政、教育。红军和他们的领袖们朝气勃勃,信念坚定,乐观且充满活力。
共产党那时的领袖们,在斯诺的描述下我无一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是有气质,有风度,更是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绝非凡人。正是斯诺的讲述让我原本对革命者冷冰冰的印象现在却鲜活起来。首先是毛泽东,他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在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织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呢?很多人冬天怕冷放弃了甚至洗脸,早上能多睡就多睡,有多少人还想到要去磨练自己的意志呢?毛泽东从小就狂热的喜欢读书,他自己说"我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特别是大约18岁的时候,他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他非常认真地执行,坚持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进去,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在这段自修期间,他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他说"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盂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与我们同样的年龄时,他的阅读质量和数量早已远远超过我们中的大多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年轻时还登了泰山,看了孔墓,步行游历了湖南,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他都环绕过一次。相比于毛泽东,朱德给我的震撼甚至更大,不知道为什么,以前很不熟悉朱德,虽然他的名声很大。朱德年龄比较大,经历更为丰富。他早年上过云南讲武堂,后来又参加同盟会,跟随蔡锷推翻清朝统治,1921年就是云南警察厅厅长……甚至他还染上过烟瘾。一九一一年革命的失败和后来全国陷入劳民伤财的军阀混战,使他大失所望。他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更进一步,必须象俄国革命一样彻底,他从上海到北京再到上海不停地寻找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却一直无法取得联系,最后决定去德国研究军事学。搭船赴欧,经过新加坡和马赛,到了巴黎,最终在柏林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柏林住了一年,学习德文,然后到哥丁根进了一所大学,修了两学期社会科学,出席世界学生大会,环游欧洲,到了苏联,在欧洲一共呆了四年,到一九二六年才回国。这些都与我原来对朱德的印象相差十万八千里。除此之外,还有年年得奖学金,法国英国德国都去过的周恩来;黄埔军校毕业战无不胜的林彪;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一把菜刀建立一个苏区的贺龙;留学到过日、美、苏三国,懂日语,能用英语演讲,俄语水平也很高的洛甫;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
【篇八:《西行漫记》读后感】
“你可以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全部历史看成一场宏大的巡回宣传。他们要保卫的与其说是一种思想的绝对正确性,毋宁说是这种思想存在的权利。”——斯诺
难以想象这种有着深刻思考和理性思维的句子出自于一个之前对共产党略知一二的外国人之笔,而在这个外国人笔下这样的句子数不胜数,他就是埃德加·斯诺,一个以《西行漫记》驰名中外的美国记者。
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西行漫记》带给人们的就是真实的东西。在《西行漫记》中,除了共产党领袖的故事,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黎民百姓。从斯诺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群像组成了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
不同于其他红色经典,这本书的内容如小说般精彩,而且是活生生的事实。用斯诺自己的话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而且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西行漫记》既是一部报道作品,也是一部长篇的通讯。斯诺把他身处西北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在书里面,因而书中充满了大量生动传神、而又恰到好处的比喻和真实、细腻、个性化的描写。此外书中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不胜枚举,那些句子读来都轻松有趣。可书中并不缺少场景再现式的真实描写,那些令人发怵的、悲愤不已的真实又把读者带入了另一番境地。这为这部书赢得了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斯诺虽然是在向外界提供“红色中国”的信息,但他并不是在替共产党宣传,真实客观的报道为他赢得了读者的尊重,在书中我们看不到那些溢美之辞和夸张、激进的语言,你会发现毛泽东也曾想去学习制作肥皂,朱德曾有三妻四妾,贺龙原是“土匪起家”;而蒋介石也并非平庸之辈,在西安事变后他十分冷静的进行各项和解举动,斯诺称之“真不愧是一个善于政治韬略的天才。”斯诺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国外专家的调查,国内外的新闻报道等,通过事实来说话。这突出的体现了他作为新闻记者的坚持真实、客观的职业精神和操守。
《西行漫记》,让我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苏区,是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红军,是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优秀中国共产党领袖,是一群一心意义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拼搏不停奋斗的年轻人,更看到的是中国的希望那些藏在我们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并成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因。
一本《西行漫记》囊括了红色中国的全部,从它的政治纲领到经济政策,从文化宣传到群众基础,从领导层面到普通战士,无一遗漏。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人们通过这本书了解了红色中国,相对应的,共产党人也通过它把自己的战斗历程公诸于世。斯诺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和能力担当了这一重要的历史角色,结果很显然的,他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篇(三):闪闪的红星观后感600字

【篇一: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大家知道,“要想胜利就不能靠等,要去奋斗。”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哈哈,你们肯定不知道吧,这是《闪闪的红星》中吴大叔说的一句话,这话,常常在我耳边回响。
《闪闪的红星》这本书主要描写儿童团员潘冬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由一个儿童团员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看了这本书后,潘冬子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时时浮现。
其中一些精彩部分令我难以忘怀。在一个冬天的夜里,寒风吼叫,周边一片漆黑,可冬子的房间还亮着灯。原来,吴大叔还在灯下为冬子一针一线地缝棉袄。这时,门被推开了,走进一位站岗的战士,他一进门就发现冬子睡在稻草铺成的床上,身体冷得缩成一团,便脱下自己的棉大衣,轻轻地盖在了冬子的身上,而自己的身上只穿了一件单衣,就回到了岗位上,迎着刺骨的寒风笔直地挺立着。熟睡的冬子逐渐暖和起来,等他醒来,看了看自己身上的棉大衣,一切都明白了。
读到这精彩部分时,我不由地陷入了沉思。那时候,红军为了打敌人,救穷人,风餐露宿,条件非常艰苦,可他们还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冬子在这个革命熔炉里得到了锻炼,成熟起来,他深深地懂得这种革命的友爱。
