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道家文化

历年中考满分作文 时间:2010-02-11

【www.jinghuajt.com--历年中考满分作文】

道家文化一:关于道家思想与企业文化


  如果能将道家思想的精髓运用于实践,必将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带来新气象。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道家思想与企业文化,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家思想在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佛心有了,该有道骨了。
  《老子》说:“天大,地大,人亦大。”三才之中人居其一,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的就是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文化管理的中心就是管人。企业其他管理更多的是关(管)事情,但是事情是人做的,如果我们做事情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具体操作的员工,都能把事情做好了,把工作质量到达到优质,我们就不用管事了,只要把人管好了就行了。管人是企业文化的管理中心,管事的工作有其他职能来做,企业文化关键是管人心、管人性、管人情。
  《老子》还说了:“无为无不为,万物将自化。”强调的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果人认同了一种文化,把它作为自己的信仰,就自觉地去实践,不用别人动员督促、检查监督,管理就不用像现在这样投入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员工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好他觉得是一种很有面子的事。就不用天天盯着看了,发挥人自我管理的意识。“无为无不为”的另外一层意思是,用文化去管理。我们传统管理,几乎组织协调控制,管理是控制,用制度管、用人盯,在监理上有一个词叫“旁站”,去看他干不干,干得对不对,够不够。如果他认同了这种文化,就不用了,用文化代替了监理旁站的作用。
  第三点,“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典型的水,就是大海,什么水都往里头流,还没挑剔过,没有说过黄河沙子太多,不让流!珠江污染太厉害,不让流!不是,海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包容。包容完了之后,不是说你来的东西又污染我还让它污染着,它有一个沉淀、消化、净化的作用。企业文化不仅要有包容的胸怀。而且还有净化过程中各种各样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才阴阳调和,酸的碱的搁一块就中和了,然后还有生物的作用在里面。四面八方的人来到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这个时候,不是互相挑剔,而是互补,把人搁到合适的位置,而且相互之间去互补,那么我们的企业一定会做到浑然一体。相互合作、浑然一体,共同把企业做好。
  道家的第四个思想是返璞归真,简约务实。管理是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了,让大伙容易懂、容易记、容易做、做得长,这叫管理,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大伙最后记也记不住,作也做不到,那不叫管理,至少也是没管好。这就是道家返璞归真,简约务实的原则。企业文化的理念也不宜特别多,特别花哨,大家看也看不懂,当然记也记不住了。每一句都很平实,每一句都有用处,就好。再有就是简单易行,只有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能坚持的理念才会有长期的效果和效益。简单易行才会坚持长久,务实才会有效。我们企业文化的理念,贴到墙上有效吗?多少有一点。讲到嘴里有用吗?比贴在墙上大一点。真正起作用使企业理念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每一个具体操作人员、具体服务人员,都把理念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企业的理念才会有效果。要把企业文化扎到每一个人的心里,让他认同,让他不由自主地表现,变成自己的思想,最后改变他的行为,体改他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我们的文化就落到实处了。
  将道家思想注入企业文化中去
  在“中国人力资源100人”封闭论坛上,有一个环节是固定的,就是国学文化分享环节。在发起年会上,请来了北京朝阳寺住持明奘法师讲禅,同时,还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进行禅修,此次春季论坛上,春季论坛主席彭蕾女士专程请了重庆缙云山国学院院长孙凤仁教授进行老子《道德经》的分享,孙院长分享过程中,参会嘉宾们也纷纷发言,分享自己在道家思想与企业管理方面的感悟。其中一位是来自我们吴江地区的嘉宾。
  孙凤仁:虽然《道德经》只有5000言,但是翻译《道德经》的文字大概有5000万言,今天的分享是从我的师傅李一道长和历代祖师传承对《道德经》的了解和感悟的角度来展开的,我把它变成我能说的语言跟大家分享,其实是有难度的。如果大家听得很别扭希望多批评指正。
  作为我们人力资源管的是人,人最关心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成就、一个是幸福。就成就来说,我们世间怎么看待成就呢?比如做学问、科学的要做到科学院的院士,再拿到诺贝尔奖那应该就是顶级了;如果从政做到国务院副总、做到政治局常委应该是顶级了;如果做商业能够做到比尔。盖茨,巴菲特,世界500强,既使是雷曼兄弟,那也是顶级的。
  中国传统文化怎么评价、怎么对待人的成就呢?传统把人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顶端的,叫圣人、大人物;第二类就是我们底端的,叫普通人、俗人、小人,小人不是贬义词,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小人就是普通人;中间是什么呢?中间是君子,君子是从小人立志要成为圣人的人,就是他正在从小人向圣人进军的叫君子。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只有一个,就是说圣人、大人是战胜了自己的人;小人、俗人、平常人是还没有战胜自己,或者说还没有想到战胜自己的人,君子就是已经立志要战胜自己的人。《易经》乾卦象传里面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战胜自己。
  《道德经》里对“强”的解释有两处:第一,《道德经》当中说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第一个解释就是胜己,战胜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第二个解释是什么呢?老子说“心使气曰强”, “心使气”在道家修炼里面,意味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合道”这样一个过程。而我们平常人是相反的,是气使心。气使心,其实也是气奴役心,奴心是什么?奴心就是怒,平常人一有气就怒,不能把气化成神。
  息是一个会意字,是由自、心构成的,不息那就是不自心。我们的心是心猿意马,经常心神不定,心潮澎湃,三心二意,也有的时候是心安理得,但极少情况是心如止水。多数情况心是波动的,所以我们说心是忐忑不平,是驿动的心,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们经常有这种感觉。如果我们不心猿意马、不心慌意乱,那就心如止水。一旦心如止水,这个心就变成一心,一心一意。庄子有一个很高的评价,一心定而王天下、一心定而万物服。这就是心能转物,用佛教的语言就是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一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容易的,都有过一心,但是一心定不容易,就是我这个一心能持续的一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一心,这就难了。如果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能一心,也就是说我们在四时交替的时候我们是一心的,在十方中我们是一心的,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德。在《易经》文言当中最大的评价“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就是德字。德字始于一心。所以佛家金刚经一开始就是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道就更简单了,易经里有一句话叫做“一阴一阳谓之道”。在易经里,一阴用这个表示,一阳用这个表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怎么运行?按照自己本来的方式去运行、去自我实现,这就是道。在《道德经》叫道法自然。
