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满族习俗

中考作文真题 时间:2010-10-05

【www.jinghuajt.com--中考作文真题】

满族习俗篇1:满族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三百多年来,进入中原大地的满族人长时间与汉族同胞生活在一起,很多本民族的风俗已经发生了变化。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满族的传统习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满族的传统习俗
  婚俗
  旧社会实行包办婚姻,一般婚姻大事都是父母做主,媒人从中牵线搭桥。男女双方很少见面交谈,经媒人撮合,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后,要先递小帖,就是把双方当事人的出生年、月、日、时辰写成帖送到对方家中。如果没有什么相克阻碍,就把对方送来的帖子供放在家中灶王爷的神龛(kan一声)。三天内如不发生不吉利的事,说明神明不加反对。婚姻之事可以往下进行。
  放小定(初步确定男女婚姻关系形成),男方要给女方家中送四样礼。酒、肉、面、衣,根据男方经济情况而定,数量不等,品种却要齐全。放小定后。一般要过一段时间。
  放大定,一般在婚前十二天左右,必须是双数进行。仅有男方给女方家中送礼,礼品讲(抬),根据经济条件,送多少都最少四抬,富贵人家有送八抬,十抬,还有十二抬的。总之必须是双数礼品,有吃的喝的穿的,最前面的必须是鹅,但绝不送钱,除了送礼以外,还要商定婚礼的具体时间,娶亲队伍的仪仗。
  婚礼,娶亲必须用轿子,数量不等,有钱人家自然多些,轿子讲究很多,最低档的是四个人抬的“顺搞轿子”。高档的是八人台的“头水轿子”。轿围子是用从未用过的新料制成。轿子还分头伙儿,二伙儿,贫穷人家有的用二伙轿子(办完一家婚事回来的轿子,价钱低得多)。同时轿子娶亲的还要有鼓乐,最低的要有四面鼓,两个吹乐手。有钱的大家族可不得了,前面有开道锣,几顶簇新的八抬大轿,十二面大鼓,四名吹乐手,一面批旗锣伞盖,队伍能排出二里多长。新娘来到新娘家,要先迈马鞍、火盆,表示新娘到家能把日子过得平平安安,红红火火。新郎向新娘象征性的放三箭,以示驱邪。新娘踏着红毡进入洞房,不管婚礼在什么季节举行,新娘都要穿棉衣上轿,进入洞房后,可根据需要调换服饰,重新化妆坐在洞房炕上,名曰“坐帐”。这时,新郎家将准备好的子孙饺子,长寿面象征性的在锅里煮一下,送入洞房。新娘用自己带来的子孙筷子、子孙碗盛好,放到嘴里尝一尝,外边有人问“生不生”新娘要答案“生”,以示后代繁衍,人丁兴旺。
  接下来由值客(即司仪)带新郎新娘到堂屋见长辈亲友。对长辈要行三叩礼,对平辈人行请安礼(双手轻合,放于腰侧,屈膝微蹲)。喜宴开始后,对于比较重要的亲属,婆母带着新娘去斟酒。对极为重要的亲属或贵宾,由新郎新娘同时出面满酒。
  以前办事用的都是方形八仙桌,满族坐席一般每桌六人分三面,留下一面给上菜的人使用,新娘坐席之前要向长辈及客官们请安,然后方能入座,用餐完毕要再次遍行请安礼致谢。晚上休息前,要由“全话人”(长辈、子女齐全的女子)铺好被褥才算全部礼成。在被褥之间放些花生、枣、栗子,以示喜庆,兴旺的游戏行为自然是不可少的。
  满族嫁女,陪嫁多少根据条件而行,但有三件东西是不可缺的,一是子孙筷子、碗(筷子要用红线系好),二是便盆,三是果匣(糕点盒,婚后第二天早餐时全家共用)。
  1/1
  葬俗,
  满族人的葬俗与汉族区别不大,只是满族人礼节繁多,倡导孝道,长幼尊卑之分比较严格。倒头后(即,去世的人),家里人要先请来“张罗人”研究商定停灵时间、入殓时间、邀请亲友范围,办事局面大小等,然后分头通知,报丧。
  吊唁死人,既叩头礼。数目有神三鬼四之说,然后给死者要叩四个头,死者子孙要不分昼夜跪在灵侧守灵,吃饭也不应离开。
  满族人孝服较重。本家男人要穿孝袍、带孝帽、腰系孝带子、脚蹬蒙上白布的孝鞋,孝袋子要拖到地面,约九尺白布。姑爷(系女婿)的孝带子有个规矩,掖在腰间,不能直垂于地,以示区别。妇女要穿孝袍、孝鞋、头扎包头。包头要九尺白布。盘扎也是很要技法的。
  停灵期间,要请和尚念经,超度亡灵。因经济条件不同,差别很大。有钱人家停灵时间偏长,请的和尚、鼓乐也多。送葬时,长子打幡,长媳抱罐,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哭行。
  满族的礼仪习俗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
  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
  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
  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
  关于绥远城满族八旗