我也特别敬佩冬子的妈妈,她在敌人的威逼下仍然坚贞不屈,为了掩护陈钧叔叔,牺牲了她年轻的生命。
潘冬子那活泼、机智的形象至今影响着我们青少年,让我们在潘冬子的精神鼓舞下,刻苦学习,要拼搏,就要不断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篇二: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每当这歌响起,我都情不自禁的想起《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还会想起潘冬子,一个有志气、勇敢、机智的小男孩。潘东子的爸爸是红军,是一个为村民着想的人。他给潘冬子做榜样:在一次战争中受了弹伤,那是麻醉药很少而受伤的人却很多,他的爸爸却说把药留给受重伤的伤员,他忍着剧痛让医生把子弹取了出来。潘东子的妈妈加入共产党员之后,为了掩护村民牺牲了自己。“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句话指引着潘冬子机智地一次又一次的与敌人周旋。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争。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维护和平。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潘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而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篇三:闪闪的红星观后感作文】
在暑假里,我看了红色革命电影——《闪闪的红星》。它使我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的艰难困苦,潘冬子的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当敌人来临时,潘冬子积极参加斗争,配合红军叔叔攻打敌人。在战争中,潘冬子机智勇敢,如炸毁桥梁,给八路军叔叔送盐等。我十分羡慕潘冬子的冷静,机智,果断的做法,他的做事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当头戴红五星的潘冬子与率领红军打回来的爸爸在开遍映山红的山路上重逢时,爸爸深情的对潘冬子说:“孩子,要记住是吴大叔又当爹又当娘把你养大,并且帮你戴上红五星。”吴大叔说:“不,党才是他的亲爹亲娘,是他自己把红五星戴在头上的。”是的,是潘冬子自己把红五星戴在头上的。因为从小潘冬子把这颗红星当作革命,当作希望。因此,他深深的喜爱那闪闪的红星,正如歌词里所唱,红星闪亮亮,照我去战斗……
在红星的照耀下,他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红军战士,戴上了那颗闪闪的红星。
看了这部电影,我从心里佩服潘冬子,他和我们年纪差不多大小,却做出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真是不容易。可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累,什么叫苦。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所以,我们今后要好好学习,加倍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维护和平。
【篇四: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主人公潘冬子。潘冬子机智勇敢,我很佩服他
潘东子的妈妈因为保护村民白狗子烧死了,当时潘冬子,就在不远处的丛林躲着,他当时亲眼看见了妈妈被白狗子杀害了。他心中的仇恨油然而生,他忍住了仇恨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妈妈呢一样牺牲的人报仇,报效祖国。
潘冬子帮助红军打败了白狗子,潘冬子拥有一颗爱国的心,也就是因为它拥有爱国的心,所以他才会置自己的生命而不顾。去帮助红军。我们一定要拥有一颗爱国的心,要树立长大后报效祖国的信念。
中国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关爱,比如:祖国让我们在教室里安心学习;祖国让我们继续生存下去……祖国母亲给了我们呢这木多的关爱,我们理应长大后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报效国家!
每一个人都受到过祖国母亲的恩惠,所以每个人都要报效祖国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来报效国家。我们一生有两个母亲。连白痴都知道长达之后要回报母亲的恩惠,所以我们要回报祖国母亲队我们的恩惠。
有些人殊不知自己努力学习干什么,整天总是无所事事,不完成作业,可是他们不知道祖国母亲一直在养育着他们,他们却不知道学习是干什么。他们都没有一颗爱国的心,都不知道努力学习要报效祖国。
我们一点要怀抱爱国之心,努力,勤奋学习,懂得更多的知识,才能使国家繁荣。祖国母亲把我们抚养长大,而我们一点要知恩图报,长大之后我们一定要报效祖国母亲给我们的恩惠。
我深知:我一定要拥有一颗爱国的心,努力学习,成为栋梁之才,来报销祖国。
【篇五: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看过了很多电影,其中最让我感动,印象最深的是在顺德图书馆看的那一部电影——闪闪红星,影片中潘冬子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影片讲述了在上一世纪30年代时,少年潘冬子和游击队联手对抗土豪恶霸的精彩故事。主角是小英雄潘冬子,他的爸爸是红军团长,妈妈是地下党成员。当他爸爸跟着红军队伍走后,妈妈为了保护群众的转移,把生死置于度外,被大汉奸胡汉三用火活活的烧死了。冬子眼睁睁的看着妈妈消失在熊熊的大火中……他伤心极了,吴大叔对他说:“你要坚强,努力学习,铲除胡汉三,为你妈妈报仇呀”。尽管冬子失去了妈妈,但他凭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帮助共产党送盐,传递信息。他每转移一个地点,都会把书本带上,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最后,他经过了重重磨难及考验,打败了土豪劣绅,最终佩戴上发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看完了这影片,我浑身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地被冬子的英雄气概振住了,被共产党员那种不畏牺牲的精神所感动。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啊,是靠无数的革命战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要向冬子学习,学习他的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不畏艰险,争分夺秒去学习的精神。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先进的年代,社会繁荣安定。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年,一定要从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学多一些文化知识,为祖国将来的壮丽事业添砖加瓦。我们要有冬子那样的爱国精神,那么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富强,越来越美好,一定会走在世界列国之首,成为一个强大的超级大国。
【篇六: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今天我读了《闪闪红星耀中华》这篇文章给我感触很深。
文章讲的是着样的:1973年夏天,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为《闪闪的红星》写主题歌词。傅庚辰说为了修改歌词,他把已经编好的歌谱全部重写。那时侯创作条件十分坚苦,连最基本的乐器都没有,可他凭着对革命的热情和支持,灵感滚滚而来。
傅庚辰说:“红星跟我的人生确实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我从小参军,我是在共产党解放军的怀抱中长大的,我是在这个队伍中长大的。”多年从军的傅庚辰深深明白红星二字的重量,也由此结下了难解的红星情结。
《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敬着的那颗红星象征着革命的火种。在那颗闪闪红星的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
一首《红星歌》,唱出了革命先辈的渴望和激情,也唱出了当代中国人的执着和豪迈。
读完这篇文章我有所感触,在以前的时侯生活条件是那么清苦,但当时的人民却热血沸腾,相信自己的祖国不畏坚险,共同奋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精神!
