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董其昌简介

国学作品鉴赏 时间:2010-02-19

【www.jinghuajt.com--国学作品鉴赏】

董其昌简介篇1:董其昌作品临圣教序的介绍


  董其昌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董其昌作品临圣教序的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
  董其昌临圣教序的赏析
  董其昌喜好书法,并且临摹了大量的书法作品。通过临摹学习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从中加以创新,并自成一派,受到后人的赞赏和推崇。
  董其昌家境贫寒,他一心想从政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一面苦读之时,一面临摹各大书法家的作品。其中《临圣教序》便是他临摹的作品之一,董其昌在褚遂良和王羲之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自己书法技巧。《临圣教序》多添了几分飘逸秀美之气。除此之外,董其昌运用擅长的绘画技巧,精心设计美观的字形样式。看起来卷面整洁有序、苍劲有力,并且呈现出淡然飘逸之美。在为官后,董其昌更是收集唐宋元等书法大家的作品,进行专研学习,让自己在书法方面的技艺逐日提升。
  在隐退之时,董其昌以此为契机。和当地的文人墨客、书法爱好者一起研讨书法的博大精深。有了日积月累的临摹创作经验,董其昌的书法日渐精湛。而《临圣教序》历经褚遂良和王羲之两位大师的版本之后,董其昌书写的这一版本,也深得后人的喜爱。康熙皇帝曾经大赞董其昌的《临圣教序》有本色之美。
  董其昌的字画
  目前,董其昌的字画被收藏于中国各个博物馆。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瞻仰大师的书画之风。除此之外,董其昌的字画也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其昌自幼在字画方面造诣颇深,因为爱好的缘故,自己一边在读书考取功名之时,一边研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并进行描摹、创新。最终集各家书画优势为一体,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对后世书画创作影响颇远。
  书法方面,董其昌在临摹前人书法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融于其中。字体淡雅隽秀,刚劲有力,尤其在草书和楷书方面,造诣颇深。康熙皇帝曾大赞董其昌的书法飘逸空灵、丰神独觉,深得康熙皇帝的偏爱。而在民间,也刮了一阵效仿董其昌书法之风,其兴盛之风,难以想象。
  绘画方面,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他提出,绘画时不应只画出景物的表皮,应该注重实物的本质,并结合道家的思想观念来进行创作。除此之外,董其昌在绘画时,认为文人画太过于单调,在完成之后,加入了诗词创作,让画作主旨更为饱满。
  董其昌一生的作品很多,所以,流传于世的作品也很多。
  董其昌的诗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在书法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并留下宝贵的书画财富。除此之外,董其昌作为一名文人,也有过创作诗词方面的经历。
  《东林寺夜宿》、《画家霜景与烟景淆乱余未有以易也丁酉冬燕山》、《仿李营丘寒山图(有序)》、《题浯溪读碑图》四首诗词便出自于董其昌的笔下。这四首诗词都是董其昌在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生活的时候有感而发。董其昌喜好书画,在隐居之时,还游离在山水之间,寻找创作的灵感。在他所作的《东林寺夜宿》一诗中,是他在东林寺中发现一古碑,观其碑文而吐露心声。《题浯溪读碑图》则是他忧国忧民发出的肺腑之言。董其昌三十五岁走上官场,但是仕途并不平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家时局的动荡不安。董其昌身为明代子民却不能为国效力,便写下这一词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后人说起董其昌首先会想到董其昌的书画作品,往往忽略了他文人的身份,自然而然的,对他的诗词也就渐渐遗忘了。值得庆幸的是,董其昌也少量的留下了诗词作品,在品读过程中,也能赏析出他的人格品行。
 
  

