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申论热点

热点英语作文 时间:2010-04-10

【www.jinghuajt.com--热点英语作文】

申论热点篇1:分享申论热点两篇


  申论主要考查应考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考试。下面是百分网小编提供的两篇申论热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申论热点:取消“取消休假”近似儿戏
  不依法行政,就可能出现法外决策、随意决策以及非理性决策的问题
  取消双休日休假的通知刚刚下达,又连夜取消该通知。日前,某地绕口令式的做法,一时引发关注。
  先不说这么做是不是有朝令夕改之嫌,更重要的是需警惕政府有出台政策不经过合法性审查的倾向。首先,取消双休日休假行为本身是不合法的。出台政策前是不是应该先查查相关法条呢?毕竟,不依法行政,就可能出现法外决策、随意决策以及非理性决策的问题。等发现问题再去补救,哪怕立即撤回通知,怕也有损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进一步梳理后发现,当地是为了配合城市工作而下发通知,取消从7月9日起至7月31日的双休日休假,目的是想争取更多时间来保障完成工作。这一出发点无可厚非,可是我们应该意识到疲劳战打不赢持久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以不休假为手段未必就能高质量完成工作,效率受损不说,还可能带来动机与效果的割裂。欲速则不达,保证合理足够的休息,才能高效地完成工作。
  听一个朋友说过他们公司有个怪现象,老板不走,员工即使完成了当天任务,也会耗在公司玩游戏。为啥?“我这加班加点的,老板看到了,也会认为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其实这种苦劳空具形式,没有多大意义,实际工作中应该避免才是。
  基层干部不容易,当一名称职的基层干部更不容易。为了完成工作,他们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生活跟工作的界限模糊,工作压力很大。在从严治党的背景下,违法违纪要严惩,但也要保障基层干部的合法权益,多给他们一点关怀。如果出现阶段性的紧急任务,确实需要某一段时间集中力量完成,其实可以采取更合理、更人性的办法,比如说用后期调休的办法来弥补,把大家的心气理顺了,休息时间保证了,工作起来也会更有劲头。
  当然,如果有同志自愿奉献,希望抽出更多个人时间保障工作完成,这是值得表扬的,与保证休息也是并行不悖的,理应得到支持。
  2、申论热点:牵头,还要“等得起”
  如果将时间拨回10年前,对于国际大科学计划,当时有国内媒体用“力争不缺席”来形容中国的参与情况。而10年后的今天,“十三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
  从“不缺席”到“牵头组织”,中国科技事业从落后跟跑到跟跑、并跑、领跑三者并存,中国科学家正更加自信地参与国际合作。
  在国际大科学计划中,中国以前更像是个跑龙套的,重在参与,现在戏份逐渐增多,却仍与中国的整体国力并不般配,我们还想当主角甚至是导演。
  作为大国,自然不能满足于小打小闹、发几篇高影响因子论文,但是,“大科学”的大投入、大目标、大成就背后,还有一点不可或缺——那就是“等得起”。
  不少人都羡慕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项目发现引力波,却不知LIGO项目从设想、立项、实施到最终出成果,其间历经数十年,如果没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项目可能中途便已夭折。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属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科学攻关过程,其中更是会有参与国家间利益的博弈与协调。所以,无论是LIGO项目,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无不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方才开花结果。
  不得不思考,在现有科研体制和环境下,一旦发起和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我们等得起吗?我们能做到对一个项目持续数十年的关注和支持吗?
  等得起,需要科技事业管理者“风物长宜放眼量”,拥有高超的管理智慧和长远眼光;需要科研人员“板凳甘坐十年冷”,对目标保持执着的追求;需要公众更加包容,理解“大科学”的长周期、大投入。
  等得起,不能仅仅靠情怀。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大科学计划特点的政策环境,摆脱“唯论文”倾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既要给予科学家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度,同时又要建立合理的动态监测机制、项目评审机制。我们可以等,项目也允许有风险甚至失败,但要等得清楚明白、等得有价值、有意义。
  牵头组织大科学计划,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