这本书真实的赞扬了,那时的革命战士们,大智大勇,无谓艰辛,勇于奋斗的精神,是他们为我们开辟出了新的未来,是他们为我们打出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正如歌中所唱: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对,是党,是共产党,是他们带给了我们中国的美好,是他们给予了我们无限关怀!所以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祖国,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决定——我要向中国有气节的人物学习,让祖国日益强大!
【篇七: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今天上午,我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这是一个革命小英雄潘冬子的故事。
潘冬子生在革命年代,而他当时所在的村子正好有个大地主胡汉三,老百姓们的粮食每年都要上交给他一大部分,自己就只能留下一小部分。冬子的父亲因为红军长征而存下了大量的粮食,差点被胡汉三害死。
终于有一天,红军们来到了这里,抓住了胡汉三,将他的粮食分给了村民。可是,就在红军们将胡汉三押回总部的路上,胡汉三的手下却将他救走了。因此,他又回到村里继续作恶。红军只好开始长征,而冬子的父亲作为民兵也参加了这次长征。冬子的父亲在临走时送了冬子一颗闪闪的红五星,说这颗红五星可以保护他,然后就匆匆上路了。
然而,父亲走后没多久,村里的土匪又来了,冬子的家也被胡汉三烧掉了,母子俩只得和留下来的红军一起住在窑洞里。但是胡汉三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就带上了一队人马去围攻窑洞。红军决定突围,冬子的母亲为了掩护红军而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红军也是伤亡惨重。为了抢救伤员,冬子自告奋勇去山上采药,结果被胡汉三抓去了,说是想要救冬子就把电报机还给他们。红军就在胡汉三的房子里打好埋伏然后将电报机弄坏,准备第二天早上开始歼敌。第二天一早,红军队长来到胡汉三居住的地方,将电报机还给胡汉三。胡汉三刚要伸手拿,只听几声枪响,胡汉三的手下应声倒地。冬子逃进了粮仓,不料,狡猾的地主也逃进了粮仓。两人在粮仓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搏斗,最终,地主被米淹死在粮仓里。
村里又变得安宁,冬子的父亲也回来了。他亲手为冬子戴上了那颗闪闪的红星。从此以后,冬子就成为了人人称赞的小英雄。
我认为冬子很勇敢,很小就敢于战斗,面对敌人不害怕。他也很坚强,他没有因为失去母亲而害怕。他也很机智,在最危险的时刻,他冒着生命危险去除掉敌人。他高尚的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
【篇八: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大家都看过革命影片《闪闪的红星》吧!里面的潘冬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故事发生在1932年初冬,在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江西,有一个叫柳溪的山村里,居住着几十户贫苦人家,他们受尽了土豪胡汉三的剥削和欺压,饥寒交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片段是冬子巧妙化盐为水的一幕。那时候游击队缺盐,不吃盐就没有力气。为了让游击队能打胜仗,冬子和爷爷挨家挨户的讨盐,然后将盐化成盐水装在竹筒里。但是到了出城门的时候,国民党盘查的很严格。冬子看见许多想带东西出城的人都被搜查了出来了,心里非常着急。心里暗暗在想:“这可怎么办啊?这些盐对游击队员是多么的重要啊!”这时候冬子眼珠一转,小声对宋爷爷说声等他一下,就一路小跑着进了山沟里的小河边。只见他把盐水倒在自己的棉袄里,提着一竹筒河水到了封山的路口。国民党的士兵把竹筒打破,舔了一下里面的水,发现没有什么异常,就让冬子和爷爷过去了。回到家里,冬子把化盐为水的事告诉了爷爷。爷爷连忙把棉袄洗了,然后把盐水倒进锅里烧干,慢慢地锅里出现了白花花的盐巴。“有盐了!”“有盐了!”“游击队的叔叔们可以吃到盐了!”冬子高兴地大声叫道。爷爷也在一旁直夸冬子是个勇敢机智的好孩子。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触很深,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潘冬子的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坚信革命必胜的新年。他敢于和敌人做斗争,敢于争取革命的胜利。第二点是吴大叔的那句话:“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啊,现在的科技发达了,要想实现任何愿望,都要靠我们自己努力奋斗!虽然现在生活好了,可这些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一个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期望。
【篇九: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小朋友,你们熟悉这首歌吗?这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
几天前,爸爸、妈妈和我一起看了他们小时候看的这部电影,他们看得那么认真,我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影片中讲述的是在1931年—1938年期间的江西革命根据地。一个穷苦农民的孩子——潘冬子,在党的教育和革命群众的关怀下,经过艰苦战斗的考验,最后成为一个坚强的红军战士。影片中的潘冬子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浓浓的眉毛,透出坚强的性格。他机智勇敢,爱憎分明。潘冬子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更谈不上读书。他的父母都是革命工作者。他自己是少年儿童团团员,帮助红军打白狗子,表现得非常出色。12岁时,他成为红军小战士,带着父亲给他留下的一颗闪闪的红星,走上了革命的征途。他智斗作恶多端的土豪胡汉三,巧为红军部队送盐,和红军一起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潘冬子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想了很多。想到我们今天美好生活来得是那么不容易。想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是由红军战士和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想想过去,比比现在,我们小朋友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珍惜少年好时光。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国家,爱人民,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建设由革命先辈们打下的江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期望。
那么,我要从现在做起,在学习上、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潘东子学习,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掌握科学知识,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篇十: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上个星期,我看了一个关于爱国的书——《闪闪的红星》,看完以后,心中好像也有一颗红星在闪啊闪……
