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高中历史必修一

高中英语作文 时间:2010-02-12

【www.jinghuajt.com--高中英语作文】

高中历史必修一篇(一):高中必修1历史知识点总结


  我们在复习必修一的历史知识时,在强化历史知识点的同时,要进行有效的记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1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必修1历史知识点总结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
  2、荷兰→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是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荷兰的殖民地范围:
  ①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
  ②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
  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
  ③北美洲——建立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3、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
  (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3)英荷战争:
  ①直接原因: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②17世纪中期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4)英法战争:18世纪中期,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5)、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
  (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高中必修1历史知识归纳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必修1历史知识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过程
  ③影响
  A、对世界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对欧洲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早期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扩张
  3、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高中历史必修一篇(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从学习必修一开始,我们就要认真学好每个知识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西安事变
  1、发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感召和影响。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在中共的调解下,和平解决。
  【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为了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二、国共合作抗日
  1、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实现过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3)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
  解放战争
  1、两种命运(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两种命运)
  (1)中国共产党 1945年召开七大 主张废止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中国国民党 1945年召开六大 主张准备发动内战、坚持一党专政和拒绝成立联合政府。
  (3)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①1945年8月,“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②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分定了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
  2、解放战争的过程
  (1)中国共产党战略防御阶段
  ①解放战争开始的标志:1946年6月底,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规模的内战开始。 ②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国民党由全民进攻转入重点进攻。
  【注意】与山东有关的重点战役: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
  (2)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进攻阶段
  1947年夏,依照毛泽东确立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
  (3)双方决战
  ①背景:解放军的力量已经超过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时间和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胜利。整个东北全部解放,华北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除少数据点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战争的结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一、开国大典
  1、《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们书上把这次政协会议称之为“新政协”是相对于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而言的。从时间背景上来看,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成功,所以这次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一个重要文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共同纲领》的作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共同纲领》体现的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解析: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时期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时期中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成分所决定的,从这一点上大家应该可以得出《共同纲领》之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2、新中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新中国的成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二、1954年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1、颁布背景:
  ①政治上:为了保障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②经济上: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需要制订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内容:
  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
  ④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了宪法。
  3、特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意义:①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颁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篇(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时,学生面临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转变,我们不能单纯的背书,要学会做题,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左传》中记载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沃堋!闭馑得鞣址庵
  A.对象只有王族 B.目的是巩固西周统治
  C.带有神权色彩 D.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历史学家钱穆形容分封制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其主要含义是
  A.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
  B.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
  C.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
  D.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
  3.《说文解字》云:“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由此可见,用以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
  A.地域 B.权力 C.血缘 D.财产
  4.“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主要体现了
  A.皇位世袭 B.皇权至上 C.皇帝 独尊 D.君权神授
  5.《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 诸侯不便 。”这主要说明
  A.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郡县制有利于赏赐功臣
  C.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D.分封制与郡县制应并行
  6.柳宗元《封建论》中记载:“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 而为之 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肯定中央集权制度,其奠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肯定中央集权制度,其维护了国家统一
  C.否定中央集权制度,其激化了阶级矛盾
  D.否定中央集权制度,其束缚了社会的进步
  7.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 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 B.保证列侯利益
  C.加强中央集权 D.笼络王侯人心
  8.史皮尔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1870年)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 ,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古代中国社会没有世袭等级 B.科举制的选官依据是门第
  C.科举制是较为公开的选官制度 D.科举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9.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10.《明代政治史》中记载:“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8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32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审批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余件。”造成上述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皇权