申论热点篇2: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肯定少不了考试的申论热点。你知道公务员的报名申论论点有哪些吗。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篇1
  【热点背景】
  “微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形态,起源于微博客的风靡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的广泛普及,与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整个网民比例的83.4%,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PC上网比例,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5亿微博、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就超过200亿条,社交端口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亿。“微文化”凭借其即时便捷性、通俗性、动态化和个性化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新兴的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综合分析】
  “微文化”的兴起是各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首先, WiFi覆盖提升、移动3G技术的成熟和4G信号的启用为网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上网环境。同时,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完善,价格持续走低,也促进了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的形成。这些都为“微文化”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目前,“微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通过微博、微信、QQ、Line、Skype(MSN)、BBS等自媒体平台,运用文字、语音、视频和图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实时互动的交流和传递,具有“短、平、快”的显著特点。
  其次,青少年是“微文化”传播的绝对主体和最活跃用户群。很多青年都热衷于通过微博、微信等“短平快”的形式抒发情感、疏解压力,其中既有对生活趣事的调侃,也有对人生社会的深思和对未来生活的展望,等等。
  第三,在“宅”现象日益流行的当下,“宅男宅女”们更喜欢把自己放逐到独立的空间中,独自享受着一个人的世界。他们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大多通过网络来实现,如网购、网聊、网恋、网络社交、网上写作和阅读、网上理财等,不少年轻人的日常活动几乎都是在网络上完成的。
  第四,在“微文化”传播中,无论是发表生活随笔和个人感想,还是有见地的观点和评论,或者转发、分享有吸引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都会提高自己的“被关注度”。“发帖、回复、转发、点赞”这几个动作虽然简单,却极大满足了青年网民的参与需求和表达欲望,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线上与线下、网络与现实的有效互动,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内心的成就感。
  微文化是一种改变的力量,让无“微”不至成为一种思维和生活方式;微文化是一种传播的力量,让“微”言大义成为一种表达和传播方式;微文化是一种积聚的力量,让“微”而深厚成为一种参与和监督方式。只有着眼微视角,留住微镜头,建立微组织,打造微平台,热心微公益,才能树立微形象。然而,“微”能树“威”,“微”亦可藏“危”,当有限自主变成无限自由,当快餐文化替代经典文化,当新生事物难掩暗藏杀机,“美好”与“不安”之间的距离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唯有理性看待“微文化”,才能让当下文化之名片与中华文明的身份相符。
  让微文化成为正能量的孵化器才能积微成著。政府倡导微文化才能让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企业践行微文化才能让品牌发展战略具体化,个人关注微文化才能让传统文化传承常态化。微文化之所以会成为当下文化名片,源于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文化需求的创新式表达,社会交往的多元化追求,由此不难看出,摆脱物质性拖累的文化形态会以更自由的方式积蓄正能量,脱离崇高感束缚的文化方式会以更有力的方式表达正能量,离开面对面制约的文化创新会以更广泛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因此,微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对社会规则的改变,是对文化传统的颠覆,是对生产方式的改造,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识微见远。
  让微文化成为负效应的防腐剂才能防微杜渐。“徐玉玉事件”不能因为微关注而忽略了电信诈骗的根源探寻,“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不能因为微传播而掩盖了社会教育的本质探讨,“辱母杀人案”不能因为微效应而左右了司法审判的公正坚守。微文化因其主体的广泛,传播的快捷,监管的空白而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由此,如若微文化成为了负效应的滋生地,那将威胁民众的合法权益,减少企业的经济收益,降低政府的社会效益,那将是微时代的危险、危机甚至危难。当《人民的名义》悄然成为微话题时,我们看到了微文化应有的方向指引,有“微言”而不失“威严”,因此,微文化应该对负效应坚持“零容忍”。
  当朋友圈成为我们最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当饿了么成为我们最方便的美食获取渠道,当微运动成为我们最有效的健康追求方式,“微小”换来的是“微笑”,创造的是“微效”,从零到一再从一到一百是一个文化的普及过程,更是一个认知过程,唯有让微文化弘扬正能量,抑制负效应,当下文化之名片才能更加鲜亮。
  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篇2
  一、经济——强国之基