《闪闪的红星》讲述了潘冬子的爸爸随毛主席长征,妈妈为掩护乡亲,壮烈牺牲了。潘冬子的爸爸在临走时给了潘冬子一个礼物,那就是一颗闪闪的红星。这颗红星像一个指路灯,指引着潘冬子前进。终于,他历尽艰险,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随毛泽东和父亲一起打仗,报效祖国。
我非常佩服主人公潘冬子,因为他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加入红军的。他亲眼看见米店老板米中掺沙,抬高米价,勾结官府,还明目张胆的杀人。冬子不怕,他巧妙暗地里帮助百姓抢夺大米,用勇气在米店放火。唉,如果是我们,在就吓得六神无主。所以我非常佩服潘冬子的智慧和勇气。
看完这本书,我更明白了今天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但我们不能被今天的平安生活冲昏了头脑。让我们再一次将右手五指并拢,举于头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再一次将右手握拳在头侧——“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想潘冬子爸爸一样不向困难低头,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性念去克服它;当遇到危险时,要想潘冬子妈妈一样,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正义献出自己的一切;在成长的道路上,要像潘冬子一样,以少年特有的乐观、阳光、智慧、勇气顽强向上、勇往直前,时刻不忘自己身上的重担。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以顽强的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红星闪闪,闪闪红星,闪烁着革命的光辉,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更应当懂得付出、回报、感恩、体谅,做一名像潘冬子一样的红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篇(四):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篇一:《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最近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读了《闪闪的红星》这本书,我觉得潘冬子真是我们少年儿童的好榜样。
我们中国共产党真的太伟大,带领着成千上万像潘冬子这样的革命先辈洒血洒泪,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看着潘冬子,对比起我们,革命胜利了,条件不一样了,生活得很幸福。但我们要学习和发扬潘冬子的精神,好好学习,以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
【篇二: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闪闪的红星》,那本书,主要内容是妈妈为了掩护同志壮烈牺牲了,小小的潘冬子满腔仇恨,希望和爸爸一样成为红军战士,那是爸爸已经随部队抗日,只留给冬子一只红色的五角星,这枚红五星就像闪闪的火种,照耀着冬子的内心,让他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爸爸也一定会回来,冬子最后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解放军小战士,他还是一位小英雄,因为胡汉三几年都没有被解放军捉到,但他却把胡汉三捉到了,还枪崩了胡汉三,为百姓除了一个祸害。
我真佩服他,因为他勇敢,机智。虽然我和他同龄,但我和他比差远了,因为我胆小比较怕黑,今后我一定锻炼自己要勇敢。
【篇三:《闪闪的红星》读后感作文】
《闪闪的红星》主要讲的是潘东子少年时,父亲跟随红军向北解放,他的母亲为了掩护同志,壮烈牺牲,潘东子带着保存多年的红星参加红军的故事。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王二小、雨来等许多儿童团的英雄。
我在想:潘东子可真厉害,他居然步行了那么久,都没有倒下,还顺利渡过长江,到了江岸,配合红军打仗。
潘东子的顽强感动了我们每个读者的心,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好一件事情,只有不断努力,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我会永远记住潘东子的英雄形象和事迹,如果他还在,我真想跟他说:“你真勇敢!我要向你学习!”
【篇四:闪闪的红星读后感200字】
我读完《闪闪的红星》这本书,知道了要学习潘冬子那种勇敢、不怕死,用乐观去面对生活这种精神。为了报仇想尽所有的办法,面对小鬼子,哪怕失去生命,也永不放弃。他只要有一口气在,都会去用快乐来迎接生活。
潘冬子的勇气感动了我,最后潘冬子的付出真的换来了回报,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有潘冬子的那种精神,才能把事情做成功。长大后,为国家效劳,为国家做出自己的一份奉献。如果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那国家就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更加可爱。
在那颗红星的照耀下,在潘冬子的努力下、学习下,终于拥有了一颗属于自己的闪闪红星。红星对于潘冬子来说,意味着幸福、力量和满山遍野映山红衬出的春天……
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学习潘冬子的那种精神,长大后,做一名了不起的大人物。
【篇五:《闪闪的红星》读后感600字】
开学初,学校组织我们阅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书籍。
我也读了几本,其中《闪闪的红星》这本书是我最爱读的,我一口气读了三遍,这本书主要描写儿童团员潘冬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闪闪的红星的照耀下,由一个儿童团员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的感想很多,受到的教育也很大。潘冬子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潘冬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跟着队伍走了。冬子时常想念父亲,盼望红军打回来。有一天,母亲对他说:“等山上的映山红开的时候,红军就来了。”于是,冬子就来到村口的一棵小松树下,从地上折下一枝干枯的映山红,坐在石头上闭上眼睛想:满山的映山红开了,他成了红军中的一员,神气地走在队伍中……当他陶醉在参加红军的极度兴奋中的时候,吴大叔来了,吴大叔告诉他:“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
是的,吴大叔说得太好了,革命胜利不能靠等。同样,祖国的繁荣富强也不能靠等。我们这一代是跨世界的一代。要得祖国繁荣富强,科技领先,我们就要去思考、去奋斗!现在虽然生活好了,可这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你也等,我也等,那么我们国家何时才能强大起来?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掌握过硬的技能和本领,做个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接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掩卷深思,值此伟大祖国60华诞,我们一定要团结务实、勤奋进取。以优异的成绩,向伟大的祖国60华诞献礼!
