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知青歌曲

国学作者 时间:2010-04-17

【www.jinghuajt.com--国学作者】

知青歌曲篇(一):《静静的夜晚》歌曲

  导语:《静静的夜晚》曾在80年代广为传唱,原版歌曲的词曲作者已不可考。2010年王铮亮将其进行了改编。下面是《静静的夜晚》歌曲信息,欢迎阅读。
  创作背景
  作为内地歌坛少有的“全能唱作才子”,王铮亮在《静静的夜晚》编曲部分先后做了五、六个不同的版本。经过精挑细选,最终版颇具创意,王铮亮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静静的夜晚》两首怀旧“夜曲”融为一体。值得一提的是,这段俄罗斯经典民歌的手风琴演奏,也是由王铮亮亲自完成。
  原版为80年代广为流传的歌曲,虽现已无法找到词曲作者,但坊间传说是描写“知青时期”的故事。因此王铮亮在配唱新版《静静的夜晚》时,特地让自己的声音做了一次回归,用最真诚、质朴的表情色彩倾情演绎。期望借由这首歌,带领听众重温“知青时期”的纯真画面
  歌曲鉴赏
  《静静的夜晚》既展现出王铮亮中音区的细腻、温柔,也体现了他高音区的硬朗、真挚。歌曲中段配了一段俄罗斯经典民歌的手风琴演奏,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旋律巧妙地谱入歌曲之中。新版的《静静的夜晚》层次感十足,全“新”创意加上全“心”演绎,再度焕发听者的青春记忆。
  歌词
  一声珍重
  一声再见
  就这样离开了我
  多么盼望
  你能早回来
  快回到我的身边来
  一声珍重
  一声再见
  就这样离开了我
  多么盼望
  你能早回来
  快回到我的身边来
  静静的夜晚
  谁来陪伴我
  陪伴我在这寂寞的夜晚
  长长的思念
  谁来安慰我
  告诉他我的一片深情
  静静的夜晚
  谁来陪伴我
  陪伴我在这寂寞的夜晚
  长长的思念
  谁来安慰我
  告诉他我的一片深情

知青歌曲篇(二):李春波小芳乐谱及歌词


  《小芳》是由李春波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民谣情歌,收录于1993年6月发行的专辑《小芳》中。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介《小芳》乐谱,希望能帮到你。
  《小芳》乐谱
【图片来源:中国曲谱网】
  《小芳》歌词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
  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
  你和我来到小河旁
  从没流过的泪水
  随着小河淌
  谢谢你给我的爱
  今生今世我不忘怀
  谢谢你给我的温柔
  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衷心祝福你善良的姑娘
  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你站在小河旁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辫子粗又长
  谢谢你给我的爱
  今生今世我不忘怀
  谢谢你给我的温柔
  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衷心祝福你善良的姑娘
  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你站在小河旁
  谢谢你给我的爱
  今生今世我不忘怀
  谢谢你给我的温柔
  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谢谢你给我的爱
  今生今世我不忘怀
  谢谢你给我的温柔
  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谢谢你给我的爱
  今生今世我不忘怀
  谢谢你给我的温柔
  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谢谢你给我的爱
  今生今世我不忘怀
  谢谢你给我的温柔
  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小芳》创作背景
  1993年的流行歌坛风生水起,写时尚写都市是众矢之的。李春波《小芳》可算一枝独秀,非但不写当下,反而回溯知青。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当时还没有名气的是乐队吉他手李春波认识了“小芳”,“小芳”的样子就是一双大眼睛,又粗又长的大辫子,看上去特别淳朴可爱。而后在一次音乐大奖赛中,李春波登台表演,唱歌弹吉他,深深打动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小芳”,只是时间不多,两人并未有过多交流。等到第三次见面,两人彼此便已情愫暗生,相识相惜了。 李春波透露当年成名作《小芳》中的“小芳”现在就是自己的妻子。
  《小芳》歌曲鉴赏
  《小芳》令人感受民谣的魅力。李春波的《小芳》成就了中国原创歌坛的一段传奇:歌曲简洁明晰直击人心,以城市民谣的创作风格,启发了无数吉他青年的梦想,拿起吉他唱出心中的旋律,给文学的诗句插上翅膀;成就了中国流行歌坛最经典的传奇。歌曲质朴、率真、幽默、真诚的语言与民族化的现代旋律和西方的节奏模式融会贯通。[6] 歌曲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为背景,打动了无数返城的知青。

