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白杨礼赞]《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及教学纪实

初中英语作文 时间:2019-05-22

【www.jinghuajt.com--初中英语作文】

  (课文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教科书初中《语文》第六册第3单元。)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l.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l.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是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教学过程
  
  l.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关于本节课的资料。
  (2解决字、词问题。
  2.课堂分析。
  (1)学生针对预习时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引导学习。
  (2)师生共同学习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后练习。
  找同类文章给学生分析,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写树的文章大家还有印象吗?(学生纷纷回答:是《行道树》)相信大家对行道树的那种无私崇高的精神是不会忘记的。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描写树的文章,那就是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二、课前预习
  
  1.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 积消融
  不折不挠 纵横决荡
  2.请学生来介绍文章作者: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作家。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等。
  
  三、分析课文
  
  师: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一下课文,思考一下预习时遇到的问题,然后以前后排为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留下来和大家共同分析。
  (学生朗读课文并讨论。)
  师:在分析课文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生1:形散而神不散。
  师:怎样来理解“形散而神不散”呢,
  生2: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结合这些学过的课文,浏览课文,并各自列写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4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
  书目:
  《小橘灯》《谁是最可爱的人》《爱莲说》《荔枝蜜》(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师:大家刚才阅读得都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愿意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但这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机会,
  (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
  提纲如下: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4.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
  6.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用得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师:大家就这份提纲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辟之处何在,不足之处又是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生3:这份提纲从体裁一直谈到字词,比较全面。
  生4:这份提纲给我的感觉似乎有些笼统,或者问题大了一些,有些方面的问题则没有涉及到。
  师:怎么讲?
  生4:比如说:根据书目中《荔枝蜜》一文主要是赞颂蜜蜂,作者却另开一笔写荔枝林。我想,本文课题是《白杨礼赞》,那么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黄土高原的特征是什么,
  生3:还有,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另外根据参考书目《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第4、第8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我想本文的1、4、6小节在结构上也可能与之相类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这里的异同点是什么,
  生5:我觉得第7和第8小节很重要:第7小节的四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第8小节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都应该做重点分析。
  生6: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要补充一下,那就是本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的。还有,好像有些方面作者写得比较隐晦,不,是含蓄。
  师:你从哪儿发现的,
  生6:就是最后一小节写那个楠木。似乎作者对楠木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在前文中由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但是这里却没有说明楠木指谁,
  师:不错,这个问题提得好,同时说明这个同学很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我们不妨请这个提纲的创作者――第三组的同学来谈谈他们的看法。
  生7:我觉得这几个同学提的意见很好,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第一,老师在提出列提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列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提纲(下面窃窃私语,教师插一句:这个的确是老师欠考虑之处);第二,我们觉得如果想要涵盖刚才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那么这个提纲就得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包含几个层次的提纲。
  师:好,总之大家确实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并且进行了认真深刻的思考,提的问题也比较有价值,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探讨现有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很值得赞赏!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对自己原有的提纲进行再讨论和修改,然后编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富有层次感的提纲,最好帮我把板书也设计出来,这样也省得我再动脑筋了。(学生大笑)注意:要综合大家刚才所提的各方面建议,并且能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提纲中涉及到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第七组经过修改后的提纲(实物投影。)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另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
  (2)课文第1、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这几 小节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关于段落的划分:
  生8: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统领全
  第二部分:(第2~4小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小节)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小节)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法如何,
  生9: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
  师:愿闻其详。
  生9:我们认为全文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另一方面,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兼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8小节)从三个方面分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第三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法可以并存。)
  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
  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
  (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更精确一点它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
  师: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考虑得比较全面、细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楠木前有一个修饰语――“贵族化”,那么楠木象征“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是否完全正确呢,
  (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2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到了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9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8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另外在第7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师:讨论第2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生10:本小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师: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生11: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师:讨论第7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生12: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8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
  师:讨论:课文中富有深刻含义的语言,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的词语。
  (试举1~2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生13:第1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2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给同学们留一个课后作业:讨论本节课的得失,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就课文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意见或建议等方面,任选1~2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下课。
  (作者单位:绥芬河市第1中学)
  编辑/李宝作
  E-mad:ioveboy980@163.com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53015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