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如何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写作基础 时间:2019-05-22

【www.jinghuajt.com--写作基础】

  【摘 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将科学发展观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导向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1]如何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推动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也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将科学发展观融入高校《概论》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与主线,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各历史进程的理论成果及其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概论》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首先要把科学发展观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语境来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从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概论》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结合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同时也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并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3]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思想解放的条件下,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4]而坚持与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必须要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5]“面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对实现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繁重任务,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才能更好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6]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精髓。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三、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导向的重大战略思想
  如前所述,科学发展观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问题上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首先,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目标导向出发。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时期新阶段的宏伟发展目标,也进一步明确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的精神战略精神,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7]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目标导向,形成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思想,包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建设又好又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与外交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建党思想,等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从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对此有详尽的阐述:“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8]“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9]
  其次,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第一,科学发展观把坚持抓好发展当做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第二,科学发展观强调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0]第三,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以及解决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发展课题的中心环节,并提出通过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1]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高度概括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人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我们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我们党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要求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以人为本,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使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备了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存在的问题。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12]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利益问题,真正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13]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4]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做出的科学论断,这对我们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把科学发展观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体系,使科学发展的观念进入当代大学生头脑,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战略思想指明了具体路径。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12月3日)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0―11
  [3] 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2004年1月12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30页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3-14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页
  [6]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2月27日)
  [7]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849-850
  [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706页
  [9]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675-676
  [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063页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2006年1月26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237页
  [12]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50页
  [1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6页
  [1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2页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53172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