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校园欺凌的心理分析]校园欺凌心理疏导

六年级作文 时间:2018-07-18

【www.jinghuajt.com--六年级作文】

范文一:校园欺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疏导记录

一、基本情况

一个六年级男孩。父母离异,妈妈几乎不管孩子了,爸爸身患疾病,也没有更多精力顾及他。他刚升入六年级,性格非常内向,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爸爸表示,他从小就有点口吃,同学经常笑话他,说他是弱智,被欺负后,爸爸几乎都是告诉他要忍耐,要让着点同学,然后不了了之。二、问题分析 1、自卑

他性格内向,几乎不怎么开口说话,说话一着急就结巴。加上正处于青春期,身形比较矮胖,皮肤也比较黑,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从小学开始,同学就拿他开玩笑,取笑他;进一步加重他的自卑心理。当一个孩子从内到外都对自己失去信心时,就会表现出垂头丧气、胆小弱懦的样子。而这类孩子极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 2、情感缺失

他的父母离异,母亲几乎没有尽到照顾孩子的义务。父亲身患重症,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就会离开。对于年幼的他来说,他会把这些外在事件的发生归因到自己的身上,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所以妈妈才会离开,爸爸才会生病,进一步强化自卑心理,导致自尊水平极低。他从来都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关爱,从小学开始,在学校受了欺负,爸爸总是告诉孩子一定要忍让,即使不是他的错,爸爸也没有有效的解决方式,严重伤害了他的尊严和自尊心。久而久之他在学校受到欺负后,回到家中却得

不到安慰和应有的保护,内心的苦闷和压抑情绪发泄不出来。如果再不有效处理,日后父亲因病去世将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爆发的诱因,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三、咨询方向

1、引导他宣泄压抑的情绪能量。

帮助孩子将心中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逐步发泄出来,学会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

2、提高他的自尊水平和自信心。

调整他消极负面的自我认知,帮助孩子重新建立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提高自尊水平。

实际上,他并非真正结巴或是智商很低,孩子慢慢内化了这种观念,所以其表现变得越来越符合这种社会性评价 3、教给他如何有效应对校园欺凌。

教给他和父亲有效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态度和策略。而根本之道在于:当他学会接纳自己,尊重自己时,就会从内而外地表现出一种自尊和自信的感觉,其他同学自然也会慢慢地尊重他,不敢再欺负他。同时,父亲需要跟老师进行有效的建设性沟通。 4、加强亲子沟通,重新建立情感连结。

教给爸爸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孩子遇到困难挫折也需要先和爸爸沟通交流。重新建立父子之间情感的连结,相互情感支持,给对方力量,让孩子认识到爸爸也需要孩子的陪伴和爱,从而增强他的价值感和被需要感。

四、咨询效果

1、情绪得到有效释放,自信心提高。

第一次咨询结束,他就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孩子进去之工前是头耷拉着,不说话。出来之后,是抬着头,面色明亮,开始交流。慢慢的,他变得比以前开朗很多,也自信很多了。 2、父子感情更加亲密。

经过家庭治疗,他和爸爸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相互的情感支持也更有效了。爸爸也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觉得孩子并不笨,对于爸爸的付出他也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3、学习的劲头更强了。

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共同的努力,他希望在学习上可以取得更多的进步,现在的他比以前更加自信,也更加努力,虽然学习提升的幅度不是很大,但是方向是好的,我们相信他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二零一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校园欺凌心理健康疏导记录

2016年9月

范文二:校园欺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疏导记录

一、基本情况

小鹏,六年级男孩。父母离异,妈妈几乎不管孩子了,爸爸身患疾病,也没有更多精力顾及小鹏。小鹏刚升入六年级,性格非常内向,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爸爸表示,小鹏从小就有点口吃,同学经常笑话小鹏,说小鹏是弱智,被欺负后,爸爸几乎都是告诉小鹏要忍耐,要让着点同学,然后不了了之。

二、问题分析

1、自卑

小鹏性格内向,几乎不怎么开口说话,说话一着急就结巴。加上小鹏正处于青春期,身形比较矮胖,皮肤也比较黑,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从小学开始,同学就拿小鹏开玩笑,取笑他;进一步加重小鹏的自卑心理。当一个孩子从内到外都对自己失去信心时,就会表现出垂头丧气、胆小弱懦的样子。而这类孩子极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

2、情感缺失

小鹏的父母离异,母亲几乎没有尽到照顾孩子的义务。父亲身患重症,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就会离开。对于年幼的小鹏来说,他会把这些外在事件的发生归因到自己的身上,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所以妈妈才会离开,爸爸才会生病,进一步强化自卑心理,导致自尊水平极低。小鹏从来都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关爱,从小学开始,在学校受了欺负,爸爸总是告诉孩子一定要忍让,即使不是小鹏的错,