董其昌简介篇2:张旭草书的特点是什么及代表作


  张旭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F剑舞,称为“三绝”。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张旭草书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张旭草书的特点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若说他的楷书是继承多于创造,那么他的草书则是书法上了不起的创新与发展了。如此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可谓惊世骇俗。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故旭之书,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的草书看起来很颠狂,但章法却是相当规范的,他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升华的一种狂草。细观察其书体绝无不规则的涂抹,很多细微的笔画、字间过渡,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无矫揉造作之感。张旭的草书是在激越情感牵动下促使节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龙盘,表现一泻千里之势。由于在线条的动荡和质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艺术气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狂放的草书风格。
  在诸多书体当中,草书是一种特殊书体,除本身特征外,它还兼含有其他书体的美学素质,因此是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书体。
  草书作为艺术来说,除具书法普通共同特征外,还具有音乐特征,音乐是通过各种音符的顺序作和谐的各种变化,产生旋律来完成的。而书法也是以简单笔墨书写出带有生命力、节奏感的线条。依靠笔顺,字势,在时间的推移中作各种轻重、缓急、枯润等多样统一的和谐变化而完成的。有人把书法比做无声的音乐,认为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音乐节奏的跳跃,这正是书法时间性的种种特征造成的。而这种特征在各种书体中以草书表现得最明显。因为草书在连绵不断的书写过程中一次性的时间要求最强。
  草书也具有绘画的特征。虽然它不表现具体的图像,也不具有绘画中的缤纷色彩,但书法中的一个个抽象的图形本来就是“具万象于一象”的,它那线条和线条的各种组合关系,构成了各具形态,但又不代表任何实体的图形。它纯净的黑白色彩又因墨色的浓淡、用笔的轻重缓急而变化无穷。在这种变化组合后构成的视觉效果和绘画是异曲同工的。而在书法个体中能表现书法这种艺术效果的也是以草书最为明显,草书的那种无拘无束的笔墨变化,结构图形的高度抽象,字势姿态的巧妙搭配,字字有法,最具有诗情画意。
  和草书相近的还有舞蹈。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记载的:“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尝于邺县见云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书法家临帖从舞蹈中得到了益处,也足以说明两者的关系了。舞蹈是在一定的时间顺序中,不断变化各种舞姿的造型来表现美,并是从力度、造型、衔接等方面来评判其高下的,这一点和书法的要求是何等地相像。而各书体中这方面的要求也同样是草书表现最强烈。
  然而书法艺术毕竟是独立的,有它自身的特征和要求。它是通过具有生命力的线条,以及线条与线条的各种关系,在时间的过程中以节奏韵律组合起来的和谐而又变化多端的空间整体效果,并以此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观念的。从这些意义上来说,真、草、隶、篆、行都具有这种意义,但是在各种书体中,体现书法时间特征最完美的,载情性最直接的却是草书。可以说草书是书法笔法、墨法、构图的集合体,是书法节奏、韵律、表意的最高层次。因而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观其人莫如现其草书。”这正因为“书法多于意”而“草书意多于书法”的缘故。所以从草书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艺术天分和艺术修养,张旭就是具有草书艺术天分和艺术修养的集大成者。
  其实最能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是草书,因为它使中国文字由实用性的书写工具上升为情感寄托的载情艺术,而书法的觉醒和追求则是以草书确定为前题的,使人们在实用之外有了更多的遣兴。张旭是古今以来草书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他不光有深厚的书法艺术素养,而且在表现上把自己激荡的感情和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张旭借狂草来抒发个人情感,其实体现了盛唐时期艺术家们的思想情结和普遍的精神风貌,这是主观意愿和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使反映情感的书体得以最完美的发展。张旭书法惊涛骇浪般的狂放气势,节奏韵律的和谐顿挫,字间结构的随形结体,线条的轻重枯润等变化都达到了草书的最高水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出现影响了后来历代几乎所有的大书法家。当今书法这一艺术门类在广大群众中研习相当普及,《古诗四帖》不乏为学书的极好范本。
  张旭草书的代表作
  《肚痛帖》