  满族人原聚居于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区,公元1644年随着清皇朝进入北京,清廷以驻防形式将满族人分驻全国97个驻防点,从而使相当一部分满族人,从“白山黑水”之间扩展到大江南北,分别居于各城市乡村之中。其中,包括绥远城在内的城镇乡村。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实录》载:“大兵既撤,若喀尔喀蒙古等,无需内兵防护,请酌留东三省兵五千名……又归化城,路当通衢,地广土肥,驻兵可保护扎萨克蒙古等,调用亦便。请于右卫兵四千内酌拨三千,并军营所撤家选兵二千,热河鸟枪兵一千,并令携家驻归化城。若喀尔喀等自能防守,鄂尔昆不必留住内兵。则归化城请再酌增兵四迁一万人,令其留戎,设将军一员总理,副都督二员协理。所留右卫兵一千名,以副都督一员领之,仍隶归化城将军管辖。并请特命大臣一员驰往,会右卫将军岱琳卜,归化城都督丹津、根敦,尚书通智等,相视形势。其戎兵如何分驻,及筑城垦田,以上兵情等事,详悉确议具奏。”
  本定为1735年十二月兴建绥远城,但是并没有开工,因为这一年雍正皇帝驾崩,他的第四子弘历继承了皇位,即乾隆皇帝。1737年三月正式动工兴建绥远城,于1739年六月竣工。
  乾隆二年(1737年),御史舒赫德的奏疏最富代表性。他说:“伏思盛京、黑龙江、宁古塔三处,为我朝兴隆之地,土脉沃美,地气肥厚,闻其闲旷处甚多,概可开垦。虽与八旗满洲,不可散在地方,而于此根本之地,似不防迁移居住。且八旗之额兵将及十万,复有成丁闲散数万,老稚者不在内。若令分居三处,不唯京城劲旅原无单弱之虞,而根本重地,更添强壮之卒,事属两便。由是合计,京师及三处地亩均摊给,务使家有恒产,人有恒心,然后再教以俭朴,返其初风,则根本绵固,久远可计矣。”(《皇清奏议》卷34)。随后,右卫的建威将军王昌(也说王常)改称为绥远将军。将军,是八旗兵的最高长官,从一品,是与加尚书衔的总督同级,因驻防全国各地,也称“封疆大臣”。清时规定,与总督同驻在一个省区的,如会同奏事的,要以将军领衔。将军权虽然不如总督,但地位高于总督。清朝全国共设将军13人,分别驻守在下列地方:盛京、吉林、绥远、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伊犁、成都、广州和黑龙江、宁夏。绥远城是塞北第一军事重镇,清朝乾隆年间让当时第一任绥远将军王昌移驻到新城。此时,新城建成也就以王昌的称号作为城名,称为“绥远城”了。
  绥远城呈正方形,布局合理,街道齐整,四座城门外皆有瓮门,瓮门外有石桥、护城河。城门上有望楼,城角有角楼,城中央有一座高大的鼓楼。以鼓楼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出四条大街,东街和北街临近城门处都带拐弯,成辘轳把型。因此,东西门不对,南北门错开。
  绥远城建成后,大多数满族人由东北、北京、右卫迁徙而来,驻防于此。官方给迁徙人员共发白银120万两,共建房屋大约2万间,其中商号铺房1530间,1737年,进驻满族官兵3900名,还有从内务府所属旗籍户在城西南的大黑河、三军桥、“十三圈”地域内开垦种粮,总体满族人员达到19500人。
  绥远城建成后,官兵家属也都迁来。绥远城墙内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角由蒙古族官兵驻防。北城门往东到东北角驻蒙古镶黄旗;从书院街到东南角驻蒙古镶白旗,北城门往西至曙光街以北驻蒙古正黄旗,粮饷府西街以南到西南角的菩萨庙、小校场一带驻蒙古镶红旗。
猜你喜欢:1.满族的结婚习俗具体有哪些
2.满族人过春节有什么样的习俗
3.关于老北京的文化习俗介绍
4.云南满族过春节的习俗是什么
5.不同民族过春节的风俗

满族习俗篇2:满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习俗_满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是统治清朝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强大的引导作用,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满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服饰风俗介绍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过去,满族男人冬季穿长袍,有的加外衫,套马褂,穿皮、棉、毡单脸厚底鞋,戴毡帽头,三块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长衫,外套单夹马褂,内穿汗?、背心。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夹旗袍,罩坎肩,普遍加绦子(右开襟)襟上,袖口镶五颜六色的双绦子。梳旗头、戴耳套、穿棉、单带脸勾云、绣花厚底鞋。满族姑娘临出嫁前绣门帘、枕头顶,做许多绣花鞋。
  居住风俗介绍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
