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化学反应限度

高中英语作文 时间:2010-02-10

【www.jinghuajt.com--高中英语作文】

一:[化学反应限度]高中化学基本知识点归纳小结


  化学是一门非常有趣而又实用的课程,但是想要在短时间内学好高中的化学是不可能的,因为高中阶段需要学习的化学内容是比较庞杂的。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点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
  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
  高中化学考点知识点
  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 ⅡA 族、第 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
  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电负性的运用:
  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8、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高考化学必背知识点
  概念、理论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摩尔质量的单位g/mol或g.mol3.22.4mol/L的使用条件:①标准状况下(0℃ 101KPa);②气体。注: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4.n=m/M;n=V/22.4;n=cmol/L·V(aq)L
  5.c(浓溶液)·V(浓溶液) = c(稀溶液)·V(稀溶液)
  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必需的仪器:XX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7.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等,其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8.电离方程式如H2SO4=2H++SO42- 、Ba(OH)2 =Ba2+ +2OH- 、 Na2CO3 = 2Na++ CO39.在离子反应中可以拆开的物质:强酸(HCl、H2SO4、HNO3)、强碱[KOH、NaOH、Ba(OH)2、Ca(OH)2]、可溶性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除AgCl外的氯化物,除BaSO4外的硫酸盐。
  10.离子方程式典型错误:
  1)电荷、原子不守恒,如:Fe+Fe3+=2Fe2+、
  2)拆分错误,
  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不能写成:CO32-+2H+ =CO2↑+H2O,应写成:CaCO3+2H+=Ca2++ CO2↑+H2O
  3)化学原理错误,
  如:Fe和HCl反应不能写成2Fe+6H+=2Fe3++3H2↑,应写成Fe+2H+=Fe2++H2↑;
  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不能写成H++OH-+SO42-+Ba2+=BaSO4↓+H2O,
  应写成2H++2OH-+SO42-+Ba2+=BaSO4↓+2H2O
  11.液氯、液氨、冰醋酸属于纯净物。
  12.常见的混合物有煤,石油,漂白粉,硬铝、黄铜、钢等合金,氯水,氨水等溶液,胶体。
  13.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效应
  14.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时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而言,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单质的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15.升失氧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是还原剂