【篇六:《闪闪的红星》读后感700字】
《闪闪的红星》这本书主要描写儿童团员潘冬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由一个儿童团员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的感想很多,受到的教育也很大。我看到了许多现在的孩子身上没有的东西。因此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潘冬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跟着队伍走了。冬子时常想念父亲,盼望红军打回来。有一天,母亲对他说:“等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的时候,红军就来了。”于是,冬子就来到村口的一颗小松树下,从地上折下一枝干枯的映山红,坐在石头上,闭着眼睛想:满山的映山红开了,红军来了。他成了其中的一员,神气地走在队伍里……当他陶醉在美好的憧憬中的时候,吴大叔来了,吴大叔告诉他:“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啊,吴大叔说的太好了,革命胜利不能靠等。同样,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就要自己去思考,去奋斗!现在虽然生活好了,可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我们大家都等,那么何年何月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国家何时才能强大起来?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个对社会主义,对人民有贡献的接班人。而作为祖国的新鲜血液,下一位接班人的小学生就更应该抓紧时间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因为国际上对我们中国虎视眈眈的国家很多!学生们脱离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学会自己独立生活,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摈弃以前的陋习,为将来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还请各位家长不要太过溺爱我们孩子们,爱我们就要任我们展翅翱翔,因为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期望。
【篇七:《闪闪的红星》读后感700字】
《闪闪的红星》这本书人物个性鲜明,感情单纯强烈,情节清晰明了,冲突紧张激烈,语言生动朴实,风格健康明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为祖国而战斗英雄人物,讽刺了出卖祖国的汉奸走狗。《闪闪的红星》这本书主要写了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警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 1938 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当遇到困难时,应该向冬子一样,不怕苦,不拍累,正所谓一句古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困难并不可拍,可怕的是没有信心。
我们现在很幸福,因为都有爸爸妈妈所爱,比起冬子,我们有明亮的教室,有课桌和椅子,爱我们的同学和老师,可我们却不好好珍惜。冬子相信冬天是暂时的,而春天却是永恒的,我们对待学习也要这种精神。不能学的感觉苦就不学了,却不知自己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我们也要学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小学生在党的精心照料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应该遵循党的意愿,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事业呕心沥血。
【篇八:《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看过的《闪闪的红星》这本书。
《闪闪的红星》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潘震山,小名冬子的少年,小时侯也和无数穷困人民一样,过着被地主土豪欺压的日子。他住的柳溪最坏的土豪就是胡汉三,他心狠手辣,家里的粮食几十年都吃不完,而且那些粮食都是穷人的血汗换来的!潘震山从小立志要打到这些土豪劣绅,让穷苦人民翻身!他的爸爸要去当红军了。临走前送给他一颗红五星。就在这时,妈妈有死在了白狗子手里,他小小的心灵中有了让全中国解放的志向。后来潘冬子当了一名红军战士,为祖国解放出力。在红五星的激励下,他抓住了胡汉山。胡汉山被枪毙了,中国又少了一个大土豪!
读了这本书,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一心为人民着想的精神风貌打动了我。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潘冬子这样的红军战士,才加快了祖国前进的步伐。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如今,再到那革命老区去看一看,抗争年代人民被压迫到现在全国各地繁荣发展,这是怎么来的?是红军战士们英勇抗争的结果啊!如果不是红军奔赴全国各地打土豪,我们现在的生活不还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吗?我们应该向为解放中国而战斗的战士致敬,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虽然我们早以远离了那艰苦斗争的年代,但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品质不能忘,坚强朴素的素质不能忘!
现在,我们的祖国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街上车水马龙,遍地高楼大厦,人民的生活比蜜甜——衣食住行样样不少,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孩子们背起书包进入了条件优良的校园,在那里获取新的知识……和潘冬子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
60年的风雨兼程,60年的苍桑巨变,我们的祖国正像一颗光彩夺目的红星冉冉升起在世界的东方。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篇(五):闪闪的红星读后感500字

【篇一:闪闪的红星】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NO·1:少年英雄——潘冬子
潘冬子,我们都很熟悉,他是我们的少年小英雄。在那颗闪闪红星的照耀下,潘冬子勇敢地参加到了斗争中。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在长征中帮了红军战士许多忙。他在战斗时破坏了吊桥,迫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溶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战士们;他把情报报告给红军战士们,弄沉了敌人的船,破坏了敌人的计划……他的努力,他的智慧,终于有了回报,在一九三八年,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跟着红军部队踏上了新的旅程。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的学习,每天做作业,就像红军战士过草地,爬山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我们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像他们遇到危险要克服一样。只要我们努力,好好学习,最终赢得的学位不就是红军战士的胜利吗?
NO·2:现代雏鹰之星——张敬知
二零一零年五月,年仅九岁的重庆女孩张敬知,通过她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获得了“安德烈·波斯塔基尼世界小提琴比赛”A组(少儿组)第一名,A、B、C、D四个组中冠军!当时,她是年纪最小的总冠军。
获奖之后,张敬知迫不急待地给薄熙来书记写了一封信,以表达她的高兴之情。
我的生活和张敬知有些相似。和她一样,我也学乐器——二胡。二胡是一种民间乐器,它演奏出来的声音细腻而光滑,我很喜欢。一学新曲子,我没事的时候就拉两下,练习的时候也很用功。经过我几年来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家长和老师的认可与夸奖。
这两位人物都是祖国的花朵,他们就是祖国母亲两颗闪闪的红星,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努力,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成果值得祖国母亲骄傲与自豪!