  经应该就是经过、经历。《道德经》其实就是君子的经历,战胜自我的经历,战胜自我的隧道。普通的人,普通的小人或者俗人要想成为圣人,道德经提供的叫做隧道、或者叫做渡船、或者叫桥都可以。英雄到老皆归佛、宿将还山不论兵。很多人征服了世界,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一切后,发现内心还是空虚,而战胜自己以后,第一,内心没有烦恼痛苦;第二,对外没有危险了。
  何国玉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如果一心定的话,从智慧角度是一个非常大的提升。如果从实用角度来看,如果你心不定,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看不出身边的事和物到底是什么状态,由此你也做不出相对正确的选择、相对正确的判断。就像佛学里面讲的戒定慧,由定生慧。
  孙凤仁 :说得非常好,正好是我的补充。其实我们平常犯错误怎么犯?就是心被打扰,情绪化。当我们情绪化,是不是就容易犯错误,容易冲动。当我们冲动,一情绪化,就犯更大的错,更大的错演化更大的错,这就是心不定,最显而易见的毛病。
  彭 蕾: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狡猾的一位哲学家,道家哲学、道家思想是一个最为狡猾的哲学门派。宋朝大儒家朱熹评价老子:“笑嘻嘻,占尽天下便宜。”佛家的戒定慧、儒家《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能虑才能有所得”和道家的思想,在这个层面其实是相通的。你只有知道这个“止”在什么地方,才能让自己安定下来。安定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大力量,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永远安静,神志特别清明,就能处乱不惊、处乱不变,泰山崩于前而不色变,在这种状态下,蕴含在身体内部的巨大能量才能被启发出来。我觉得这是《道德经》和道家思想非常关键的一点,心达到平静状态后,外界干扰不起作用。
  郝惠文:谈道教不能离开天人合一。《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的中间是人和他周边的环境,所谓心定就是怎么样和周边的环境相同,《道德经》是一种出世或避世的态度,但是他是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你怎么协调中间的关系,而且《道德经》的后面讲上善若水,其实水是很柔软的东西,但是集中一线的时候就能达到水滴石穿的功力,所以它又是最强的能力。我觉得谈这个问题,天人合一、心定还是周边环境对你不产生任何的影响,你能够根据因势利导。同时讲到儒释道,我觉得南怀瑾有一个经典的比喻,佛教是古玩店,就是你喜欢进去逛一逛;儒教是粮店,人必须吃饭,否则活不下去;而道家是药店,咱们现在人活得都挺累的,气使心的事很多,有时候会妄受无名之火,这个时候需要去修炼。
  彭 蕾:心如止水不是绝对的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能动,我觉得心如止水是一种很自由、很平行的状态。人当然不可能不愤怒,我反正现在做不到,很多人也做不到,但主要是你有没有陷入那种情绪当中完全无法自拔,这是你修炼可以做到的地方。去年我去山上参禅,我刚开始站桩五分钟都站不了,这个时候师傅告诉我,你要把你的毅力变成像电灯泡一样,看着你腿酸的地方,后来我用了这个办法,就可以站四个小时,感觉很舒服。
  陈 为:有时候还必须要发火的。人心是要有几个居所,像一室一厅都觉得很憋气,可能在不同时候人心需要转换几个居所。实际上几个大的哲学流派,代表不同的居所,儒释道之外,我自己想还要加入西方的科学。这四块我觉得可以用两个维度划分,一个纬度就是用情还是用理智,另外一个就是你是投入还是抽离,即入世、避世还是出世,我们这四大哲学流派可以用这两个维度来看。中国这两大派都是讲有情的,以情感主导来处理事务。但是儒家是带着情感入世,而道家是带着情感抽身出来。佛家不讲情,真正最高境界是一个纯思辨的方式。另外一个框是科学层面的,科学是一个无情入世的哲学,无情从道理上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攻克。
  实际上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是需要在这四个框里去跳,有的时候你需要有情入世,有的时候你需要摆脱人情世故,用纯理智方法处理事情。但一切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你撒手去了,不管他了,他自己有他的规律运行,反而是更成功的方式。有的时候你拼命努力后,你一撒手发现成功了,这往往是道教推崇的无为而为,就是你不要动,否则就摆脱不了妨碍物,但是有时候你必须要干涉的还得干涉。这个时候你可能又进入儒家或者科学哲学。这四个框里面,我们来回适当调整的话,有很多问题最后都能回归。发火,有时候你必须发火,光靠心如止水不行,那个东西激不起来。所以说如果能够灵活转换这种精神境界,心态就可以静。
  彭 蕾:我就发火的问题去年在山上还问过道长,我说道长,你修炼到这个境界,难道平常不发火吗?他说我当然也会发火,当然也会生气。但是他后面一句话说,他说我不会真生气或者动真气。他发火的时候就是我刚刚说的,他其实知道自己做什么,人陷入某种情绪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做什么。
  郝惠文:说到发火插一句,刚上了中欧的课,这句话跟大家分享,他说愤怒也是可以利用的情绪。尤其是针对80后,有的时候你要适度用一下愤怒的情绪,而且他讲世界上用愤怒情绪用得最好的是韦尔奇,你仔细分析韦尔奇,特别好的运用了愤怒,他不是把自己气着了,他是心使气。
  孙凤仁:后面要讲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知和行,一个是什么叫出世。我先介绍第一个,知和行,刚才说是战胜自己还是征服世界,这个看不出来的,只能看出我们在做,但是看不出我们在做什么东西。当我们遇到外面的吉凶祸福、利弊得失的时候,道家怎么做呢?拿什么面对呢?一个是 “止”、一个是“弗”,《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就是没有危险了;在《大学》里叫止于至善。知止不殆还有 “止”是什么意思呢?用儒家的话说就是扣其两端而竭,这个状态是止,所以“止”不是停,也不是不停,而是止于至善,至善是恰到好处,恰到无过不及。
  当我们在驾车的时候,看到前面有情况,我们会收油、点刹车,收油、点刹车就是止。你什么时候看到前面有情况呢?看到堵车才有情况就晚了,看到车速减缓就知道已经发生问题了。这个过程的关键不在止,关键在知,为什么不止,我们在开车思想溜号了,早想别的东西了,路况发生微妙的变化,可能造成你行走困难的苗头被你忽略了,这也叫不知足。老子讲的知足常乐不是小富即安的知足,知足是知全方位。如果前后、左右、上下都知道,你绝对不会肇事,如果知道前面有一个障碍物绝对不会硬往前闯,如果知道过不去,肯定绕着走。知足和知止是一回事,所以 “止”不是停留,重点在知,只要知足、只要知止就绝对不会有风险。这是从道德经的角度解释知止。
  道德经第二章里面老子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弗”构成了4个方面,弗辞、弗有、弗恃、弗居,做到这4点,“止”是没有问题了,它是后台的东西,运用任何事物的后台就是“弗”,
  弗辞不是辞也不是不辞,用“弗”用得非常好,辞是拒绝,弗辞就是不拒绝,其实不是不拒绝,它不存在拒绝问题;弗有就是没有成见,不为什么也不是什么,只要有为什么就是有目的了,整体是没有目的的,而你有目的就是有时候达到目的,有时候达不到目的,我们实际的情况是经常达不到目的,即使真达到目的只不过是达到一个地平线而已,往前一看新的目的又产生了,新的追求又产生了。所以“弗有”是不存在为什么的问题,也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也不存在成见的问题。
