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道路以目的意思是什么】道路以目的意思和典故

高三下 时间:2018-05-24

【www.jinghuajt.com--高三下】

道路以目,是说人们走在大街上,熟人见面却不敢说话,只是相互看看,就匆匆离开。
  怎么会这样?因为据说国王请来一个大巫师,专门搜集人们的不当言论进行汇报,被揪出来的人都会被立刻杀掉。人们实在害怕,连正常的话也不敢说了。
  上面讲的不是寓言故事,是古代发生过的真事。
  那是在周朝,那个国王叫周厉王,他即位后,要施展很多抱负,做了几件大事:第一就是四处征战,显示自己的大国地位;第二是实行“专利”垄断,把本来属于公共的资源都收归王的名下,不准别人使用;第三就是禁止议论,不能说国王不好。
  这三项措施出来后,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宗室大臣召公(也作邵公)劝他说:“大王不能这么干啊!老百姓都受不了了,这样下去要出问题的。”厉王一听就生气,根本不理他,反而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让他组织一帮游手好闲的人分布到城里各个角落,专门监视老百姓的言行,还下了命令,谁再敢乱讲,就抓起来杀掉。于是,就出现了一开始的那一幕。
  果然,国人百姓都变乖了,厉王很开心,把召公找来,得意地说: “怎么样?我能消除他们的反对吧!你看,现在谁也不说我不好了。
  召公说: “你这样做,只不过是把人家的嘴堵上了。防止人们嘴巴说话,可是比防止河水决堤还要重大的事情,河道壅塞而崩溃,死伤人可是没办法控制的,堵人嘴会有比这更坏的结果。所以,治水的人会给河道开口子,把水导流;治国的人不仅不堵民众的嘴,反而还要鼓励他们说出心里的话。人有思虑,就说出来,自然顺畅,反而不会有河道堵塞那样的危险。如果你强行把人嘴堵上,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还是不听,执意行事。不让议论,国人们练出了更厉害的本领,只要互相看看就能明白彼此的心思,三年之后,他们直接动手,持着棍棒冲进王宫,把厉王赶下王位,流放到彘(读zhi,今天山西霍州)那个地方去。事到如此,他们仍不罢休,还索要太子。召公够忠诚,忍痛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做顶替。国人们杀掉假太子,这才稍稍缓和了怒气。
  想一想
  “道路以目”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全怪周厉王太任性,他自己身败名裂,藏起来再也不敢见人,可国家弄出了这么大的乱子,该怎么收场呢?
  历史的结果还是很让人惊艳的。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里讲道:这个时候,又是召公出面了,他和另外一位朝廷重臣周公,一起代理行政,还把国人们都认同的一位名叫“共伯和”的诸侯请来,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周、召二公广开言路,事事倾听国人的意见和呼声,相互尊重,共同协商治理这个国家,居然让社会重新安定下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大事件——“周召共和”, “共和”一词也是由此始来。大家共和执政,一下子延续了14年。而中国的确切纪年,也是从这件大事发生的时间(公元前841年)算起的。
  是不是很出乎人的意料?
  促成事件如此演进的,是了不起的贵族大臣召公、周公,他們忠诚又极富智慧,可是,真正的决定力量并不是他们一两个人,而是故事中一再提及的所谓“国人”——是他们受到侵害,表示不满,然后“道路以目”,最后冲进皇宫,流放暴君。也是他们认同召公的建议,拥戴小国君主共伯和代理摄政,从而造就了中华历史上第一次“共和”体制。
  这“国人”好厉害,他们到底是什么人?
  原来,此“国人”与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国人”有很大差别。在周朝,“国人”指的是握有一定政治经济权力的国民,类似于古希腊城邦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国人”包括三类人:一类是卿士,二类是诸正,三类是万民。“卿士”就是执政的重臣,重要的执政大臣;“诸正”指百官,同时也指各诸侯和王室成员; “万民”是指庶民,即住在都城里面的各种有贤能、技艺以及服公役的平民。
  正因为有这样的“国人”存在,任性的国王被赶走以后,国家并没有动乱,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士能够被推举出来,暂时维持国家的运转,直到若干年后,新的国王再次被推举出来,才恢复了王权统治。
  读一读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 “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见于《国语·周语》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danyuanzuowen/41803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