  《肚痛帖》:单刻帖。无款。此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相济,千变万化,神采飘逸。全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气韵生成[4] 。
  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
  《古诗四帖》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横长195.2厘米,纵高29.5厘米,以五色彩笺纸草书古诗四首,人称《古诗四帖》。前两首书写的是梁·庚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和四五少年赞》,卷后有董其昌等人题跋。《古诗四帖》是历代文人墨客临池学书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张旭唯一流传于世的墨迹。原藏清宫府内,后由溥仪带出到吉林被我军俘获,交当时东北人民政府,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草书心经》
  张旭的《草书心经》最早见于《碑刻拔萃》,其《唐草心经》碑目下写明张旭,此前碑林中有明成化年间知府孙仁从百塔寺移来的《草书心经》,《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对这两种草书“心经”都录,其“心经、肚痛帖、千文断碑”条下注“均张旭草书,无年月”,并称“右三石均在西安碑林”。张旭的《草书心经》最晚见于民国三年(1914年)《碑林碑目表》,但此后便下落不明了。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说:“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张旭的代表诗词
  诗: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山行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清溪泛舟】
  旅人倚征棹,薄暮起劳歌。
  笑揽清溪月,清辉不厌多。
  【晚过水北】
  寒川消积,冻浦渐通流。
  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
  【见远亭】
  高亭□可望,朝暮对溪山。
  野色轩楹外,霞光几席间。
  【杂咏】
  既作湖阴客,如何更远游?
  章江昨夜雨,送我过扬州。
  【三桥】
  北临白云涧,南望清风阁。
  出树见行人,隔溪有鱼跃。
  【春游值雨】
  欲寻轩槛列清尊,江上烟云向晚昏。
  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华园。
  【春草】
  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
  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词:
  【杨柳枝】
  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董其昌简介篇3:王铎草书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王铎是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王铎草书的特点的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王铎草书的特点
  王铎书法在吸收更多古典养分的同时,最终选择了米芾作为自己深入传统的切入点和树立个人风格的突破口,从而创造了自家面目,五十多岁走向成熟。
  王铎草书在用笔上,早年受“二王”的影响,笔势较为平和,行笔温润,中年学习米芾后,笔势、笔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笔法变圆转为方折处增多。起笔多为方折,这类用笔特征,是以近似90度的直角顿笔入纸,然后迅速弹起收笔,下笔果断,力度较大,极大表现了草书线条的钢性!王铎在米芾笔法的基础上,进而夸张运用,激荡跳跃,方折劲挺。其次,王铎草书的笔画起笔处夸张其落笔形态,一反“二王”、米芾侧锋落笔,匀称铺毫的惯式,而发展成落笔成点,反毫平铺的运笔方法,或圆点、或方点、或侧点,与折角处突出的方折劲挺形态共同构成了王铎的笔法特征,加上笔画的挺拔劲直,形成了其刚健的线质和激荡起伏的用笔节奏。王铎草书行笔速度很快,提按变化明显,提按变化体现在单个线条和线条之间的变化中。线条在运行中动作比较简单明快,线条的粗细变化均呈渐变方式,没有多余的动作,表现了草书的明快爽利。王铎草书很多收笔都是顺势送出,速度感强烈。我们可以透过每根线条的组合,把笔画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线段来分析其线条组合构成的特点。王铎对一些线条组合一般都是"顿笔起、轻收笔,再顿笔起、再轻收笔这样一个跳跃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王铎基本上是通过字型的大小和用墨的浓淡来调整节奏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在单字中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在整幅作品中就产生了粗线条的字和细线条的字的对比。单字中线条粗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起笔的粗与收笔的细,以及下一笔画的起笔粗,收笔细这样一种变化造成节奏变化和粗细对比的。
  王铎草书结字上主要体现在:一是正欹变化,整体字做倾斜,或左倾或右倾。二是字内倾斜。左部分左倾,右部分右倾,形成上开下合的结体形式。三是结构疏密。由线条的收放决定。线条收放主要是夸张线条的长短实现的。王铎草书字间正欹分明,联系形式丰富多变,强调欹侧,很少有字在一条中轴线上。但是不向米芾那样趋于左倾态势,而是采取左倾右倾相结合方式,有事多字或一行同方向倾斜。王铎操书字间或连或断,连则数字,断则上下呼应,错落有致。每行字的字间空间紧密,左右空间距离较大,形成了字间空间的疏密鲜明变化。
