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现代化经济六大体系]日本经济现代化经验与教训的立体解析

中考作文解析 时间:2019-05-21

【www.jinghuajt.com--中考作文解析】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日两国陷入殖民地危机。然而,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历史遭遇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世人眼球,但其泡沫崩溃后20年来经济发展萎靡不振的局面同样发人深思。日本经济的现代化,既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后发展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范式,也提供了应对“赶超后困境”时遭遇挫折的体验。阐明其经济现代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日本这个“他山之石”中获得有益的借鉴,既是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是个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具有重大启示意义的现实问题。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xzbu.com/4/view-10337014.htm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学界的日本经济研究成果不胜枚举,近年来跟踪性现状研究引人瞩目。但迄今为止,图书市场上日本经济史著述不多,如若排除外国学者撰写的中文译本,国内学者的著述凤毛麟角。杨栋梁教授的新作《日本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3月版)的出版,弥补了我国学界在这一基础研究领域的不足,展示了我国学者探析日本经济现代化历程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见解。
  该书采用实证考察和经济学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市场发育培植、资源禀赋、条件约束、制度安排、政策运作、路径选择、生产要素配置、经济周期变动、阶级阶层生活状态、对外经贸关系等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同层面入手,对近代以来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历程进行了实证考察和理论分析,揭示了日本在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处理政府与市场、自由与限制、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平衡关系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借鉴。
  该书的写作特点和学术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视野开阔,立意高远。该书是把日本近现代经济史研究放在经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因此始终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层面与经济层面的互动予以极大关注,不同时段的经济问题分析,被置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日本社会状况的大背景下展开。这一研究视角,拓宽了经济发展相关约束条件的观察视野,得以居高临下地俯视经济发展的现象和问题,使一部经济史内容丰富而鲜活。
  第二,体系严整,逻辑清晰。该书以50余万字的篇幅,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日本近现代经济史分成资本主义起步的基础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产业革命、资本垄断、统制经济、战后改革与复兴、高速增长、经济大国和“平成改革”等九个发展阶段,依次横向地概括了各阶段“空间轴”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纵向地分析了“时间轴”经济发展“点”与“线”的内在承继关系和变化,做到了全书写作平衡,对重大经济问题则展开重点分析,而各章的“附论”也别具匠心。
  第三,学术建树推新。基于对一般史实的综合把握,该书直面日本经济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理论问题、焦点问题、制度创新问题展开论述,展示了独到的创新性见解。
  学术研究是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该书的学术价值在于不仅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先行研究成果,而且站在先行研究的平台上,提出新问题,阐发新见解。这在“附论”所选择的学术争论和焦点问题及著者的评论中可见一斑。例如,著者基于实证,批驳了日本学界颇具影响的“1940年体制”说,指出:“日本战后型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萌芽、生长、基本定型和发展的若干阶段。从时间发展的顺序看,大致可划分为20世纪20年代的萌芽阶段,30年代至40年代前期的生长阶段,1945年战败至1955年前后的定型阶段,以及此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阶段。因此,战时只是战后型经济体制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战时经济体制的某些要素对战后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两者具有四点本质性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再如,在论述战后日本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时,指出:重要的是“在诸多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见解中提取公约式,简化结论,找出最具普遍适用价值且具本质性的原因。这个原因无他,就是实现世界水准的技术革新。其他因素作为重要的或必要的条件,都是围绕着这个根本原因发挥作用的,并且几乎都存在着正反两面作用的可能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成长时期的日本,全面利用了国际、国内的各种条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调动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资源,全力推进了技术革新,从而建立了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实现了高度成长”。这一结论,切中要害。
  经济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是以人类能动地作用于物从而创造物质财富的历史。因此,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历来受到研究者重视。而对后发国日本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来说,国家权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紧密围绕“官主导经济社会体制”这一主线,该书对日本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制度变革和经济政策操作的研究倾注了力量。例如,关于近代以来的三次经济体制变革,著者指出:明治维新提示了后发国家近代化制度设计的案例;昭和初期对资本主义体制的“纠错”变成了反动,其历史任务只能靠“战后改革”来完成,而战后改革是历经近十年时间,由美国占领当局和日本政府这两个政策主体共同完成的;“平成变革”则是对“战后型体制”的否定。这一观点无疑对学界的传统认识构成了冲击。
  综观全书,依照条件约束、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绩效评析的梯次分析,阐述了日本经济现代化起步、发展、深化、调整等不同阶段的内容和特点,力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整体地把握日本经济现代化的规律和特点。书中指出:经济现代化是个具有长期性、多样性、曲折性、整合性特征的历史过程。日本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驱动经济现代化的两只车轮,落后国家如果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调动一切要素为两个创新提供最大空间,就可以实现“赶超”;同时,由于经济现代化是个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停滞”又必然会导致“赶超后困境”局面的出现。这一结论,体现了著者的深入思考。
  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日本经济现代化研究的进步。但书中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还需在今后日本经济的改革和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经济学分析的方法也有待于深化。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日本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很可能在中国再现,因此,今后对日本经济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林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337014.htm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chuzhongzuowen/51066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