  两会过后,GDP以6.5%的速度稳定增长,第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回升,2017中国经济开局良好。近年来,经济领域最热的词莫过于“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三个特征: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动力由投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面对新常态,广大考生需要掌握应对新常态的措施、方法,要通过双引擎推动经济向双中高的发展目标转变,政府层面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具体可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的方法调整经济结构;市场层面要推进创新驱动,通过科技、人才、工匠精神等引领创新,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文化——体现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旧是2018国考热点。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敬业、诚信是测查重点。除此之外,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是文化领域的测查热点,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深入感受文化发展风向,领会中央文化发展导向,把握时代脉搏。
  三、社会——点多面广系民生
  民生是社会领域的重点测查角度,其点多面广,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精准扶贫需要我们重点关注,作为未来实现全面小康最大的发展短板,“扶贫攻坚”在各地的发展“任务单”上排名相当靠前。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面对精准扶贫,我们需要知道,“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要综合施策、打好组合拳,做到多政策、多途径、多方式综合发力,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申论要获得高分,一定要深入把握材料,材料要读透,需要具备对社会热点深入解读、领会的能力,这就需要广大考生根据中公的专业指导有针对性地积累。
  2018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篇3
  背景链接
  近几年,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不讲信用、恶意拖欠、拒不执行合同及法院裁决等现象屡见不鲜,对社会风气造成极大伤害,亟须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进一步惩戒类似“老赖”等失信行为及失信主体,维护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推出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系统,对大量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债务人(“老赖”)公开通报,纳入黑名单。尽管部分失信人主动执行偿债义务,但仍有相当比例的黑名单上的“老赖”不为所动,继续以各种手段规避执行。
  标准表述[原因分析]
  如此多的“老赖”,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目前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诚信观念、信用评价、失信惩戒等环节都缺乏足够深入和细致的建设,例如信用记录的收集和管理仍较为欠缺、信用评价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使用率较低,以及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不足。相比信用体系建设较完善的国家,如德国、美国等对公民信用记录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以及对失信行为的严肃惩戒,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另一方面,有效追讨手段不足也是造成“老赖”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上世纪末,商账追收公司在国内曾短暂出现,后被政策禁止,国内目前存在的各类打着“催债”名义的公司,其法律地位仍待进一步明确。
  [存在问题]
  做好信用记录的收集和管理,需要完善各层面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目前,国内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除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外,还包括各类机构、协会等建立的围绕某一行业或地区的信息共享平台。各共享平台间目前仍普遍存在壁垒,多数成为信息孤岛,信息共享标准及使用规则相对缺失,阻碍了信息共享在征信行业发展进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对策]
  要健全征信、完善数据,要互联互通、强化分类,要严肃惩戒、约束失信。对于前两方面,需从国家层面不断补充和完善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对于信用信息采集后的处理,需要制定国家统一标准,尤其注重防止因沟通机制不畅造成的低水平、重复性建设,真正将信用信息共享落地。对于第三点,要切实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将失信行为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为强化对失信行为的惩戒,需要切实发挥信用体系的约束力。
  一是要加快完善信用立法,明确赋予征信数据、信用报告、信用评价等信用产品效力,尤其是要将守信和失信行为在公共服务领域差异化,有失信行为者,要按照相应立法将无法获得与守信行为同等的社会福利,要明确在公共资源配置中强制使用信用报告;
  二是要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惩戒管理体系,建立起从投诉受理、调查到失信联合惩戒的流程制度,赋予相应主体权限,不断降低守信人获得公正执行结果的综合成本(如时间成本、精神成本);
  三是坚决提高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对于失信行为,在通报批评、终生禁入等方式外,要依法坚决执行行政、民事甚至刑事处罚判定,让失信行为切实付出巨大代价,对存在侥幸心理、铤而走险的人予以严厉惩戒,坚决防止失信行为的“破窗效应”。