  王铎草书用墨上,王铎草书表现出对墨法的总结与继承和出类拔萃的创造才华。成片的涨墨与大片的枯墨强烈对比喻示了他雄奇高伟的艺术个性。其作品的墨量由涨到湿,由湿到干,由干到渴。中国画中有墨分五彩之说,利用墨之浓、淡、干、湿可以使画面产生出千丝万缕的变化,呈现出无穷的韵味。王铎在中国画中悟到用墨之道,并大胆的用到书法创作中,进而增强了书法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所以说他的作品的冲击力是他巧妙用墨的功劳。历史上在王铎以前没有一个草书大家用“涨墨”法,此法实为王觉斯独创。如《行书奉龚孝升文卷》是一幅典型的“涨墨”佳作,王铎利用墨的枯润、浓淡的大反差,使作品产生了动荡与跳跃。又如《行书文语轴》则用“蓄墨”涨水法,在书写中展现晕、枯、淡之效果,通篇感觉是一幅典雅的丹青画。再如其48岁所作的《临王羲之小园子帖》,这幅作品更具有涨墨的特点:整幅作品中,起首第一字“仆”字的左偏旁就完全被涨为墨团,当写至第九个字“杂”字时,其涨墨效果比第一个字还要过分,人们的视线完全被这两个突兀而强烈的墨团所吸引,并怀着兴趣读下去。更出奇的是“可”字已经涨成一个逗号形态。王铎通篇有意识的使用涨墨呼应对比也十分明显,如上部第一行第一字的“仆”字和第三行第一字的“故”字的涨墨与右下角“杂”“可”“处”“静”等字呼应,中部第二行的“往”字与的三行的“伦”相呼应,这种不同位置的参差对比,使作品在整体的视觉效果上显示出别具一格、鲜明的特点。王铎涨墨的运用使他的书风有别于典雅婉转、流美新妍的魏晋书风,他先是取法二王又与之面迥然不同。二王用笔圆转秀丽,王铎则是方圆兼施;“二王”用墨均匀润泽,王铎是涨墨浓墨干湿并用,开拓并丰富了书法用笔用墨的空间,形成了极具渲染的视觉艺术效果。他造就了书法艺术的视觉转换,也是一种审美意趣的升华。王铎的涨墨效果的使用对清代以后尚趣书法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书法有很大的影响。
  王铎的个人作品
  立轴
  《临阁帖》《临王献之愿馀帖》《临王羲之永嘉敬豫帖》《临王献之省前书帖》《临王筠帖行书轴》《行书忆过中条山语轴》《草书高适七绝万骑争歌杨柳春诗立轴》《香山寺作五律诗轴》《行书沙河镇作》《突兀岩峦气五律条幅》《行书飞人五言诗一首》《自作太平庵五律诗》《五律夜渡作行书诗轴》《行书燕矶书事轴》《宿江上作诗轴》《五律夜高邮作书诗轴》《临王昙首昨服散帖》《杜子美赠陈补阀诗》《行书杜甫戏呈杨四员外绾诗轴》《临王献之鹅还诸女帖》《临王献之省前书帖轴》《春过长春寺》《草书临帖》《临柳公权辱问帖轴》《临张芝帖》《行书赠单大年家丈立轴》《节临褚遂良家侄帖》《行书嘉兴作诗》《为宿松书诗》《碧水澄潭七律诗》《行书立轴》《至顿庄作》《行书济宁闻多英轴》《临王羲之帖》《临欧阳询行书胜事帖》《书画虽遣怀文语》《临王献之敬祖、鄱阳》《草书临王献之奉别帖》《节临来迟帖》《行书昨日聒烦出轴》《评米一段》《行书五言诗轴》《行草辛卯仲春书轴》《咏陈路若山水》《行书五言律诗立轴》《行书五律诗轴》《临王昙首昨服散帖》《行书文语》《行书俗氛轴》《行书容易语轴》《行书五言律诗立轴》《草书临古帖》《戊辰自都来再芝园作》《自作怪此秦淮月五言诗》《行草五言律诗轴》《行书五律京中春日留苏州友人作》《草书临古轴》《赠文吉大词坛行书轴》《赞谢安书》《草书临豹奴帖》《单椒秀泽轴》《行书五言诗立轴》等。
  扇面
  《草书扇面》《草书临帖扇面》《临淳化阁帖无名氏法帖扇》《小楷跋张复画山水扇面》《七律太行顶星船驿作扇面》《七律步杜甫秋兴之七韵作扇面》《登太行最高处驿作扇面》《步杜甫秋兴之七韵作扇面》《七律广陵怀古二首作扇面》《七律广陵怀古二首作扇面》《偕友登中岳天中阁作扇面》《偕王龙友登太室绝顶扇面》《雨中无事扇面》《临古法帖扇面》《草书临帖扇面》《草书临帖扇面》等。
  手卷
  《临阁帖》《草书五言律诗四首》《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赠张抱一行书诗卷》《草书赠郑公度草书诗卷》《草书临阁帖卷》《行楷王维诗》《隶书五律诗册》《隶书三潭诗卷》《草书杜律卷局部》《自书石湖等五首卷》《杜甫秋兴》《王屋图诗卷》《草书诗卷》《枯兰复花图卷》《为葆光张老亲翁书》《草书唐人诗九首》《?潭纂峨眉山纪游诗》《题野鹤陆舫斋》等。
  绘画
  《山水册》《书画卷》(1635年)《家山卧游图轴》(1639年)《西山卧游图轴》(1646年)《书画合璧卷》(1649年)《枯兰复花诗图卷》(1649年)《崇山兰若图轴》《景山水图》(1650年)《渔舟萧闲图》《兰石图》等。
  其他
  《草书册》《赠汤若望诗翰》《书唐人诗册》《行草诗稿》《临兰亭序并律诗帖》《临?摹兰亭》《临王凝之书》(页)《行书李贺诗帖》《报寇葵衷书》《跋韩熙载夜宴图》等。
  王铎书法的风格
  王铎工正、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5-6] 有北宋大家之风。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
  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正书在王铎作品中不多见,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王铎降清后八、九年时间,书风更趋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书法成了其“贰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怀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祯朝的扛鼎之力和奋发之气,而转为理性和孤冷。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2488/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