  弗居,功成弗居,在人的成就过程中,居是很要害的,居功自傲,只要你居功马上就会受到非议。所以共产党有一句话,一切功劳归于党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努力,其实上就是这么回事。过去有一句话说“功高震主者危”,谁都明白这句话,但是人们还是想居功,就是因为你不知道居功没有意义,你要是居功的话就是太浅显。比如我是一个灯泡,我照亮了大家,我觉得自己了不起,这就是居功,是因为我亮了才把光明带给大家。其实我忘了,我后面有灯头,灯头坏了也不行,灯头后面还有线,线一直到变电站,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一厘米的问题,灯泡也亮不了,前面还有开关、变压器、输变线等等,如果你从因缘方面想开了,什么造成你亮的呢?是灯头往前推是无量的因缘造成你亮的,你根本没有必要居功。
  郝惠文:《道德经》里面后面还有一句话,功遂身退我自然。
  孙凤仁:弗辞、弗有、弗恃、弗居,弗辞比较难说清楚,儒家里面有一个字特别适合用于解释,那就是“恕”。恕是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人理解为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做。其实这样解释是有问题的,我不愿意做的事情能强加别人吗?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别人也不愿意做吗?如果我不愿意喝酒去强迫别人喝酒,不可能!我不愿意打麻将,我强迫别人打麻将,我不适合洗衣服,请别人洗衣服有什么不对呢?所以“恕”不是不愿意做的事情强加于人,而是我不拒绝万物并行,大家怎么做我都能接受就是弗辞。
  有一个电视节目,就是一对新婚夫妇,新婚之夜之后的第一个早晨,夫妻缠绵一宿,第二天起床大打出手,原因很简单。男的进洗手间刷牙,拿着牙膏从中间挤,就开始刷牙了。女的过来一看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从中间挤牙膏要从头挤牙膏。这个男的说,不就是挤牙膏吗?我从小长大就是这么挤的。那位女的说这么挤不行,就要改过来。那个男的把牙膏拿过来就丢到纸篓里,大打出手。这个其实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愿意这样挤牙膏,不要把我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我们平常遇到“恕”的地方特别多,越是明白的时候越需要“恕”。比如我们听金正昆教授讲商务礼仪,原来应该这么沏水、接待应该这么接待,衣服应该这么穿衣服,你明白以后放眼一看,原来很多人都不这么做,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在你心中就产生愠,愠的发展就会形成怒,就没有恕了。“恕”右边是一个口字,如果把下面的一横拿掉,左右两笔就会歪曲,就会变成怒了。那一横就是我们的态度,态度没有了自然就倾斜了,由恕转怒。
  所以,你会随时随地遇到别人的做法不合你意,致使心里头一下子来了愠,就产生了怒。所以,弗辞、弗有、弗恃、弗居是四位一体的,如果以这个东西作为心底的底蕴,“知”始终在,知能止。
  这些东西加到一起,就构成了道家的无为,无为的解释特别多,有人说无作为,有人说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都不是很完善。真正解释无为最好的还是庄子,庄子的《养生主》里面有一个庖丁解牛,庖丁怎么解牛?解到一个什么程度?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无为是让无来为,而不是让有来为,无是无限的、无量的,任何的有在无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们把无作为分母,无是无限的,任何有为亿、百亿、千亿、地球、太阳放在这里都是微不足道的。这个才是无为,不是用你的成见、不是用你既定的东西,不是用你的想法套这个东西,而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实际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才是无为。
  陈 为:老子讲一个故事跟这个有关,抓了一只奇鸟,大家很宝贵,放在笼子里面舞乐声歌、跳舞舞蹈,给它佳肴美味,但是这个鸟死了,对待鸟应该按照人尊重的方式去对待它,违背了它的本质规律以后,反而更不好。所以捕杀都是为得太过,把生态都毁掉了。
  孙凤仁 :像开车,如果你看到路的两边,你绝对不会跑偏。所有的无为都是道法自然,让事物按照自己本来的方式运转,如果要是止的话,“止”其实是万缘具备的状态。你到哪所有做这件事情的条件都到哪,如果早了你就得等一等,如果晚了就赶不上。民间有一句话:“早走一步赶上穷,慢走一步穷赶上”,说明不在止的状态里,止是一个动态的,止就是《易经》里面说的既济卦,各方面具备的时候叫做至善,你始终在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为,那也叫无为,那也叫厚德载物,以无量的因缘来承载你做的那件事情。
  无可以解释为自然,无和有之间,无是和有相对的,无和有论述得最好的就是庄子: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什么意思呢?有一个有的时候,还有无的时候,有一个连无都没有的时候,有一个连无的无也没有的时候。也就是说从有往前是无,无往前全是无,无太大了,整个都是无。有很有限,是很少的一点东西,无是整个。
  何国玉:在佛法提倡闻、思、修,闻是我们平时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思是把这些东西整理出规律和方法;修是执行总结出来的规律、方法。闻、思、修的前提是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生慧,要戒贪嗔痴慢疑,贪婪、憎恨、痴迷、傲慢、怀疑,这些都是情绪的东西,把这种东西戒除掉以后,相对来讲你就会更客观。如果你以客观的状态,就可以看到真相。这是“止”和“息”的状态,这才能够使得你生出智慧来。而这个智慧使得你闻的时候,比如听闻、声闻相对可以听得更真、看得更真,思考的时候也可以总结出经验、智慧和方法,做的时候可以找到更好的时机。
  到底平衡点在哪里?是由智慧的高度决定的,到哪里止,也是由智慧的高度所决定的。佛法修为是修三个东西:悲、智、力,悲指的是慈悲,慈是仁爱的意思,悲是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你想帮他拔除;智还是智慧的意思;力是使命,慈悲心就是我想帮谁做什么,我想满足谁的需求等等。智是你有没有这种远见,怎么去做;力是组织,就是你去行,把你的使命、智慧、动作结合起来,最后这样的组织才能修成果,跟佛法的悲智力最后能修成成果,这是一个概念。
  那么怎么修呢?佛法里有修行的境界,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放下自己给予,布施;持戒就是戒贪嗔痴慢移这些情绪的东西,让你能够到达清净的“止”和“息”的境界;能忍辱是能放下自己的人,就是出,可以放下贵贱高低,没有分别就是忍辱;精进指刻苦、努力去做;禅定是不把自己的意识据为己有;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才能达到这样智慧的境界。如果能达到智慧的境界,可以静观本像、洞察趋势,这是智慧所决定的。
  所以今天我们讲知止,是知道智在哪里。我是一个入世的人,我只是拿儒释道去让我自己更智慧,让我自己更有胸怀、更有力量。这个使命感使得我非常有能量,就像我今天和曾鸣老师说的一样,所有的决策和判断都有未知的东西,已知的可以用智慧去判断,未知的东西用什么?中人网最困难的时候我为什么不放弃,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情是我毕生最有价值的东西,和我生命同在,如果我不会放弃生命就不会放弃这份事业,当你做战略选择的时候,这决定了我们在困难的时候会不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对于已知的趋势判断的时候运用,这个是没有果的东西,要把它做出来才有果。
  老子《道德经》一再的讲道法自然,这对我们启发最大在哪里,天地生万物,从来没看到老天爷要回报,天地生万物还可以让我们自然生长得那么好,为什么?其实我们做企业或者管理一个国家,是不是管理一万人、十万人依然可以有序?我们从这里面学到什么?我领悟到的是,天地给你土壤、空气、元素,最后给你规律,然后你自己在里面生生不息。做企业不是无为不为,而是无为而为,怎么样才能做到无为而为呢?比如说工具,工具用什么判断,工具用流程串起来,而各个流程用什么串起来,用规则。而这中间用什么填充?文化!否则所有规则总有覆盖不了的地方,然后再把人放进去。这样,再大的系统都可以按照流程、规则,以他的文化为导向循环、生生不息,再大都是这样。像中国的唐代、汉代开国的人都是道家的高人。