【篇二:《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我在寒假里读了一本红色书籍《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讲述了少年潘冬子和游击队联手对抗土豪恶霸的精彩故事。本剧主角是小英雄潘冬子,他的父亲是红军团长,母亲是地下党成员。当时他的父亲跟着红军队伍走了,冬子天天盼望着父亲回来,有一天母亲对他说:“等到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的时候,红军就来了,你爸爸也就回来了。”于是冬子来到村口的一棵小松树下,从地上捡起一枝干枯的映山红,坐在石头上等红军的到来,一天又一天……他梦见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红军来了,自己穿着整洁的军装,戴着闪闪的红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正陶醉在这美梦之中时,吴大叔来了,他对冬子说:“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冬子听了后用力地点了点头。最终,尽管冬子失去了母亲,但他靠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帮助共产党打败了土豪劣绅,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红军。
潘冬子是我心目中的小英雄,他机智勇敢的与游击队联手共同对抗占领我国土地的侵略者,他是中国少先队的榜样。
你们也来读一读吧!
【篇三:《闪闪的红星》读后感作文】
潘冬子是本书的主人公,他非常聪明、机灵、勇敢、也很可爱……深受大家的喜爱。
潘冬子非常聪明。有一次,地主老爷胡汉三(老百姓都叫他胡汉三,他手下的家丁叫他胡爷)在村头跳着脚骂村民粮食交得太少。潘冬子看到了灵机一动,站到他身后赶鸽子群。鸽子突然叫着一起飞起来,分散了胡汉三的注意力,还有只给力的鸽子拉了屎正好挡住了他的眼睛。胡汉三开始到处乱跑,又一脚踩到了西瓜皮,滑了一下,一头栽进了牛粪堆里,“恶人自有恶报”,太过瘾了!
自从潘冬子的妈妈去世之后,他在各方面就更加刻苦了。书中介绍的潘冬子与胡汉三载米仓的“最后一战”也很精彩。人们把胡汉三关在米仓里,可一不小心,把潘冬子也关进去了。胡汉三在高高的架子上向潘冬子走来,想捉住潘冬子。潘冬子则急中生智,在架子上用尽全力跳,胡汉三被震得摔到了下面的架子上,潘冬子也趁势跳了下来。胡汉三奋力向潘冬子冲去,潘冬子敏捷地闪开了。胡汉三又抓住下面的架子,潘冬子赶紧把米箱扔过去,胡汉三招架不住,一下子摔到下面的米堆里。潘冬子以最快的速度把米往米堆里倒,胡汉三就在米堆里被活活“淹”死了。
潘冬子身上的许多优点,引起了我的反思,我的理想是当1名高级技师(或医师),但如果不努力,不像潘冬子那样,怎么能行?
【篇四: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闪闪的红星》这本书写了: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警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东子是一个山村孩子,为什么能打败那么多地皮无赖呢?是一种勇敢。东子不畏艰难,不惧刀枪,身穿便装进入了敌人的营地。我们从小受到父母的娇生惯养,吃喝不愁,受人欺负了,父母去评理。可东子不依赖大人的力量,独自前去,与敌人厮杀。现代社会的我们有谁敢像东子这样冒死抗敌?
在现代社会中,需要太多向东子这样有勇敢有机智的人。让我们向东子学习吧!做一个能保护自己的人。
【篇五:《闪闪红星》读后感】
今年是长征70周年,《闪闪红星》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它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解放,而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战斗。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还有智慧;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岗哨的严密盘查,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他巧改一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又亲手杀死了这个大恶霸。
看着这些精彩无比的段落,我既为他捏着一把汗,又从心底里佩服他,因为我娇柔作造,一出血就哇哇大哭,当我看完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成长,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将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如岩石挡着我的脚步,我要勇往直前,永攀高峰。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对一个时代的回忆,而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中对困苦环境的不屈不挠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这部革命故事书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之星!
