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老王教学设计

国学作品鉴赏 时间:2010-02-13

【www.jinghuajt.com--国学作品鉴赏】

老王教学设计篇1:老王教案设计


  《老王》这篇课文是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体会杨绛用平等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以仁爱之心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她作为知识分子自我反省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作品的熏陶,使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设想]
  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热情讴歌了老王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学习时,先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质,把握老王的善与苦两个方面,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揣摩本文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4、以善良体察善良,感受作者和人物思想感情,正确认识别人的不幸,正确对待自己的不幸。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难点]
  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杨绛,(1911——),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知识分子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三、知识积累
  投影显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塌败(tā) 取缔(dì) 伛(yǔ) 翳(yì) 骷髅(kū lóu)
  绷(bēng) 滞笨(zhì) 愧怍(zuò)
  (2)释义
  塌败:塌陷破败。
  滞笨:呆滞笨拙。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四、整体感知人物形象,理请文章思路
  1、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填写老王信息表。
姓名

老王
民族

回族
职业

蹬三轮
体貌

一只眼
表现
品格
表现
送冰
送默存去医院
改装三轮车
⑦送香油和鸡蛋
品格

诚实

善良
 
细心

友善
  归纳: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境遇和品格两方面归纳)(生活穷苦卑微,孤苦艰难;知恩必报,诚实友善)
  2.自读课文,以善良体察善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一家” 如何关爱老王?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是照顾他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因为作者一家也是很善良的。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同情、关心、爱护他。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爱,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3、理解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理清文章思路。
  五、问题探讨
  如何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提示: 谁是幸运?谁是不幸?“愧怍”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与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与老王相比,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六、品味语言
  杨绛谈往事,朴素蕴真情。
  本文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静中有动,意味深长,有很强的表现力。
  例:“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杨绛就用这样水波不兴的语言徐徐道来。“我常坐”,起笔就与下文“乘客不愿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闲话中”也就向我们介绍出老王的基本状况。
  七、延伸拓展
  讨论:面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身边的“老王”,我们能做些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布置作业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附板书设计
  老 王
  杨 绛
  “我”:同情、关爱—— 爱 ——老王:苦、善
  人道主义