爸爸也没有有效的解决方式,严重伤害了小鹏的尊严和自尊心。久而久之,小鹏在学校受到欺负后,回到家中却得不到安慰和应有的保护,内心的苦闷和压抑情绪发泄不出来。如果再不有效处理,日后父亲因病去世将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爆发的诱因,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三、咨询方向

1、引导小鹏宣泄压抑的情绪能量。

帮助孩子将心中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逐步发泄出来,学会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

2、提高小鹏的自尊水平和自信心。

调整小鹏消极负面的自我认知,帮助孩子重新建立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逐渐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提高自尊水平。

实际上,小鹏并非真正结巴或是智商很低,孩子慢慢内化了这种观念,所以其表现变得越来越符合这种社会性评价

3、教给小鹏如何有效应对校园欺凌。

教给小鹏和父亲有效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态度和策略。而根本之道在于:当小鹏学会接纳自己,尊重自己时,就会从内而外地表现出一种自尊和自信的感觉,其他同学自然也会慢慢地尊重小鹏,不敢再欺负他。同时,父亲需要跟老师进行有效的建设性沟通。

4、加强亲子沟通,重新建立情感连结。

教给爸爸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孩子遇到困难挫折也需要先和爸爸沟通交流。重新建立父子之间情感的连结,相互情感支持,给对方

力量,让孩子认识到爸爸也需要孩子的陪伴和爱,从而增强小鹏的价值感和被需要感。

四、咨询效果

1、情绪得到有效释放,自信心提高。

第一次咨询结束,小鹏就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孩子进去之工前是头耷拉着,不说话。出来之后,是抬着头,面色明亮,开始交流。慢慢的,小鹏变得比以前开朗很多,也自信很多了。

2、父子感情更加亲密。

经过家庭治疗,小鹏和爸爸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相互的情感支持也更有效了。爸爸也改变了对小鹏的看法,觉得孩子并不笨,对于爸爸的付出,小鹏也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3、学习的劲头更强了。

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共同的努力,小鹏希望在学习上可以取得更多的进步,现在的小鹏比以前更加自信,也更加努力,虽然学习提升的幅度不是很大,但是方向是好的,我们相信小鹏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校园欺凌心理健康疏导记录

2016年9月

范文三:“校园欺凌事件”心理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校园暴力的心理干预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在一起来谈谈有关校园暴力的问题。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是哪一天?从1996年起,我国就规定每年三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之所以我国要确立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是因为中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因思想、心理、行为上的偏差而引发的伤亡事件,暴露出了当前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具有普遍的安全隐患,这也对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校园暴力!

在校园暴力中主要就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的同学会对被欺负的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下面我列举今年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

3月,青岛市李沧区夏庄路某中学校园门口,初三学生小欣被几名女同学拳打脚踢、扇耳光、雨伞打头,小欣被吓得3天没敢去上学;

4月,青岛市四方区16岁的男生小黄,因为上课时与女同桌扔纸条起了矛盾,放学后被女同桌约来的几名男生拖到学校外暴打一顿,并被连捅4刀

7月,即墨市七八名女孩对一名同校女生狂扇耳光3分钟 此类中学生群殴事件并非青岛市所独有,全国省市或多或少都存在校园暴力。

今年7月6日下午,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田马初级中学,几十名初中学生,在距离学校仅200米远的一家书店前,手持铁棍、刀具群殴。此次群殴事件中,初三学生韩强(化名)被另一名初二学生用刀捅至靠近心脏的要害部位,经抢救无效死亡 9月25日晚,江苏省南京市南湖路上,两名中学生为争夺女友,共纠集27名中学生火拼。他们手持棍棒,“个个都很凶猛”,从一小巷中辗转打到南湖路大街上,幸有路人及时报警,双方在110赶到后各自领人逃散,混战中数人受伤

在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学生自身方面,由于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问题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

我们高中学生大多是由各个中学升上来的,也有少量外地转进来的学生,人数上百,形形色色,所以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学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同学也都是陌生的,在原学校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性也不同,行为观念相差比较大,所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祸从口出,有些学生语言不文明, 脏话随口而出,容易被人误解,产生矛盾,结果同学双方争吵,恶语相向,矛盾进一步激化,发生打架事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甚至还会引发社会人员参与的群体斗殴这样的恶性事件。

二、结交一些辍学的同学和社会不良人员,近墨者黑。比如有网瘾的、抽烟的、打牌赌博等等而引发的学生矛盾事件。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特别是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械斗,腐蚀学生的心灵,使得学生经不起诱惑,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致使校园暴力频频上演。再就是社会、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过分渲染,及个别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对学校责任的过分苛求,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因为男女生不正常交往,争风吃醋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

这类事件往往是由于男女生交往过度,关系不正常而导致的,所以我们男女生之间一定要正常的交往,正确的交往。

四、家庭因素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家庭环境能否让学生健康的成长,起的作用很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得 非常有道理。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学生总爱用暴力解决问题,他的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偏激,所以导致孩子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一位心理学家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摇篮。只有健康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健康的成长 环境,而一颗健康成长的心灵会在家庭环境中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反之则不然。”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健康都是保持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

范文四:当孩子被校园欺凌,家长怎样才能早发现、早疏导?