【篇六:《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闪闪的红星》大家该不陌生吧,文中的的小主人公——潘东子,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因为当黑狗子胡汉三把年仅八岁的他绑在树上时,问他爸爸的下落,他临危不惧;当胡汉三用鞭子抽打他时,他表现出了中国人的坚强,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呀。我们应该学习他在面对困难时的临危不惧和坚定的信念。碰巧红军路过这里,救了潘冬子一命。从此,在潘冬子心灵的深处,就埋下了一颗热爱红军的心。
潘冬子巧妙地躲过盘查,成功地将盐带过岗哨送到革命根据地;在地主家做事时,他不忘给游击队送情报,还呼吁群众把地主放在船上准备运走的米给劫了;他机智、勇敢地与汉奸周旋,用计将大恶霸胡汉三困在米舱中杀死,报仇恨……那颗他日思夜想的闪闪的红星终于戴在了他的头上。
潘冬子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想想过去,比比现在,我们应该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国家,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用科学文化知识来建设由革命先辈们打下的江山;用科学文化知识来编织我们美好的家园;用科学文化知识让党的光辉传万代。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篇七:《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闪闪的红星》这本书主要描写儿童团员潘冬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由一个儿童团员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的感想很多,受到的教育也很大。潘冬子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潘冬子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那时的地主经常抢走穷人们的粮食,让他们饿肚子,压迫他们。潘冬子的爸爸参加了赤卫队,把大坏蛋胡汉三抓获了,但是不慎又让他逃走了。潘冬子的爸爸跟随红军长征去了,胡汉三又开始了对穷人烧、杀、抢、掠,还把潘冬子的妈妈迫害死了。胡汉三投靠了小日本,更加残害穷人了,潘冬子被转移到了一家米店。那米店的老板特别的心黑,不但往米里掺沙子,还提高米价,不让穷人买米。米店老板和胡汉三成了一伙儿,潘冬子不但应付了胡汉三,还放了一把火烧了米店,却没烧死大坏蛋胡汉三。潘冬子后来又被姚公收留。潘子长大了,成为了一名解放军。他回到家时,正好赶上抓汉奸胡汉三的时候,潘冬子冲到最前沿,勇敢地捉住了胡汉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白狗子胡汉三最终死在了正义的枪下。
读完此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潘冬子是个多么勇敢,多么聪明的孩子。他面对坏人是那么的镇定,我打心眼里佩服他。想想自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像个“小公主”。生病了,连打针都不敢。还经常挑食,这不吃那不吃,经常叫妈妈操心,与潘冬子相比我感到多惭愧啊。
从现在开始我要向潘冬子学习,争取做一个勇敢,坚强的好孩子,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
【篇八:《闪闪的红星》读后感】
《闪闪的红星》这本书人物个性鲜明,感情单纯强烈,情节清晰明了,冲突紧张激烈,语言生动朴实,风格健康明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为祖国而战斗英雄人物,讽刺了出卖祖国的汉奸走狗。
《闪闪的红星》这本书主要写了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警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当遇到困难时,应该向冬子一样,不怕苦,不拍累,正所谓一句古话: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困难并不可拍,可怕的是没有信心。
我们现在很幸福,因为都有爸爸妈妈所爱,比起冬子,我们有明亮的教室,有课桌和椅子,爱我们的同学和老师,可我们却不好好珍惜。冬子相信冬天是暂时的,而春天却是永恒的,我们对待学习也要这种精神。不能学的感觉苦就不学了,却不知自己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我们也要学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们小学生在党的精心照料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应该遵循党的意愿,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事业呕心沥血。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篇(六):闪闪红星观后感

【篇一:《闪闪红星》观后感】
我看了这本电影后,感触很深。“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
【篇二:《闪闪红星》观后感】
今天在班会上,班主任为我们播放了《闪闪红星》这部电影。它主要讲了一个叫潘冬子的小男孩,他的爸爸与红军们一起勇斗地主胡汉三,当好日子过了不久的时候,红军们撤出了村子,胡汉三却又悄悄潜入了村子。东子的爸爸在与白狗作斗争时负了伤,却把最后一剂麻醉药留给了别的重伤员,自己则咬着牙关忍过了痛苦。当东子的母亲成为地下党员不久,刚刚走的胡汉三却进城雇了一批杀手回来,东子的母亲以身殉职。东子成为了红军,他帮助红军送来了宝贵的盐。长大以后,东子成为了一名热血战士,并亲手杀死了恶霸胡汉三!看完这个电影,电影中的情节使我念念不忘。我不禁回味起了潘冬子的爸爸,他身为赤卫队的队长,在取子弹时,他把宝贵的最后一剂麻药留给了别的伤员,自己则咬紧牙关始终没有叫一声,但手术过后,潘冬子的爸爸的额头上却分明挂满了汗珠……我忘不了潘冬子的妈妈说过的一句话:“不能让群众吃亏!”她为了掩护群众,自己在炎炎烈火中光荣地倒下……再说说潘冬子,他为了不让大家再为胡汉三做奴隶,经历了重重磨难、重重考验,才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看完了《红星闪闪》,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什么家务也不做,连碗都不刷,每天吃完饭,总是把饭碗一推,只顾自己玩耍、写作业、看电视,从来都没想过为家长做些事。哪怕是为爸爸锤锤腿、为妈妈揉揉肩!
我要向潘冬子学习!
【篇三:《闪闪的红星》观后感作文】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这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红星歌》的歌词。我怀着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敬意观看了《闪闪的红星》这部红片。
电影讲述了一个叫潘冬子的小男孩从小立志做红军,临危不惧,面对困难坚韧不拔,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取得胜利,成为了一个小小红军战士的故事。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是红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像东子爸爸那样不向困难低头,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去战胜它;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我们要像东子妈妈那样挺身而出,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要像东子一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严格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以顽强拼搏的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这部革命影片,像导航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又如战斗中的号角,催促我们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就是我心中的一颗星!
【篇四:《红星闪闪》 观后感 】
《红星闪闪》,当同学们听到时,你们一定会感到自豪,也很伤心。是啊!曾经,我们的祖国多么繁荣富强;曾经,我们的祖国充满欢声笑语;曾经,中国的人民安居乐业……
可是,当侵略者来到中国时,这些都消失了,这都到哪儿去了呢?这都被侵略者给毁了。自从侵略者到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时,多少人以一腔热血染这红星,多少人的家园被毁灭。这些事,难道还不足以表达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刻骨铭心的伤痛吗?同学们,想必你们也看过关于战争的电影。在我看过的电影中,其中《红星闪闪》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部电影中,一位医生正拿着麻醉药,当她走到一位病人面前时,便拿着针正要给他打针时,这时,谁也想不到,那位病人斩钉截铁地说:“我不需要打,留给需要的人吧!”听了这话,谁的心里不会感慨万分呢?此时此刻,一位穿着军服的东子说:“爸爸,我一定会为您报仇的!:那同志指着装满子弹的铁碗意味深长地说:“你知道这些子弹是从哪儿来的吗?这是从战士们身体里取出来的,只有让所有敌人都死,才能结束这悲惨的局面。孩子,你要为世界上的所有战士报仇啊!”紧接着,为那位同志做手术。在手术期间,那位同志强忍着疼痛,咬着牙,紧皱着眉毛。虽然极力劝阻他打一针麻醉药,但那位同志心中的念头依然不变。
经过岁月的沧桑,东子的母亲去世了。她是被一场大火夺走生命的。当东子与他的父亲看着被烧死的母亲,心中不停责怪自己的无能为力。他们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但此刻,东子心中已下定了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战士,为母亲报仇,为中国人报仇。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看见东子辉煌的一片。
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人世间的真情;使我懂得人世间悲欢离合;更让我懂得怎么做人。同学们,我们就是龙的传人,让我们一起努力使中国强大起来。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东方巨人”。同学们,好好学习吧,你们的“幸福之光”是人民用“生命之光”换来的。也许你们长大后会实现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愿,但请你们时刻记住,我们是为祖国而奋斗,而努力,我们要让中国发扬光大,我们更要完全,彻底地为从人民而服务!