  运用道家思想治理企业文化
  “无为而治”是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国最早的治国理论,历史上“无为”思想的运用,就曾对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繁荣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今,烟草行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如果能将“无为”的精髓运用于实践,必将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一股和煦的春风。
  一、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无为”思想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其蕴含的智慧令后世取之不尽。“无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时局下提出的,对于“无为”的原因,老子解释为:“不??停?姑癫徽?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即不特别推崇某一事物,人们比较容易获得安定的生活;若特别标榜某一事物,则容易被投机分子所利用,为将来带来无穷后患。所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管理者只有修身正己,才不会给善钻营者以可趁之机,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
  因此,“无为”可说是一种政治原则,也是一种管理思维或理念,是告诉管理者要言行谨慎,不凭个人意愿对事物发展横加干涉,而是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强作妄为。同时,“无为”还是一种谋略方法,即通过不特别推崇某一事物而避免被投机者投其所好,背离了想推崇某一事物的初衷。总之,“无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看不见、摸不着,像行云流水一样居无定所,不容易被扭曲、被误解,最终实现“无不为”的目的。
  二、“无为”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企业文化建设反映了烟草行业对管理和发展的高层次追求,要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效,尤其是在能够在基层单位落地生根,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无疑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首先,从无为处行事,不急功近利。“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在建设烟草企业文化过程当中,管理人员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还怎么推动企业文化向前发展呢?真正的“无为”应当是寻找规律、研究规律、并遵循规律去有所作为,切忌急功近利、强作妄为。举个例子,员工要识记企业文化理念词条,应当是在深刻理解并感同身受的基础上熟记,如果管理人员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强迫员工记忆,经常对记不住的员工给予批评甚至惩罚,整日搞得员工们紧张兮兮,如同惊弓之鸟,那么建设企业文化的初衷就早已南辕北辙,与理想跟目标相去甚远了。这时候,别说是建设新的企业文化了,恐怕原有的和谐也早已破坏殆尽了而不自知。所以,“为”,并不见得就是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前发展,有些“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些促进作用,但细究起来,则完全是在阻碍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使原本混乱的地方更加混乱,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那么,如何从“无为”处行事呢?笔者认为,应当尊重规律,言行谨慎,持经达变。任何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尚有失误之处,更何况是未经考证和研究而做出的决定和言行呢?可能更会为将来带来无穷的后患,所以更要经常提醒自己再三小心。
  其次,从无言处说教,要修正己身。要推动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说服教育、强行灌输都不是最好的办法。为什么呢?因为语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听者的立场、修养不同,接收到的信息难免各不相同,只有从无言处说教,使“民不教而自教之”,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假如,员工的直接上级珍惜时间、处事谨慎且仁爱爱人,下级员工就会照样学样,自觉提高工作效率、养成良好习惯且相互间团结友爱;上级部门在做决定时如果能够体恤基层部门的实际情况,照顾基层员工的情感需求,真正以人为本,基层员工就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态,以企业为家,愿意为企业付出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正是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所形成,可以看成是“无中生有”,而不是通过刻意教化,强迫员工去为之,这便是顺应规律,也就是“道”。如果要求员工做到的,管理人员却做不到,势必会引起员工内心的不服和怨愤,这种不良情绪转化为一种负能量,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破坏作用是可大可小的。人性似水,只能依据本性去疏通,而不能逆着它去堵截,所以,从无言处说教,管理人员自己先修身正己,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
  最后,从无私处立德,当成就员工。《老子》原文中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的这段关于“无私”的论述,正是从阴阳和合的角度分析“私”与“无私”,他认为,圣人能拓宽心量包容一切,把自己的利益抛在脑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大家则会因为受到他的恩惠而主动维护他的利益。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是如此,管理人员要从无私的角度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才会受到员工的敬重,使员工因受到恩惠而自觉维护上级和企业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否则,怨声载道,人心所背,谈何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的道理,企业成就员工,就是成就企业自己,因为员工在企业范围内做事,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道家文化二:道家思想与企业文化的文章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甚至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一股和煦的春风。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道家思想与企业文化,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家思想在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老子》说:“天大,地大,人亦大。”三才之中人居其一,强调的是人的作用,天地之间顶天立地的就是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文化管理的中心就是管人。企业其他管理更多的是关(管)事情,但是事情是人做的,如果我们做事情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具体操作的员工,都能把事情做好了,把工作质量到达到优质,我们就不用管事了,只要把人管好了就行了。管人是企业文化的管理中心,管事的工作有其他职能来做,企业文化关键是管人心、管人性、管人情。