二:[化学反应限度]广东高考化学基础知识小结


  高考化学考试重在考察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只有掌握好知识点才能轻松应对各种题型,广东的小伙伴复习好化学知识了吗?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必背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化学考点知识
  一、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 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如:
  CH3COO-、F-、CO32-、SO32-、S2-、PO43-、 AlO2-均与H+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
  如:HSO3-、HCO3-、HS-、H2PO4-、HPO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Ca2+与CO32-、SO32-、 PO43-、SO42-等;Ag+与Cl-、Br-、I- 等;Ca2+与F-,C2O42- 等
  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Al3+与HCO3-、CO32-、HS-、S2-、AlO2-、ClO-、SiO32- 等Fe3+与HCO3-、CO32-、AlO2-、ClO-、SiO32-、C6H5O-等;NH4+与AlO2-、SiO32-、ClO-、CO32-等
  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I-、S2-;MnO4-(H+)与I-、Br-、Cl-、S2-、SO32-、Fe2+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S2-、SO32-、H+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F-、CN-、SCN-等; H2PO4-与PO43-会生成HPO42-,故两者不共存.
  二、离子方程式判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
  1.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写、拆、删、查四个步骤来写)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细检查: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例如:(1)违背反应客观事实,如:Fe2O3与氢碘酸:Fe2O3+6H+=2 Fe3++3H2O错因:忽视了Fe3+与I-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
  (2)违反质量守恒或电荷守恒定律及电子得失平衡,如:FeCl2溶液中通Cl2 :Fe2++Cl2=Fe3++2Cl- 错因:电子得失不相等,离子电荷不守恒
  (3)混淆化学式(分子式)和离子书写形式,如:NaOH溶液中通入HI:OH-+HI=H2O+I-错因:HI误认为弱酸.
  (4)反应条件或环境不分:如:次氯酸钠中加浓HCl:ClO-+H++Cl-=OH-+Cl2↑错因:强酸制得强碱
  (5)忽视一种物质中阴、阳离子配比.如:H2SO4 溶液加入Ba(OH)2溶液:Ba2++OH-+H++SO42-=BaSO4↓+H2O
  正确:Ba2++2OH-+2H++SO42-=BaSO4↓+2H2O
  (6)“=”“ D ”“↑”“↓”符号运用不当,如:Al3++3H2O=Al(OH)3↓+3H+ 注意:盐的水解一般是可逆的,Al(OH)3量少,故不能打“↓”
  2.判断离子共存时,审题一定要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1)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amol/L(a>7或a<7)的溶液等。
  (2)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3)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注意题目要求“一定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不能大量共存”还是“一定不能大量共存”。
  (4)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和要求,如“过量”、“少量”、“适量”、“等物质的量”、“任意量”以及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对反应的影响等。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
  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
  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C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
  (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即v正=v逆≠0。
  ④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⑤变:当条件变化时,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会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①VA(正方向)=VA(逆方向)或nA(消耗)=nA(生成)(不同方向同一物质比较)
  ②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或百分含量不变
  ③借助颜色不变判断(有一种物质是有颜色的)
  ④总物质的量或总体积或总压强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前提: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反应适用,即如对于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也叫电解槽
  2、电解:电流(外加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被动的不是自发的)的过程
  3、放电:当离子到达电极时,失去或获得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4、电子流向:
  (电源)负极—(电解池)阴极—(离子定向运动)电解质溶液—(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5、电极名称及反应:
  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6、电解CuCl2溶液的电极反应:
  阳极:2Cl- -2e-=Cl2 (氧化)
  阴极:Cu2++2e-=Cu(还原)
  总反应式:CuCl2=Cu+Cl2↑
  7、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规律总结:金属最怕做阳极,做了阳极就溶解,做了阴极被保护。
  放电顺序:
  阳离子放电顺序:
  Ag+>Hg2+>Fe3+>Cu2+>H+(指酸电离的)>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阴离子的放电顺序:
  是惰性电极时:S2->I->Br->Cl->OH->NO3->SO42-(等含氧酸根离子)>F-(SO32-/MnO4->OH-)
  只要是水溶液H,OH以后的离子均作废,永远不放电。是活性电极时:电极本身溶解放电
  注意先要看电极材料,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若阳极材料为活性电极(Fe、Cu)等金属,则阳极反应为电极材料失去电子,变成离子进入溶液;若为惰性材料,则根据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依据阳氧阴还的规律来书写电极反应式。
  电解质水溶液点解产物的规律:
类型
电极反应特点
实例
电解对象
电解质浓度
pH
电解质溶液复原
分解电解质型
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分别在两极放电
HCl
电解质
减小
增大
HCl
CuCl2
---
CuCl2
放H2生成碱型
阴极:水放H2生碱
阳极:电解质阴离子放电
NaCl
 
电解质和水
 
 
生成新电解质
 
 
增大
HCl
放氧生酸型
阴极:电解质阳离子放电
阳极:水放O2生酸
 
CuSO4
电解质和水
生成新电解质
 
 
减小
 
氧化铜
 
电解水型
阴极:
4H+ + 4e- == 2H2 ↑
阳极:
4OH- - 4e- = O2↑+ 2H2O
NaOH
 
 

 
 
增大
增大
 
 

H2SO4
减小
Na2SO4
不变
  上述四种类型电解质分类:
  (1)电解水型:含氧酸,强碱,活泼金属含氧酸盐
  (2)电解电解质型:无氧酸,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氟化物除外)
  (3)放氢生碱型: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4)放氧生酸型: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三:[化学反应限度]高中选修四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理综部分化学是最简单的,可是依旧有部分学生的化学成绩不太好,学习化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到全面巩固,选修四的内容也不能轻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选修四化学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选修四化学基础知识
  一、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常数
  (1)对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2)平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平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1)平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如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的表达式为:
  α(A)=
  (2)平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Δ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Δ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二、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平衡状态。
  高选修四化学常考知识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
  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
  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 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9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9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yingyuzuowen/124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