老王教学设计篇2:高中语文《老王》的课堂实录

  导语:《老王》重点是理解如何刻画老王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老王的“苦”与“善良”。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语文《老王》的课堂实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我们已经读了一遍课文,那么请大家看有关老王写了哪些内容?
  生:职业
  生:家庭
  生:身体缺陷
  生:居住条件
  生:送冰
  生:送 钱先生去医院
  生:临死前送鸡蛋香油
  师:从这些内容你获得了一些什么信息?
  生:老王孤苦无依。
  师:证据。
  生: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可见老王很孤独。
  师:对。也就是说老王得不到?
  生:关爱。太想有个亲人了。
  生:我读出了老王生活艰苦。因为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赚不下多少钱。
  生:老王住的地方很破旧。从“破破落落”“塌败”“荒僻”这些词语可见。也说明他生活很苦。
  师:这位同学筛选信息很厉害。完整全面。
  生:老王为人老实。从“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可以看出。
  师:你记得前文作者怎么写的?。
  生: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
  师:此处这么写说明什么?
  生:作者对老王改变了看法。
  师:老王需要钱吗?
  生:他那么苦,太需要钱了。
  师:那老王为什么要半价送冰,在我执意给他钱时,他送的冰又比前任大一倍。
  生:作者一家待他好,他再需要钱也懂得做生意得讲仁义良心。
  师:厉害。
  生: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从这一段可以看出老王善解人意。
  师:为什么用这个词?
  生:他知道钱先生一家处境不好,需要钱,就不要钱。
  师:你从哪看出钱先生家处境不好?
  生:“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这句话虽轻描淡写,但是背后大有深意。说明钱先生惨遭迫害。
  师:火眼金睛。太厉害了。文革时期,知识分子不受尊重,备受打击,钱先生夫妇本是学术权威,可却被盖以反动二字。那个社会荒唐黑暗。可是老王有没有受到这种歪风邪气的影响?
  生:没有,始终保持着一颗水晶般的纯洁的心。
  生: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从这句看出老王处处为他人着想。
  生: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从这段可以看出老王病重。
  生:他那么病重,可是心里惦记着我,给我送鸡蛋香油。其实他自己更需要营养。
  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临死前,只想着报恩,这件事做了我就死而无憾了。
  生:“镶嵌”说明老王身体很僵硬,像个物体一样不灵活。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对老王的印象,能不能用几句话来表达一下对老王的认识。
  生:虽然生活很苦做生意却讲良心。
  生:丑陋的外表掩饰不了他善良的心。
  师:这位同学说的太好了。刚刚我们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概括阿长的性格,就有类似的一句。
  生:歪风邪气污染不了老王水晶般的心。
  师:这叫做出淤泥而不染。
  生:自己不幸却处处为他人着想。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王的情况可以用两个词概括。
  生:人好命苦。
  师:那么面对这么好却又这么苦的一个人,作者一家是怎么对待的呢?
  生: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说明我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
  师:别人经常坐吗?
  生: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师:这么一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善良。
  生: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从这句看出作者不想占老王的半点便宜,不想因此让老王减少收入。
  生:我一定要给他钱
  生: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生:每次都要给老王钱。是想照顾老王。
  生: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看出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心。
  生: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叠好一词看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
  生: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从强笑一词看出作者内心的心酸悲哀。作者看到老王的惨样,心里不好受。
  师:从这些分析我们看出作者对老王也很不错,做的够好了。可是几年过去之后,为什么作者却感到愧怍呢?作者认为自己哪儿还做的不够好呢?
  学生讨论。
  生:老王临死前给我香油鸡蛋,是把我当做亲人来看待,而我却给他钱,好像人家是来卖香油鸡蛋似得。作者用给钱的方式剥夺了老王爱的权利。而作者还以为自己做的很对。这是作者几年后才慢慢明白的。
  师:由此可见作者是怎样的人?
  生:善于自我反省。
  师:论语中有一句“吾日三省吾身”作者正是这样一位善于善于自我剖析的人。而且说明她几年来时时在叩问自己的心灵,进行深刻的反思。
  师:所以,当我们遇见哪些像老王一样不幸的苦命人时,我们该怎么办?
  生: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慰藉。
  师:对。而且心灵上的温暖更重要。有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我们人人都像老王和杨绛一样,有一颗感恩之心和一颗自省之心,那么我们的社会该多么和谐美好呀。