  《老子》还说了:“无为无不为,万物将自化。”强调的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果人认同了一种文化,把它作为自己的信仰,就自觉地去实践,不用别人动员督促、检查监督,管理就不用像现在这样投入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员工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好他觉得是一种很有面子的事。就不用天天盯着看了,发挥人自我管理的意识。“无为无不为”的另外一层意思是,用文化去管理。我们传统管理,几乎组织协调控制,管理是控制,用制度管、用人盯,在监理上有一个词叫“旁站”,去看他干不干,干得对不对,够不够。如果他认同了这种文化,就不用了,用文化代替了监理旁站的作用。
  第三点,“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典型的水,就是大海,什么水都往里头流,还没挑剔过,没有说过黄河沙子太多,不让流!珠江污染太厉害,不让流!不是,海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包容。包容完了之后,不是说你来的东西又污染我还让它污染着,它有一个沉淀、消化、净化的作用。企业文化不仅要有包容的胸怀。而且还有净化过程中各种各样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才阴阳调和,酸的碱的搁一块就中和了,然后还有生物的作用在里面。四面八方的人来到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这个时候,不是互相挑剔,而是互补,把人搁到合适的位置,而且相互之间去互补,那么我们的企业一定会做到浑然一体。相互合作、浑然一体,共同把企业做好。
  道家的第四个思想是返璞归真,简约务实。管理是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了,让大伙容易懂、容易记、容易做、做得长,这叫管理,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大伙最后记也记不住,作也做不到,那不叫管理,至少也是没管好。这就是道家返璞归真,简约务实的原则。企业文化的理念也不宜特别多,特别花哨,大家看也看不懂,当然记也记不住了。每一句都很平实,每一句都有用处,就好。再有就是简单易行,只有听得懂、记得住、做得到,能坚持的理念才会有长期的效果和效益。简单易行才会坚持长久,务实才会有效。我们企业文化的理念,贴到墙上有效吗?多少有一点。讲到嘴里有用吗?比贴在墙上大一点。真正起作用使企业理念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每一个具体操作人员、具体服务人员,都把理念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企业的理念才会有效果。要把企业文化扎到每一个人的心里,让他认同,让他不由自主地表现,变成自己的思想,最后改变他的行为,体改他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我们的文化就落到实处了。
  用道家思想建设企业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无为”思想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其蕴含的智慧令后世取之不尽。“无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时局下提出的,对于“无为”的原因,老子解释为:“不??停?姑癫徽?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即不特别推崇某一事物,人们比较容易获得安定的生活;若特别标榜某一事物,则容易被投机分子所利用,为将来带来无穷后患。所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管理者只有修身正己,才不会给善钻营者以可趁之机,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
  因此,“无为”可说是一种政治原则,也是一种管理思维或理念,是告诉管理者要言行谨慎,不凭个人意愿对事物发展横加干涉,而是顺应自然规律,避免强作妄为。同时,“无为”还是一种谋略方法,即通过不特别推崇某一事物而避免被投机者投其所好,背离了想推崇某一事物的初衷。总之,“无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看不见、摸不着,像行云流水一样居无定所,不容易被扭曲、被误解,最终实现“无不为”的目的。
  二、“无为”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企业文化建设反映了烟草行业对管理和发展的高层次追求,要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效,尤其是在能够在基层单位落地生根,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无疑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首先,从无为处行事,不急功近利。“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在建设烟草企业文化过程当中,管理人员如果什么事都不做,那还怎么推动企业文化向前发展呢?真正的“无为”应当是寻找规律、研究规律、并遵循规律去有所作为,切忌急功近利、强作妄为。举个例子,员工要识记企业文化理念词条,应当是在深刻理解并感同身受的基础上熟记,如果管理人员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强迫员工记忆,经常对记不住的员工给予批评甚至惩罚,整日搞得员工们紧张兮兮,如同惊弓之鸟,那么建设企业文化的初衷就早已南辕北辙,与理想跟目标相去甚远了。这时候,别说是建设新的企业文化了,恐怕原有的和谐也早已破坏殆尽了而不自知。所以,“为”,并不见得就是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前发展,有些“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些促进作用,但细究起来,则完全是在阻碍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使原本混乱的地方更加混乱,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那么,如何从“无为”处行事呢?笔者认为,应当尊重规律,言行谨慎,持经达变。任何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尚有失误之处,更何况是未经考证和研究而做出的决定和言行呢?可能更会为将来带来无穷的后患,所以更要经常提醒自己再三小心。
  其次,从无言处说教,要修正己身。要推动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说服教育、强行灌输都不是最好的办法。为什么呢?因为语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听者的立场、修养不同,接收到的信息难免各不相同,只有从无言处说教,使“民不教而自教之”,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假如,员工的直接上级珍惜时间、处事谨慎且仁爱爱人,下级员工就会照样学样,自觉提高工作效率、养成良好习惯且相互间团结友爱;上级部门在做决定时如果能够体恤基层部门的实际情况,照顾基层员工的情感需求,真正以人为本,基层员工就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态,以企业为家,愿意为企业付出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正是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所形成,可以看成是“无中生有”,而不是通过刻意教化,强迫员工去为之,这便是顺应规律,也就是“道”。如果要求员工做到的,管理人员却做不到,势必会引起员工内心的不服和怨愤,这种不良情绪转化为一种负能量,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破坏作用是可大可小的。人性似水,只能依据本性去疏通,而不能逆着它去堵截,所以,从无言处说教,管理人员自己先修身正己,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