知青歌曲篇(三):关于社会变化的美文:知青来了


  《知青来了》讲述的是民国时期的男女知青的故事,表达了对社会变化的,对现在生活的恬然情感。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知青来了》这篇作文,一起来看一看吧。
  院子最西边透着亮光的柴屋里人影幢幢,空气里弥漫着炸油饼的香味儿。一盏扣着玻璃罩子的煤油灯柔和的光晕里,母亲和几个女人正围着临时砌起的灶台上一口冒着油烟的大锅忙活着。那只平日筛猪草的大铁筛子里,盛满了黄澄澄的油饼。
  “来了!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驱散了我们不断泛起的困意。黑暗中,一阵“噼噼啪啪”跑动的脚步声像被惊飞了的鸟雀掠过院子。围坐在一起抽莫合烟的男人们也尾随着我们来到屋后,向村外的公路方向张望。果然,两道亮的光柱,撕开夜的帷幕,向我们这边射来。
  这是四十年前一个春天的晚上,我家所在的村子里,人们以乡下特有的最隆重的方式,迎接从省城来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插队知青的一个场景。
  第二天,当那位身穿黄色军便服,笑容可掬的带队干部,将一帮鲜嫩得像六月刚出穗的苞米般的姑娘小伙子交待给当时任生产队书记的父亲,爬上停在大门口的那辆军绿色解放牌大卡车的驾驶室离去的时侯,不知这帮从小在大城市长大,也许对田园牧歌生活还抱有幻想的年轻人有没有难过,反正很少见到汽车,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陌生人的我们可高兴坏了,追着那辆车跑出去很远。
  后来听说那几个女孩子在参观了村里为她们修的集体宿舍,得知那几间快完工的墙皮露着麦秸的土坯房就是她们以后要住的“家”时,都忍不住哭了。
  有一段时间,晚报连载的一部探险日志吸引了我。那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着的善良的一家人,那险象环生的道上休戚与共的队友情,无不令我感到新奇、感动和神往。它的作者是著名探险家,省内登山界赫赫有名的“大老王”。中央五套极限运动系列片中也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穿着冲锋衣,拄着登山杖,皮肤被强烈的紫外线灼成黑紫色的中年男人本没什么特别之处,但一笑起来像非洲黑人般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的样子,还依稀有当年住我家西屋的一帮男知青中某位小伙子的影子。
  “大老王”们的到来,给沉闷的小村庄,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
  清晨,一阵悠扬的琴声,在偶尔几声鸡鸣几声狗吠的伴奏下,和着袅袅炊烟,回荡在村子的上空。我家院子里,一个穿二道背心,留着大鬓角,粗眉大眼的男人,正对着一园子挂着露珠的绿油油的蔬菜,专注地拉着一把小提琴。之所以称他为“男人”,是因为他比“大老王”们看上去更老成持重。那如泣如诉的旋律,应该有对未来的迷茫,对远方的亲人和心中的姑娘的思念吧?后来我还见他在屋里摆弄过一把有一人高的大提琴。
  有个叫余江晚的男知青,他个子很高,爱好体育,喜欢穿一身运动服绕着村子跑步,喜欢像给他们做饭的大师傅拉面一样用拉力器锻炼臂力。农闲时,村子空地上那简陋的蓝球场上总能见到他矫健的身影。后来他调去大队学校教书了。他的名字被村里人用乡下土话叫起来总感觉怪怪的,很是拗口,等到我开始对古诗词发生了兴趣,才突然发现他的名字真美,真有意境: 夕阳,归帆,橙色的江面,那是一副绝美的画啊!
  女孩子多的地方,总会令人产生许多美好的遐想,引来倾慕的目光。再繁重的劳动,也磨蚀不了女孩子们爱美的天性。逢着不出工的日子,脱下浸透汗渍的裤褂,换上漂亮的连衣裙、皮凉鞋,娉娉婷婷地走过村巷,走在街上,那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连风都是带着香味儿的。 秋天有月亮的晚上,村口的空地上,女知青们在教我们一帮孩子跳舞。有位身材高挑,梳着两条齐腰的长辫子的女知青跳得最好。月光下她婀娜的身影,曼妙的舞姿,就算仙女下凡也不过如此吧?除了我们,还有一双羞怯躲闪的眼睛也在追随着她。
