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装在套子里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选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

语文题库 时间:2019-05-22

【www.jinghuajt.com--语文题库】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篇课文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由于“装在套子里的人”似乎成了像“阿Q”一样的代名词,所以在没学之前,师生对这个人物所代表的“胆小、保守、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形象就已有成见了,而对其性格及性格的发展确有所感者并不多。《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节选文,原文逾万字而选文只有六千多字。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将原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选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比较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物、解读主题、品味文风,课堂上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更立体地感知人物形象
  
  选文中关于华连卡的描写只有三处。第一处是:“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这一处非常简练地介绍了华连卡的基本情况。第二处写到华连卡是在“五月一日,礼拜天”郊游时。此时的别里科夫已被“漫画事件”弄得非常难堪,自感“正人君子”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而又耳闻目睹华连卡竟然不成“体统”,骑自行车,还涨红了脸,兴高采烈地大声叫嚷:“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第三次描写华连卡,是在别里科夫被柯瓦连科摔下楼后:“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哈哈哈!’”
  选文中三处对华连卡的描写着墨不多,极其简省。虽然经过分析学生也能感受到华连卡这缕黑暗中的阳光,这个活泼自由,具有无拘无束个性的人物。但如果我们把原文中对华连卡的描写给学生补充进来,学生在理解这个人物时就会容易得多。请看原文对华连卡这个人物的一些细节描写:
  “……她呢,年纪已经不轻,大约有三十岁了,可是身材也高,而且苗条,黑眉毛,红脸膛,一句话,她简直不能说是姑娘,而是蜜饯水果,活泼极了,谈笑风生,老是唱小俄罗斯的抒怀歌曲,扬声大笑。她动不动就发出一连串响亮的笑声:哈哈哈!我们初次认识柯瓦连科姐弟,我记得,是在校长家里的命名日宴会上。在那些死板板的、烦闷得要命的、把赴命名日宴会也看做应公差的教师中间,我们突然看见一个新的阿佛洛狄忒从浪花里钻出来了:她走来走去,双手叉着腰,扬声大笑,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她带着感情歌唱《风在吹》,后来又唱一支抒情歌曲,随后再唱一支,把我们大家都迷住了,甚至别里科夫也包括在内。”
  “那么别里科夫呢?他也常到柯瓦连科家里去,就跟常到我们家里来一样。他到了他家里,就坐着,一言不发。他沉默着,可是华连卡给他唱《风在吹》,或者用她的黑眼睛沉思地瞧着他,或者忽然发出一连串笑声:‘哈哈哈!’”
  “华连卡也去送丧,等到棺材放进墓穴里,她就哭了。我发现小俄罗斯女人只会哭或者笑,对她们来说中间的心情是没有的。”
  读了这些文字,一个热情、快活,带着生命的激情与活力的女人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我们仿佛也会理解为什么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居然也会想到结婚。虽然他最终没有成功,但他已经认可了婚姻,已经准备求婚了,这对别里科夫来讲是多么大的转变啊!是什么改变了他呢?就是这样一个活泼、爱热闹,像一个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神一样从浪花里钻出来的快乐的姑娘感染了“套中人”别里科夫。我们把原文中的这些细节介绍给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华连卡这个形象更可感,而且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居然也想到了结婚。
  我们再来看看别里科夫这个人。别里科夫封闭、怀旧、胆小、多疑,但他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他只是一个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和牺牲品。他把别人装进套子的同时自己也被套子牢牢套住,他整天提心吊胆、惶恐不安地生活着。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有改变的要求,在文章中具体表现为对爱情的渴望,他也曾试图从套子中露出头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因此,当他“突然看见一个新的阿佛洛狄忒从浪花里钻出来”的时候,就被迷住了,也暂时忘却了诸多的“套子”,他主动“挨着她坐下,甜滋滋地微笑着说:‘小俄罗斯的语言那么柔和清脆,使人联想到古希腊语言。’”在众人的怂恿下,他也终于有了要挣脱“套子”的尝试,居然想结婚了。下面是原文中的几个细节:
  “喏,到了这一步,就应该把他的套靴和雨伞拿掉了。”伊凡・伊凡内奇说。
  “您只要想一想就明白了,这是办不到的。他把华连卡的照片放在他的桌子上,他老到我这儿来谈华连卡,谈家庭生活,谈婚姻是终身大事,他也常到柯瓦连科家里去,可是他的生活方式丝毫也没改变。甚至刚好相反,结婚的决定对他起了一种像是害病的影响,他瘦了,脸色苍白了,似乎越发深地钻进他的套子里去了。”
  “‘瓦尔瓦拉・萨维希纳(华连卡的正式名字)我是喜欢的,’他对我说,淡淡地苦笑一下,‘我知道人人都非结婚不可,然而……这件事,您要知道,发生得有点突然。……应当好好想一想才是。’”
  “‘有什么可想的呢?’我对他说,‘您自管结婚就好了。’”
  “‘不成,婚姻是终身大事,应当先估量一下马上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免得以后出了什么乱子。这件事闹得我六神不安,我现在通宵睡不着觉。老实说,我害怕:她和她弟弟的思想方式有点古怪,他们讲起道理来,您知道,有点古怪,她的性情又很活泼。一旦结了婚,以后说不定就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于是他没求婚,老在拖延,招得校长太太和我们学校里所有的太太大为烦恼。他老在估量马上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差不多每天都跟华连卡一块儿散步,也许认为这是处在他的地位理应做的吧。……”
  虽然想要结婚,但别里科夫一直没有去求婚,因为这一切对别里科夫来讲太难了。在复杂的心理斗争之后,他非但没能冲出厚重的套子,反而被套得更紧了。原因就是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了,已经不能让他再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对于四十多岁还没成家的别里科夫来说,不是他从内心深处不想恋爱、结婚,我们从上面的片段中可以感觉到他是喜欢华连卡的,可他迟迟不敢去向他所爱的人求婚,竟是因为害怕结婚会闹出什么乱子来,怕承担“义务和责任”。这些细节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并非平面的别里科夫。他曾经的尝试、曾经的努力、曾经的渴望都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别里科夫。
  
  二、更全面地理解主题
  
  教学参考书对小说的主题是这样归纳的――(1)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反动政府的统治。(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拒绝、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别里科夫在学校里待了15年,整个学校乃至全城被他控制了15年,那是怎样的15年啊!全城的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人们都像他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我们在分析这种现象的时候总是归结为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可我们是否想过,在这样漫长的15年时间里竟没有一个人想要反抗,想要对他的所作所为说一个“不”字。为什么这种人、这种制度能如此猖狂?不就是因为人们的麻木、无动于衷吗?人们对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这种人、这种势力、这种制度已经司空见惯,这一切都成了习惯,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aoxuezuowen/53225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