  最后,从无私处立德,当成就员工。《老子》原文中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的这段关于“无私”的论述,正是从阴阳和合的角度分析“私”与“无私”,他认为,圣人能拓宽心量包容一切,把自己的利益抛在脑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大家则会因为受到他的恩惠而主动维护他的利益。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也是如此,管理人员要从无私的角度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才会受到员工的敬重,使员工因受到恩惠而自觉维护上级和企业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否则,怨声载道,人心所背,谈何企业文化建设?同样的道理,企业成就员工,就是成就企业自己,因为员工在企业范围内做事,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对于企业管理而言,企业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员工行为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形成的,被企业成员广泛认同并共同遵循的信念和认知,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发挥出一种内在的约束和指导作用,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通过企业文化,员工能够体会到企业对于自身的实际要求,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企业发展带给自身的价值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会对企业产生相应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主动遵循企业的相关规范和准则,使得企业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减少管理成本,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协调,保证企业战略计划的有效实施。一般来说,员工是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和传播者,而企业则是企业文化的收益者,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应该充分发挥出企业文化的价值。
  2、提升企业实力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想要得到稳定发展,就必须依靠企业文化,对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行完善,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提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必须及时转变观念,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完成从上到下的全面变革。而企业文化建设则是这个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当一个成员进入企业后,首先必须要了解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然后遵循和支持企业文化,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的集体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逐渐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而只有综合实力提升后,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3、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传统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日益显著。与传统文化中的条幅宣传以及内部庆祝不同,现代企业文化中,文化活动与企业的收益和社会影响是紧密相连的,可以向外界展示企业自身的特色和风貌,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份额,其作用和影响也在不断扩大,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进行不断创新。

道家文化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我国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提高竞争力时,除了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企业文化外,还有必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思想可供企业文化建设借鉴的地方比较多。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借鉴儒家 “仁”、“信”、“义”、“和” 思想。
  (一)“仁”的思想。“仁”,仁爱,“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精义所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有多种释义,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解释是“爱人”。孔子本人在一次回答弟子樊迟提问时作过这样的回答(见《论语·颜渊》)。许慎《说文解字》也作如此解释:“仁,亲也”。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尊重自己的员工,理解支持他们,信任宽容他们,关心体贴他们,从而有效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信”的思想。“信”,言行相一,即信用。《周易·系辞上》说得好:“人之所助者,信也”。《论语·为政》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颜渊》说“民无信不立”。要使企业成功必须讲“信”。“信”是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也是中国交换伦理的重要典范,很值得我们在当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学习和借鉴。企业对外讲诚信,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业效率;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企业对内讲诚信,能实现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人的最大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义”的思想。“义”,道义、主义。孔子说:“君子明德大义,小人只懂财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还提出“见利思义”的思想。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使员工自觉地意识到在讲“义”时,要承认“利”的必要;追求“利”时,则要接受“义”的约束。这样,就能实现“以义估利”,“举义兴利”,调节和规范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使企业遵守法则,正当经营,把赚钱看作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自觉地把企业赚钱与国家兴旺和民族利益联系到一起,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捐助教育、办慈善,将利益回馈社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四)“和”的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中处理人际关系、民族文化、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和”的传统。