  几年后在大学教书回村“省亲”的“大老王”,盘腿坐在二哥家炕头上,一边和父老乡亲们大碗吃肉,大口喝酒,一边拍着身边插队时的好朋友的肩膀,伸长胳膊比划:“那时侯你这黑手伸得挺长啊!”大家都知道他指的是什么。在一片善意的能揭掉房顶的笑声中,那位村民也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躁动多梦的年纪,谁没有过被甜蜜、痛苦的相思之情纠缠折磨得寝食难安茶饭不思的经历呢? 连”大老王“自己也饱尝了失恋的滋味。
  “大老王”喜欢上了一同来插队的一位女知青。他是真的很在乎那个女孩子,只要是有那个个子不高性格文静的女孩子在的场合,天马行空口无遮拦的“大老王”就会变得很拘谨。无奈女方父母怕影响女儿的前途,坚决反对。那女知青大概对他也没那么死心塌地,她发奋复习,最终考上了大学。她走后,平日很活跃的“大老王”很是消沉了些日子,不见了喜欢骑马的他再从饲养员手里劫持马来骑。我们私底下很为“大老王”抱不平: 那女的有什么好?一脸痘痘,又不漂亮。
  在知青们想尽各种办法回城的时侯,也有人面对大好的机会不动心的。她是被我们称做红姐的女知青。她在省城卫生系统工作的父母,早就给她安排好了工作,催她回去上班。不知为什么她迟迟没有要走的意思。她和大姐是好朋友,经常来家里玩,我们全家人都很喜欢她。有人猜测她不走的原因除了身为党员的她是想捞政治资本往上爬外,还有就是看上了我的二哥,并且怂恿二哥去试探一下她的态度。性格内向头脑冷静的二哥很清楚自己家里是什么情况,没去做那不切实际的白日梦自寻烦恼。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感性,红姐还是回城了。临走时她给家里人都买了礼物,送给我的,是一支漂亮的红白条纹的伞形圆珠笔。我一直舍不得用,等到想起用时,笔油已经干了。
  我在二哥家的相册里看到过知青们为纪念插队二十周年拍的照片,照片上的红姐穿着红毛衣牛仔裤,留着精干的短发,在某研究所工作的她依然身材苗条,充满活力。而长年在地里风吹日晒的二哥,已经明显有了沧桑的样子。
  曾经热闹的知青点,在知青们一个个走后,变得很冷清。空荡荡的几间屋子里,只剩下邻村没处可去的两名女知青还住在那里。她俩看起来明显要比红姐她们年长几岁,因为平日生活和劳动跟村里没什么交集,她们很少和村里人套近乎。有一天,她们中那位个子很高,烫着头,外号叫“上海阿拉子”的女知青来家里借麦匣,由一个陌生的小伙子来帮她搬了回去。麦匣是那时农村盛放淘洗好准备磨面的麦子用来晾晒麦子的器具。没过多久,“上海阿拉子”和那男知青如何在那逼仄的麦匣里睡觉的闲言碎语,就被人们绘声绘色地传播开来,并且言之凿凿地证实了“上海阿拉子”曾经刮掉了N个孩子。
  我也和村里人一样,一提起“上海阿拉子”,口气里充满了鄙夷。直到成年后,洞悉了世情百态,我开始对她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她们是知青中的弱势群体,招工无门,考大学无望,只能听凭命运摆布,任韶华逝去,任荒村的风吹皱她们娇嫩的肌肤。唯一能抓住的,只有那卑微的没有未来的爱情。就算回到城里,等待她们的注定不是花团锦簇的明天。
  去年秋天,我去了一次西双版纳。我惊讶地发现,过了这么多年,那里依然保留着太多当年知青生活的印迹。年轻人提起知青,脸上无不带着崇敬的神情。有一首在当地流传极广的歌曲,说的是一位北京知青和傣族姑娘凄美的爱情故事,那首歌无论是坐在剧场听年轻歌手演绎,还是在旅游大巴里听剽悍的中年导游吟唱,无不感人至极。尽管我通过解密的档案资料知道,当年的北京知青,是以极端的方式,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得以离开那片留下他们太多汗水、泪水的地方,但那又怎么样呢,人生的百般况味,哪里是用简单的对与错,爱和恨能轻易概括、说清楚的呢?
  前些年是“大老王”登山生涯的黄金时代,有几次他带队去攀登离我们村子不算远的一座著名的山峰,特地绕道去村里访友怀旧。二哥烹鸡宰羊热情招待自不在话下。酒酣耳热之即,提起有一次掉进冰缝差点丧生,“大老王”说除了家人的牵念给了他求生的勇气和力量,插队时磨炼的顽强的意志也功不可没。
  “我感激命运在每次社会变化的过程中,总是让我待在最适合我呆的地方。”这是在文革中历经磨难的著名作家张贤亮说过的一句话。
  愿渐渐步入老年,曾经为我苍白的童年的画板抹上多彩的颜色的当年的知青们,提起过往,也会掠一掠额角的白发,微笑着说: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本文作者:九姨。(公众号: 墨安闲语)】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ezuozhidao/1022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