  B.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C.明初社会矛盾激化,政务繁忙
  D.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11.某史书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的是
  A.中书省 B.中书门下 C.内阁 D.军机处
  12.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做出应战决定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元老院 D.民众法庭
  13.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这主要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A.特点是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 B.特点是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
  C.局限 是公民素质的参差不齐 D.局限 是少数人的民主
  14.恩格斯说:“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产品生产、分配和交换用一个公共规则约束起来,借以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共同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不久便成了法律。”这主要说明
  A.习惯法最早出现于罗马共和国 B.习惯法产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C.习惯和法律间有明显的界限 D.习惯法有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15.公元1世纪的罗马政论家和散文家西塞罗曾这样说:“公民法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呢?它是权势所不能左右,暴力所不能屈服,金钱所不能收买的东西。”这主要说明罗马法追求
  A.不畏强权 B.公平正义 C.保护私有财产 D.维护所有人的利益
  16.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这就是由“控诉式诉讼”派生出来的“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资产阶级对此加以继承与发展,用立法形式确认“非经起诉,法官不得审判”的原则。这主要说明罗马法
  A.稳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B.保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D.影响了资产阶级法律原则
  17.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平等、法制的社会观念,而古老的中国则衍生出对权力的膜拜和鲜明的等级尊卑秩序。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方式上动与静的差别
  B.经营方式上开放与封闭的差别
  C.经济形态上商品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别
  D.文化观念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
  18.伏尔泰在《巴比伦公主》中说:“谁相信从这个可怕的深渊里,从这个不睦、残酷、愚昧、狂信纠缠不清的混沌里,居然会产生出今天世界上可能是最完美的政府呢?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 。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材料描述的近代政体是
  A.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的英国政体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的德国政体
  C.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后的法国政体
  D.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的美国政体
  19.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上院(贵族院)和下院之间围绕权力问题多次较量。经过多次改革,权力不断由上院转移到下院。时至今日,上院已经沦为下院的辅助工具。这一过程体现了英国政治进程的特点是
  A.法制化 B.法治化 C.民主化 D.共和化
  20.华盛顿说:“我们要么在一个首脑的领导下组成联邦,要么成为互相牵制不已的13个独立的主权国家。……13个主权国家,你斗我,我斗你,又一块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同归于尽。”材料主要说明了当时的美国
  A. 建立联邦制的必要性 B.建立邦联制的必要性
  C. 实行三权分立的必要性 D.实 行两党制的必要性
  21.1933年6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1935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工业复兴法”违宪。 这最能体现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22.“(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它”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3.近代某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 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某国”是
  A.英国 B.法国 C.德意志 D.美国
  24.托克维尔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也无法理解法国大革命。”这一材料所体现的历史研究方法是
  A.关注不同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B.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C.侧重社会变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D.把握历史前进 的方向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26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 始皇本纪》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的主要对象。(6分)
  (2)根据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实行哪些措施解决“五代藩镇之弊”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6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 (4分)
  (5)综合以上材料总结中国古代政治演进的趋势。(4分)
  26.(26分)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度,从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确立,到伯里克利时期达到巅峰,最后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征服而结束。古希腊民主虽然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同时其制度设计也是相当的简单和粗糙,且带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人类实践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开始,是 后世追求民主、自由的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任建林:《关于古希腊民主制度之局限研究》
  材料二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制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力就有了双重的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1)根据材料 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你是如何理解古希腊民主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的?(8分)
  (2)材料二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什么?据材料分析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 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是如何实现的?(4分)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政治体制发展历程的认识。(6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C C C A B C C D A D A
  13 1 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B B D C A C A B C C A
  25、(26分)(1)对象: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6分)
  (2)制度:郡县制。(2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4分)
  (3)措施:尽夺藩镇之权,将地方的军、政等大权收归中央。(2分)
  影响: 改变了唐末以来繁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4分)
  (4)特点:疆域辽阔。(2分)制度:行省制度。(2分)
  (5)趋势: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4分)
  26、(26分)(1)局限:就范围而言,仅为“公民”的民主,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就性质而言,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就形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民主形式,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4分)
  意义:古希腊民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影响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4分)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分)
  原因:英国有议会政治的传统;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光荣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6分)
  (3)美国政府由联邦政府(中央政府)和州政府(地方政府)两级构成,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互相制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实 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且三权互相制衡。(4分)
  (4)政治体制的选择与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有关;政治体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杰出人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分)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147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