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有“三和治企”,“三和”指“人和、物和、利和”,即治理企业要将人员间的关系协调,企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协调有机结合起来。儒家思想从不同方面对企业文化建设起作用,是企业运转的润滑剂。企业家应该以超凡的卓识远见,注意吸收借鉴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用于教育员工,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精神,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增强。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他们分别著有《老子》、《庄子》。这两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从道家思想中吸取合理营养。
  (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是道家的中心思想。老子说:“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发展有其规律性,人们应按规律办事。企业文化建设,首先,企业管理者应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按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其次,涉及企业改革改制时要对企业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全盘考虑;第三,对企业管理者而言,要善于抓大事,将常规事务分权予下属,使责权明确、各尽其力。企业管理者看似清闲,实际工作却井井有条,正是“无为而无不为”。
  (二)“辩证治事”的思想。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相互对立的,如新与旧、盛与衰、高与低、长与短、福与祸等,而且这种对立关系也是可以转化的。商场如战场,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应该有清醒认识。当处在经营困难时期,企业应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困难局面得到改善并要向好的方面转化,即获得成功;当处在顺境时,企业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企业的竞争对手也在以难以觉察的速度迅速崛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落后者甚至被淘汰。以辩证治事的思想来认识事物、治理企业,也是许多企业反败为胜走向成功或者戒骄戒躁保持领先的法宝之一。
  (三)“点滴为始”的思想。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企业都有同一个梦想,即不断发展,日益壮大。要实现这个梦想,就需从零开始,然而很多企业却没有做到这一点,急于求成,盲目扩大规模,不顾自己的条件,也不顾事物发展的步骤性和规律性,结果出现了管理困难、资金浪费、负债增加等一系列不良现象。世界500强中的企业,哪个没有明晰的发展史?那些有上百年历史的企业,哪个又不是厚积薄发才有了今天的业绩?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启发今天的企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成败,以一个“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来顺应规律,治理企业,同时以一个“点滴为始”的思想看待企业成长,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三、儒家道家文化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优秀方面,也要看到传统文化消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折中的中庸之道,调和折中的维持之术。老子说过“不敢为天下先”的话。这些思想渗透到企业中,既会影响企业竞争一流的意识,也极大地影响到企业内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加拿大华裔总督伍冰之的父亲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想摘天上的星星,那么你连地上的尘土也得不到”。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商业竞争更加激烈,充满风险,谁若过分谨慎,事事不敢为天下先,以得过且过的心态办实业,时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败。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谈起通用的企业文化时,其中有一句名言就是“竞争、竞争、再竞争”。
  (二)怎样看待成败,怎样评价经常失败的人。现代教育科研成果表明,人是在不断犯错误中学习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成功的人也是失败比别人多的人。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不是看他做成了多少事,而更多的是看他犯了多少错误,得罪了多少人,失败了多少次。在这种标准下,那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对各方面关系照顾较好的老好人往往占优势,而那些冲劲大、对关系顾及少、一头扎进工作中的人往往吃亏多。长此以往,员工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对企业的危害不言而喻。
  (三)重历史、重经验、重权威及官本位思想。“不识古,不成义”,“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大官说的话比小官顶用,上司仿佛在所有问题上都比下属聪明。其实,过去的经验,不能原封不动地用于指导今天的现实生活,许多经验留给今天参考的往往只剩下核心的思想精义。重历史轻现实、重经验轻实践、重权威轻真理、重官位轻真理的思想作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只会使企业封建气息浓厚,难有长足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今天的企业应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抛弃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使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同任何一种文化一样,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开放型的,必须兼收并蓄,企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同时,还应结合本企业状况,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建设经验,以便形成本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两方面影响
  中国文化传统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无疑是一分为二的。