老王教学设计篇3:语文课文《老王》课堂实录

  师:上课。(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掌声)
  师:请坐。
  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学习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什么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如果你学过这篇文章,一定不会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还是……
  生1:是一个不幸的人。
  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
  生1:最后一句。
  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1: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把“者”这个字的……也给它译成现代文了,不幸的人。来,同学们三个字:不幸者。(对生1:说得很好。)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挣扎在生死的边缘。老王多么显而易见的不幸,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明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瞄一眼也能够看到,但我还想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王的不幸。来,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一二开始。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2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
  生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
  生4: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几分低沉、缓慢吗?
  生4:没有吧。
  师:为什么?
  生4:就是感觉有点紧张。
  师:紧张是一个方面,杨绛的语言也是一个方面。杨绛先生的语言初看上去平平淡淡,无阴无晴,所以如果不细心去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里面竟然有这么深厚的情感在这里。请坐。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课件上的)第一句话:“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生5读。
  师:慢是慢了,没有突出一种感情来。你觉得哪些词表达感情?
  生5:“破旧”。
  师:“破旧”,在初中时候也是这么读的对吧?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词上面我们容易产生感情来。但是同学们再考虑一下,现在你再看这句话里面,除了“破旧”以外,我觉得有一个词还可以强调它,另一个词上面可能更有他的不幸,一起说,哪个……
  师生:“只是”。
  师:在这种副词上面找出情感来,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方法。来,一起来试试看,(师范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生齐读。
  师:再下面(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这个句子有特点吗?你来看看。
  生6: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很普通的一句话,看看有没有特点?
  生6:有。读“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同学们,大家听到了吗,要读好这句话,要学会在哪一个地方停顿?
  生沉默。
  师:除了这个逗号以外,我们再可以加标点。你试试看。
  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师:对不对?你看,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其实这里面的情感非常丰富。老王无依无靠,孤苦无依,“有个哥哥”让我们觉得……高兴,原来还有伴。可惜,“死了”。峰回路转,“有两个侄儿”,还有人依靠,也不错,怎么样,“没出息”,又再次把我们的情感打入绝望的深渊。这十四个字里,杨绛让我们的情感波折起伏、跌宕,这就是语言的特点。同学们,酝酿一下,读好这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
  生齐读。
  师:记住:只有沉入词语,读出情感来,你才能够真正的走近杨绛,走进这篇课文《老王》。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把自己情感调整一下……跟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你看,平平淡淡的语言,杨绛先生其实是把她的情感、把她对老王的同情全部都融在了里面,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凄惨的呢,还有什么比老王更孤独的呢?人生的变故让他独、孤,让他更加地走向人生孤独的境界。那么,这就是一个发现,再看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你来说说看。
  生8: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师:这个倒装,和这个倒装有点相似。但是我发现你在读的时候有点随意,再来一遍好不好?
  生8再读。
  师范读。
  师:再来看看,老王的住处,老王生活的环境也能透视着他的不幸。来,你给大家找找看。
  生9: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师:读得很好,其实我发现又错过了一个地方,你找的那个住处其实都是形容词,我一看就看出来了住处情景。同学们,学会这段话,读这段话,杨绛先生匠心独运之处更在哪句话呢?
  生9: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你觉得哪句话你更加强调?……(本段的)最后一句。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住那儿多年了”,哪个词?“多年”,长时间地住在破败不堪的地方。还有一个地方很有特点。你来说。
  生10:“那儿”。
  师:为什么?
  生11:因为那是一个荒僻的小胡同,还有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还有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他为什么说“那儿”啊?本来我们回答……老王说“那儿”却不说什么,你来说。
  生11:老王说“那儿”就不说“家”。
  师:可见,这个破破的地方在老王心里根本就算不上“家”。“家”是什么?不说房子的富丽堂皇,但是,这个破败的小屋已经不能承载起一种“家”的概念,而且孤独无依的老王在这一住多年,因此,这个“那儿”我们要体会老王心里无言的苦楚。听懂吗?阅读就是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你注意了,阅读就是在平时忽略的时候你细心了。这就是阅读的发现。一起来读读(本段)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好。一起来读(课件上的)三句话。男同学第一句,女同学第二句,一起第最后一句。
  男生: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女生:老王不仅老,还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齐读: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还有几个同学是咧着嘴笑着读……其实也就说明,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也开始慢慢地产生出一种对弱者的冷漠。真的希望这堂课能够净化你的灵魂。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一起来看看,林筱芳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杨绛先生……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那么,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巨大的变现力给挖掘出来,再读出来,悟出来,这才是学习、阅读之道。听得懂吗?
  师:好,刚才已经读了读老王的不幸,已经触摸着老王的不幸,感受着老王的伤痕,那么,再看一看我们所讲的这些不幸,也是我们曾经一“扫描”就看到的不幸,课文里还有没有更深的不幸呢?
  师:老王除了病、残、贫穷、孤苦,还有没有其他或者说更深的不幸?你来说说看。
  生12:不知道。
  师:不知道,初中学了也忘了,刚刚看过了也没看到……我倒觉得……同学们有找到吗?不知道不要紧,我们读读第三段。
  师读第三段。
  师:你来读最后一句。
  生1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记住,阻止你发现的不是紧张,而是你平时学习的那种懈怠。同学们一起来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好,这个后者更深的不幸究竟是什么?
  生13:应该是别人不理解他吧。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1550/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