  礼仪风俗介绍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婚姻风俗介绍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育儿风俗介绍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丧葬风俗介绍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
  禁忌风俗介绍
  满族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满族习俗篇3:满族习俗中的民族文化有哪些

满族习俗_满族习俗中的民族文化有哪些


  满族习俗中的民族文化指的是满族及其先民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产生活文化,是满族及其先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反复浸润、覆盖和融合的结果。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满族习俗中的民族文化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满族的习俗
  尚武与体育精神蕴藏在难得一见的满族游戏中
  满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新疆、宁夏、山东、北京等祖国各地。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严寒的气候和常年的征战,使得满族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以使种族能在严酷的自然与连年的战争中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满族传统游戏中充分体现了体育成分与尚武精神。这在当代满族“莫勒真”大会上的游戏项目和比赛项目中可以得到印证。满族的“莫勒真”大会,是一种兼有文艺和体育比赛的盛会,“莫勒真”即为满语比赛之意。
  崇力、尚武、骑射是满族先民女真人的重要文化特征,女真人以擅长骑射著称于世,这当然与其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同时也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直到八旗入关建立全国政权,精于骑射可谓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清朝历代皇帝的大力倡导,更使满族骑射蔚然成风,一代一代的传习下来。在继承骑射文化过程中,清朝还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八旗军营中,骑射是最重要的操练项目;满族人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试马步箭,合格后方可入考场;各类八旗学校,包括皇子读书的尚书房和宗室读书的宗学,骑射也是一项基本课程;而且皇帝还特别拣选“十五善射”为侍从,更使善骑射者荣耀非凡。骑射在清代关外的满族中一直被保留下来,虽然满族农耕文化在不断发展,但骑射在渔猎和军事上的作用依然是非常重要,特别在民间重视骑射的传统仍然很盛行。一般人家五、六岁的幼童就用榆、柳树枝制成的小弓箭练习射箭,甚至在婚娶仪式中弓箭也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仪式内容。到了清代的中晚期,骑射已成为满族的一项体育项目,这样就演化为以崇力,尚武式的体育活动更具有文化的内涵了。
  萨满教仪蕴涵诉求着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意识、观念
  满族信仰萨满教。过去凡治病、祈求风调雨顺、庆祝五谷丰登、庆贺娶妻生子、为死者送葬等,都要请萨满“跳神”。跳神时萨满都戴社帽,穿神裙、神鞋,手持社鼓,腰系腰铃,吟唱并舞蹈,以驱灾避邪祈福。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架,帽顶前侧有一铜制的鹰。神鼓是在木制的鼓枢上蒙以羊皮,鼓枢四周镶有八组小铁环。腰铃是作若干喇叭型的铁铃挂在一条宽腰带上。其中,神鼓和腰铃是萨满必不可少的,萨满以此来调整韵律和唱词。“跳神”时,萨满左手拿鼓,右手以鼓杖击鼓面,同时手振鼓身,使鼓上铁环沙沙作响,边唱边舞,腰铃随萨满舞蹈动作左右摇摆,铛铛作响,萨满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招来“神魂附体”。