【篇五:红星闪闪观后感】
在学校,我看了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员共同出了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闪闪红星》。
话说在抗日战争初,潘东仔在上山砍柴被狗腿子捉住。红军第一次起义,占据了被夺的地方。在红军长征路,有一部分人留了下来。就这样,仗一直打来打去,长征的红军准备返回时,潘东仔正在租界里生活。晚上他给红军写信,偷袭租界地。过了一会儿,潘东仔提着油灯,带着火柴,打着根约四十厘米长的铁棍,最后点火。等红军开枪时,潘东仔早就砍死可恶的狗腿子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被潘东仔的机智,深深吸引。一个才十一、二岁的孩子,为了顺利除掉狗腿子,居然抱着连大人都难有的决心:百姓们买米,都聚着狗腿子的米粮店。当晚上把米放在船上时,潘东仔很生气,觉得租界里的人真可恶,就把“今日无米”改成“今日有米”,就盗走了船上几千斤的粮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机智、乐观、勇敢的潘东仔那种“抗日援朝”的战火童心时时激励着我,让我知道成大器,依靠的是不折不挠。
战争中的孩子是不幸的,战火是无情的。可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潘东仔在战争中坚持不懈的爱国精神时刻激励着我,点亮生活中的黑夜!
【篇六:《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今天中午,我吃过饭后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无意中看到了一场极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闪闪的红星》。
这部电影主要描述儿童团员潘冬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闪闪的红星的照耀下,由一个儿童团员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的感想很多,受到的教育也很大。潘冬子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潘冬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跟着队伍走了。冬子时常想念父亲,盼望红军打回来。有一天,父亲对他说:“等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的时候,红军就回来了。”于是,冬子就来到村口的一棵小松树下,从地上折下一枝干枯了的映山红,坐在石头上闭着眼睛想:满山的映山红开了,红军来了,他成了其中的一员,神气地走在队伍中……当他陶醉在美好的憧憬中的时候,吴大叔来了。吴大叔告诉他:“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的,吴大叔说得太好了,革命胜利不能靠等。同样,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主义强国,我们这一代是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就要去思考、去奋斗!现在虽然生活好了,可这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我们你也等、我也等,那么何年何月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我们的国家何时才能强大起来?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对人民有贡献的接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期望。
【篇七:《红星闪闪》 观后感 】
就在毛主席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出了一位勇敢的少年——潘冬子。这年秋天,毛主席领导的红军在与国民党的战斗中夺取了井冈山,并赶走了在这里作威作福的地主胡汉三,使得在这里的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而潘冬子的爸爸当了红军,妈妈也入了党。
严冬来临,许多红军的领导人因为嫉妒开始排挤毛主席,使红军没能在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中取得胜利,被迫放弃了毛主席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潘冬子的爸爸在临走时送给了潘冬子一个礼物,它就是一颗闪闪的红星。
后来,潘冬子母亲为了保护井冈山的人民不被地主胡汉三陷害,给活活烧死在了一间茅屋里,于是他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誓为母亲报仇雪恨,勇敢地和游击队一起与敌人做斗争。
在游击队与敌人的一次作战时,他把敌人唯一能逃跑的木板桥给拆了,使得这次战斗红军能把敌人全部歼灭;在给山上的游击队员送盐时,他把盐全部粘到衣服上,没让看守的国民党察觉;在地主家为地主做事时,他不忘给游击队送情报,还呼吁群众把地主放在船上准备运走的米给劫了
最后,在吴大叔和宋大爹的帮助以及闪闪发光的红星的照耀下,潘冬子终于杀死了地主胡汉三,又在第二年春天映山红盛开之际,迎来了打了大胜仗的红军主力部队,和爸爸一起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部电影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到红军战士们为了使人民得到解放不畏艰险、不惧困难、不惜生命与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让我了解到共产党员不能让人民吃亏,甚至牺牲了自己生命都没关系的伟大壮举;同时也让我们学习潘冬子机智、勇敢与顽强的奋斗精神。
闪闪的红星在爸爸走后一直陪伴在潘冬子的身边,使得他在想念红军时,就拿出来看看。这颗红星给了潘冬子力量,给了他勇气和决心,发誓要做一名勇敢的红军战士保卫这个村庄,正如歌词所唱:“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满胸怀
闪闪的红星会永远印在潘冬子的脑海中,它也时刻呼吁着我们支持共产主义事业,做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篇八:闪闪红星观后感】
电影《闪闪的红星》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麻醉药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麻醉药动手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岗哨的严密盘查,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
他巧改一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又亲手杀死了这个大恶霸。看着这些精彩片断,我既为他捏着一把汗,又从心眼里佩服他。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们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工作、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维护和平。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
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星!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huatizuowen/19397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