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形散神不散名词解释]“形散而神不散”

写作素材 时间:2019-05-21

【www.jinghuajt.com--写作素材】

  人教版课程标准高中实验教科书《生物》与旧教材相比有许多鲜明的特色。从素材的选择看,更注重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从知识的引入看,更注重生活实际,强调知识的应用;从活动设计看,更突出探究性学习,等等。上述特色很容易被教师发现,进而在教学中调整方法,有所侧重。这些特色背后,还有一种隐形的容易被忽视的特色,那就是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上,更突出了科学发展的逻辑,强调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新教材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这给许多教师的感觉是知识点很散很乱。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新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及逻辑关系明显给予强化,使知识的呈现、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更符合科学发展和人类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这也是新教材编写特点的核心所在。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xzbu.com/8/view-1702765.htm  这一特色重点体现在必修第二模块“遗传和进化”部分。不论是整本教材,还是章与章之间,每章的各小节之间,还是每小节的内容内部,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现分析如下。
  1 整本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现了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
  《遗传和进化》模块教材编排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本模块教材的编排,紧紧围绕“基因”这一概念和水平展开。从现象到本质,从功能到应用,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规律,逻辑联系非常清晰。同时这样编排,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再到沃森和克里克;从拉马克到达尔文再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材既展示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又体现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基因”就像一条线索,把人类对它的本质、功能及应用等的研究历程紧密地拴在一起,呈现在学生眼前。与旧教材相比,知识的条理性更强,逻辑关系更清晰。
  2 章与章之间的内容编排体现了鲜明的逻辑关系
  《遗传与进化》模块与旧教材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先介绍孟德尔发现的两条遗传定律,再介绍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旧教材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属于代谢(生殖和发育)部分的内容,编排在遗传规律之前。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将内容作了处理,先学习第二章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再学习第一章遗传规律。笔者认为这一做法是不可取的。诚然,先学习减数分裂对学生理解两条遗传定律有一定的帮助,因为不论是基因的分离,还是自由组合,都是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基因的行为造成的。恰恰因为如此,才可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新教材把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即遗传因子的发现安排在教学的第一章,是从现象人手,人类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存在,遗传因子在前后代的传递中很有规律,再将其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联系起来,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萨顿正是鉴于此,才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假说。摩尔根则用果蝇作实验材料,证实了萨顿的假说是正确的,并发现了遗传的第三大定律。这些内容之后,教材安排了伴性遗传的内容。这一内容既是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有力佐证。
  在孟德尔提出假说解释分离现象时,生物学界还没有认识到配子的形成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因此,孟德尔的假说是一种超越时代的非凡设想,这一设想在萨顿那儿得到了传承,他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一切,他自己也从一个“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到“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从“对萨顿的学说更持怀疑态度”到“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图,说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在这些遗传理论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一般逻辑:从未知到已知,从现象到本质,从假说到实验,从否定到肯定,从支持到完善。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假说演绎和类比推理等常用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象科学家那样大胆猜想,勇敢质疑,严谨推理,勤奋实践,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的逻辑关系。
  因此,新教材一、二两章内容的安排,具有丰富的内在逻辑联系,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建立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基础上的。这样安排更能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其余各章之间,逻辑关系更明显。由此可见,章与章之间的内容安排,是经过缜密考虑,紧紧围绕逻辑关系展开的。
  3 章节内部的内容编排上,体现出鲜明的逻辑关系
  例如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呢?学生急于想知道DNA的结构,于是第二节介绍“DNA的结构”。从结构上看DNA具备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而DNA的结构又决定了它的复制方式,第三节自然就是“DNA的复制了”。基因和DNA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第四小节呼之欲出。前后各小节之间内容的编排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非常自然贴切,逻辑关系明了。
  就各小节的内容看,如第一小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系列实验研究展开,逻辑关系清晰、典型。上述系列实验中,每个实验的结论都是在实验现象上推理得出,现象和结论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新教材突显的逻辑关系,在《遗传与进化》这一模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4 其他模块体现的逻辑关系
  除了第二模块外,这一特色在其他模块也有体现。如,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以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构建知识体系,围绕细胞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发展变化编排教学内容,突出了组成影响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变化发展等知识间鲜明的逻辑关系。教材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突出强调逻辑,如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整章内容是按照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这一逻辑顺序展开的。第一小节“细胞的增殖”,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这一知识点及相应的实验,但正是这一小小的增加,使整节内容知识点问的逻辑关系更趋严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多细胞生物体长大时细胞必须增殖→增殖产生的子细胞与亲细胞保证相同→遗传物质要复制且均分→染色体一系列的形态和行为变化→人为地将有丝分裂分为各个时期→动植物细胞结构不同→分裂过程有所不同。第三章在介绍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时,只介绍了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没有介绍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结构安排在物质的跨膜运输之后,这也是与旧教材相比不同的地方。因为科学家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得到启发,产生疑问,进而对细胞膜的结构进行探索和研究,发现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而流动镶嵌型的结构又反过来决定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样编排,逻辑关系更严密,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又如第1模块《稳态与环境》,紧紧围绕“稳态”和“环境”这两个核心概念,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系统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展开,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对个体而言,首先必须保持内环境的稳态,因而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等调节。而个体作为群体的一员又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因此,群体也必须维持稳态。个体与群体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在稳态维持的各种调节方式之间,既彼此独立,各司其职,又各分主次,相互影响。新教材内容的设计和编排,更能体现各生命系统内部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逻辑联系。
  综上所述,各模块均有一条核心线索,将看似散乱的生物科学知识紧密地编排在一起,形成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编排的思路和意图,充分理解和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充分使用好教材,帮助学生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培养他们解释、分析、推理、归纳等多项能力,达成“理解”层次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702765.htm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chuzhongzuowen/52033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