申论热点篇3:申论热点的环境范文介绍


  申论是国家录用公务员的一项重要考试科目,在备考的时候考生要多去掌握时政热点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申论热点环境范文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申论热点环境范文解析
  环保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从9月开始,在政府网站设置专门的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栏目,公开发布重点污染源8大类31项信息,并对信息公开时限提出严格要求。
  强制公开重点污染源信息,释放出坚定而明确的政策信号,是环境治理迈出的关键一步。随着污染信息越来越多的公开,污染企业所承受的将是全社会的谴责,而不再只是环保部门的压力,这对于治本有一定益处。
  以往,或因担心引发恐慌,或是怕被追究责任,有些地方对于环境污染的习惯性做法是“捂盖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导致严重后果。比如3年前的7月,福建上杭紫金山铜矿造成汀江重大污染,直到下游近400万斤鱼中毒后,才不得不公布信息;再如今年年初,河北邯郸大面积停水,原因是山西长治一化工厂对苯胺泄漏事故的瞒报。如果污染信息能及时公开,类似损失便能大大减少。
  更重要的是,当对污染信息没有制度化的公开要求和渠道时,“能瞒则瞒”便会成为一种惯性,这不仅有损生活环境,更对经济环境有着致命影响——显然,越是有良心守法规的企业,用于治污的成本越高,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如是久之,将导致整个行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
  近日有媒体披露,“违规排污有得赚”已成为一些地方化工企业的“共识”和习惯性做法,比如年产1000万吨的水泥厂,停用减排设备一天能省几十万元,而如果被查处最多罚款20万元。于是,有的企业宁愿交罚款和排污费。这已经变相形成了鼓励落后产能的事实,如此“潜规则”下,大家只好一起停留在低端,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以及产品提升恐怕是无从谈起了。
  环境之事,民生之重。公开发布污染信息,是让某些企业去除侥幸心理、认真兑现治污责任,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参与对环境的监督和保护,并敦促地方政府少些急功近利,注重发展质量。也许有时公布出来的污染信息“不那么好看”,会加重社会焦虑,形成更大“环境压力”。但是,惟不讳疾者方可得善医,污染信息越是严重,公开的必要性和作用就越大。表面看,这是一项环保对策,但在公众环境焦虑越来越重的情形下,这是从上到下各级治理者必须选择的路径。
  但从既往经验看,一纸通知是否具有足够效力,令人担心。比如,有些城市所公布的“蓝天指数”,因与公众印象不符而招致吐槽;一些城市公布的PM2.5指数,有着不同“版本”;至于对污染企业重错轻罚、明罚暗保、以轻罚将污染行为合法化等做法,更是屡有所闻。地方政府会不会囿于利益、责任、地方形象等而在污染信息公开时避重就轻、造假缩水?地方环保部门是不是都能真正挺直腰杆,对本地的重点企业较起真来?这些最终决定着污染信息公开的政策效用。
  但是,无论阻力有多大,由于这一政策在根本上是顺应民意的,势必成为公众持续关注的热点。所以,地方政府也好,污染企业也罢,当顺时应势,为环境治理尽力尽责;千万不要为一时之利,逆流而动。
  申论写作结合实际的方法
  一是引出例子,我们称之为引例。
  中国人说话做事的风格便是不够直接,大部分举措都是需要有一个铺垫引入的过程,因此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有必要做一下铺垫,就好比你要和别人分享一个故事,你会说:“我在书上看到一个故事......”。
  二是叙述例子,我们称之为叙例。
  既然叫作例证法,那么例子的叙述一定非常重要,但是例子叙述也有一定的技巧,一个例子应该多少字数,应该举几个例子,应该举什么样的例子,可不可以正反例子,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各位考生应该多加积累,在学习之余,多看新闻,多多积累热点事件,并且思考如何将热点事例变为作文中表述,只有这样,才能从细微之处,提高写作的能力。
  三是分析例子,我们称之为议例。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事物,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就会得出不同的道理或启示,其实,写作中的例子也是如此。那么如何引导考官进入你的专属写作情景呢,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做到点题。例如:
  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以上横线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议例,找到例子间的共同道理,这就再次点题,实现了例子叙述的真正作用。
  申论的实用技巧详解
  【材料原文】
  中国当代相当一部分艺术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把“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作为自己破茧而出的支撑点,这从艺术家黎明(化名)的行为、装置、水墨试验、油画、综合材料等借助不同的艺术材质和媒介、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艺术创作中,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来。“中国精神”已经构成黎明创作心理环境的地理地貌和现实图景。
  【方法悉知】
  阅读材料,我们发现材料的用词复杂,言辞生涩,尤其是长句的把握,将中文的复杂性表现的淋漓尽致。面对这样的文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核心方法:审题-去修饰、抓主干-书写
  1、审题:这一步是需要通过对题干细心的把握,寻找到我们找寻要点的方向。比如本题,在题干要求中写道,“围绕黎明的创作宗旨、 作品材质及其艺术追求等方面作答”,对写作的对象提出了明确的指示。而本段材料又更对应与创作宗旨一项,所以可以将黎明、创作宗旨与本题要点进行整合。
  2、去修饰、抓主干:尽力将文段中的修饰部分去除,留下主干信息。如本段落中,“中国当代相当一部分”都是对艺术家的修饰,“自己的”是对创作的修饰,“自己破茧而出的”是对支撑点的修饰,“的行为、装置、水墨试验、油画、综合材料等借助不同的艺术材质和媒介、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的”是对艺术创作的修饰,直观的也是修饰词。清理完修饰的结果就变成:“艺术家将‘中国元素’、‘中国符号’作为支撑点,这从黎明的艺术创作中可以反映出来。”而“创作心理环境的地理地貌和现实图景”这一论述过于抽象,却与审题中的“创作宗旨”有匹配性。所以得出的信息就变成:“艺术家将‘中国元素’、‘中国符号’作为支撑点,这从黎明的艺术创作中可以反映出来。黎明将中国精神作为创作宗旨。”最后,简单的调整句式,用最简单的信息表达出文段内容,并进行书写
  3、最终,将相关信息进行简单的整合,并使用简单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注意书写的逻辑性和基本语法。文段就变成,“黎明在创作中以‘中国元素’、‘中国元素’作为支撑点,将中国精神作为其创作宗旨。”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9342/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