  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中国文化传统中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思想,有助于中国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管理特色的形成。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作用日益凸显,企业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而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高度重视人的作用,有很多对人的重要性的表述,例如,《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而《孟子》也告诉我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确实在中国传统社会管理中也是如此实践的。在中国当今社会,虽然部分企业在管理中有重物轻人的倾向,但对人的重视依然成为管理主流。
  2、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视道德教化,有助于确立优秀的价值观念来引导职工行为。西方管理思想强调制度管理,而中国文化传统在强调制度管理的同时,更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从孔子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一贯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认为人皆有羞耻之心,关键在于要用高尚的道德去教育、感化他们,使人们明白何谓高尚、何谓卑鄙,区分道德和不道德行为。孔子便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用政治和法律来诱导人们,用刑罚来整顿人们,人民只是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而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便不但具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乐于服从。这种重视道德感化的思想,有利于在企业中确立一种优秀价值观,然后用这种优秀价值观念来引导和制约职工的行为,确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样,《孟子》还告诉我们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因为如此,中国众多企业家都具有这样的共识,先做人,后做事。因为“有德不可敌”。
  3、“以义致利”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对于企业而言,一个重要的文化伦理标准就是如何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一些中国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屡屡发生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把握正确的义利观。而中国古代先贤在这方面早就有明确论述,孔子同样早就告诉我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育人们要 “见利思义”,应该做到“义利兼顾”,而不能够“见利忘义”。这种“以义致利”的思想,有助于使企业家更好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不仅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经济价值,而且也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4、重视“和”的思想。有助于企业和谐氛围的塑造。“和”的思想,可谓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之一,《国语》中有89处提到“和”字,《礼记》中有80处提到“和”字。和谐氛围的塑造,历来被中国的管理者所重视。“礼之用,和为贵”。企业文化倡导企业全体员工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就需要在企业中营造和谐氛围,从理念、制度、行为等各个层面达成共识,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然而,值得重视的是,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提倡无原则的和谐,不提倡一团和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因此,中国著名企业三一重工集团就提倡“事前拼命吵,事后拼命做”的企业文化,在事前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甚至激烈争论,一旦达成共识,就须同心合力去执行。这种“和而不同”、注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成为三一集团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化传统对于企业文化也存在负面影响:
  1、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对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法人不利,也对企业内部员工创新精神的倡导不利。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传统都强调整齐划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更重视组织之间的共性而忽视其个性,不利于企业强调自主创新,开展有特色的经营,也不利于当今互联网经济时代下的创新。企业的最好状态,包括员工的最好状态,就是成为一个个有强大活力的鲜活主体,在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下独立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因此过分强调大一统思想无疑会影响企业发展。
  2、平均主义制约人的进取精神。强调平均主义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大特色,不论是 “枪打出头鸟 ”的民间经验或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经典论述,都体现出高度的平均主义思想。这必然会给企业家奋力进取带来很大的心理障碍,同时也会造成社会人群中的思维定势,压抑人们的进取精神。
  认清文化传统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希望中国企业家在企业战略思维中明白这一点,从而扬长避短,将企业经营得更好。同时也希望政府管理部门要敢于放手,不能用大一统思想去要求每一个经营主体,从而使我们的企业真正具有创新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第一,有博大的专业方面知识。这就要管理者多读书,多接触文化知识,特别是要注意从传统文化中间吸收知识。孔子曾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说明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有不断进步。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综合业务素质,这样在代表企业的时候才能不有损于企业形象。
  第二,沟通能力是每个管理者的必备素质。先学着适应别人,融入别人的话语当中,然后就是展露自己的自信,从而达到和别人协调沟通的目的。
  第三,说服别人的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具备这一能力,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别人信服,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中国古代就有这样一群人存在,他们就是纵横家。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其中以苏秦张仪最为著名,他们名满天下,事业有成,而全凭的是他们说服别人的艺术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chuzhongzuowen/125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