  在萨满文化方面,满族人也没有放弃原来的传统。萨满教是普遍存在于女真人中的一种比较原始的神灵信仰,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职业萨满,尽管他们祭祀的神祗不尽相同,祭祀的程序仪式各有特点,但是在祭天祭神,祈福平安繁盛这些方面却是一致的。从清太祖起兵并建立八旗制度以来,满族萨满教便分成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形式。宫廷萨满设立“堂子”即神堂。当清兵入关之后,清统治者在紫禁城附近及坤宁宫设立“堂子”,宫廷萨满祭祀的神祗、参加祭祀的人员、祭祀用的器物与牺牲、祭祀程序与祝辞,均有较详细的规定。到乾隆年间则更明确地制定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用以规范宫廷萨满祭祀。而民间的萨满教由于八旗制度的建立使原来的部族状态逐渐被打乱,同时也由于清太宗皇太极的不提倡,而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是流传久远的萨满教文化并没有因此而灭绝。那些随军入关的满洲人,尤其是上层官员家庭,萨满祭祀仍然盛行,其形式介于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之间。民间的萨满教在留居于东北的满族人中也较普遍存在,虽然这部分人被编入八旗,但家族形式并未被完全打破,仍然按照旧有的萨满教祭祀形式活动。这可以从至今仍能搜集到的大量不同家族的萨满神本中得到证明。甚至在现在吉林长春满族石姓、关姓家族尚能演练萨满祭祀的全过程。
  萨满教在满族历史社会生活中的广泛盛行,既是旧时代社会生产力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写照,也反映了人们从神秘未知到向往天启已知的渴望,在其迷信愚昧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对生活理想愿望的寄托和诉求,是求得天、地、人和谐相处的一种表达,是对社会、家庭与未来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与向往。
  满族的婚俗
  当时婚配生育习俗,是一种开放、透明和男女平等意识的体现
  先说满族的婚配习俗。满族小伙子如果看中了那个姑娘,他便会去了解姑娘家的住处,一旦得知便请媒人到姑娘家去说亲。求亲要去三次,每次去都要拿一瓶酒。媒人在与姑娘及家人交谈间,多有试探之意。姑娘的想法,无论同意与否要到第三次再告诉媒人。姑娘的父母如果同意,男方的家人才能到姑娘家去“看门户”。“看门户”时,可以把姑娘前后上下左右打量端详。如果满意就赠给“如意”或是钗、钏等信物,作为定礼,这被称作“小定”。之后,男方家人要选择吉日再与亲友一起到姑娘家去“问名”。这时姑娘家的亲友要在门前迎接前来问名的人,并准备一些土特产来招待前来“问名”的人。男方“问名”的人进屋后,要坐在右侧,由男方家长致求婚词;之后再致词,双方都同意即为订婚,接着双方开始喝茶,然后商议“过礼”和婚期等事宜。
  再说说满族生育习俗。妇女怀孕,在满族看来是一件吉祥的事。因此全家人对孕妇都要给予特殊的照顾;婆婆不但要向儿媳妇传授一些保胎和生育保健知识,还要向她提出一些有关方面的规矩和要求。比如,怀孕后不要参加婚礼,不能侍奉祖先神;怀孕五个月后,不能到马棚,不许骑马;不许到其她人的产房,不要接触和议论难产,不要大声说话和大笑,坐着的时候不许扭身子等。
  满族的由来
  满族,旧称满洲族,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人口数量约为1041.0585万,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四省的人口最多,占满族总人口的80%以上,此外,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的满族人口均在30万以上,100万以下。
  满族的主要聚居区为新宾、岫岩、丰宁、伊通、清原、宽甸、桓仁、宽城、本溪、青龙等10个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和北镇市,以及在辽宁、河北、天津、北京、贵州、安徽、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立了300余个满族乡。
  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人现已大都使用汉语和汉字。前几年,会满语者已不足百人。但现在满语文培训班兴起,满语走进中国小学生课堂,满族语文渐渐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满语。
  满族人的姓名很是复杂,满族人照例是称名而不举姓的,满族姓氏叫做哈拉。数量约有1114个。被称作“著姓”的有:爱新觉罗氏、乌拉纳拉氏、钮祜禄氏、索绰罗氏、瓜尔佳氏、佟佳氏、马佳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赫舍里、舒穆禄、唐括氏、完颜氏等。
  满族,旧称满洲族,族人旧称旗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洲族改称满族,由于各种原因,旗人也大多改为汉姓或抛弃满族加入汉族。
  满族忌食狗肉,这也是北方通古斯民族共同的习俗。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chuzhongzuowen/3382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