近日,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被众多网友转发。

文章作者是一位母亲,儿子斌斌刚满十岁,就读于北京某小学四年级,最近遭受校园欺凌,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并引发急性应激反应。她在文章中以自述的形式还原了作者所了解到的事实。

01

事 件 还 原

十岁男孩遭遇校园欺凌

11月某日,斌斌课间去厕所小便,随后两个经常欺负他的同班级的男生跟了进来,

“一个堵在他所在隔间的门口大喊:XXX我要打开门看看你的屁股!”,“另一个男生从旁边的隔间扔下了一个垃圾筐,正砸在他的头上,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他一脸一身。那两个男生见状,哈哈哈一阵嘲笑跑走了,全程不到一分钟”。

孩子在厕所受欺负回家后出现了入睡困难、易怒、极度需要陪伴、情绪激动等症状,并且在12月2日被诊断为“急性反应过激”。

“医生很无奈地看着我,一个小时前她就应该下班了,但是看到我拿着中度焦虑、重度抑郁的报告回来,她还是很尽职的坐下来在病历上写下了诊断:急性应激反应”

“不要再让孩子上学了,在家休一周,学习什么的没那么重要,家长自己在家教教就行了,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起这件事,不要让孩子有任何压力,你们大人得去承担,去把这件事解决了。”

公平之路不平坦

据介绍,事发后第二天,撰文者带孩子去学校和老师、涉事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两个学生都对前一日发生的事供认不讳,但扔垃圾筐的学生家长“只是愤愤不平地给我们口头道了个歉”后来“还在电话里表示这么点事不值得大动干戈地闹到学校去,我去给你说声对不起你还不满意么”;

另一学生的妈妈更是以自家孩子仅是目击者,与事件无关为由拒绝道歉,把所有责任推到扔垃圾筐的学生身上。

老师当天没有发现情况,得知此事的第一反应是问:“发生这事儿你怎么不告诉我呢?我在课间操时看见你也没有发现你有什么不对劲”,并简单地将此事定性定性为“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

后来学校屡劝受欺负孩子的家长放弃“处理惩戒施暴孩子”“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等相关诉求。

涉事学生家长和校方对事件的处理态度令撰文者家庭失望。

02

话 题 调 查

随着文章的热传,“校园霸凌”话题又被推上风口浪尖。各位家长在昨日文章中在本平台发表了留言,小编也做了小小的投票调查。

投票调查显示,52%的家长认为应该“以暴制暴”该部分家长认为,在面对不公待遇时,反抗才是解决暴力的最好手段。

其中11%的家长认为应该依靠学校老师解决,认为这类事件应该让学校老师承担起责任(本事件中的学校老师就有点不尽责了)。

有34%的家长认为面对此类事件时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出手保护孩子。仅仅0.1%的家长认为孩子忍忍就过去了。

下面,是小编选取部分家长的留言意见。

也有一部分家长面对孩子这类事情束手无策。

下面,小编就此类事件整理专家的观点和应对措施。

03专 家 观 点

校园欺凌处理

不能轻描淡写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此事件中,当事学生家长虽然有比较强的维权意识,但是维权过程还是非常艰难。原因在于没有健全的处理机制,尤其是学校对校园欺凌案的认识,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教育部门、司法机构各自承担什么责任,都存在模糊地带。

他认为,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治理,必须要建立起长效的治理机制。首先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清晰认识,其次要依法依规对欺凌者依法惩戒,然后要对欺凌者心理辅导,避免长久的伤害。

无论后续处理结果如何,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层出不穷的校园欺凌事件,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身为家长和老师,您能敏锐察觉发生在孩子们之间的校园欺凌事件吗?

您能判别出什么是正常玩闹而什么又是校园欺凌吗?

当您的孩子遭受欺凌时,身为家长的您又该做些什么去保护孩子,处理危机呢?

04如 何 判 断

是否遭遇校园欺凌?

文章中提到一个细节,在此次遭遇厕所事件之前近一年的时间中,两个男生就分别以给撰文者孩子起侮辱性外号和推搡踢撞的形式欺负他,而家长和老师在如此长的时间内都未曾发觉。

如果这些端倪尽早被老师和家长们察觉,就不会对遭受欺凌的孩子产生如此持续而严重的创伤了。可是或许有家长会问,孩子不说受欺负了,我们怎么能知道呢?

其实,及时察觉校园霸凌事件,家长还真的可以做得更多。如果您的孩子回到家后,出现了以下这些现象,您可能要格外留心了。

1、突然表现得不愿上学

原本并不排斥学校,成绩也不错的孩子,如果突然表现出不远上学的倾向,可能并不是孩子厌学了,很可能因为学校里出现了一些令他烦恼头疼,不愿面对和处理的事情。请您留意,或许正是孩子在学校挨欺负了!

2、无端情绪变化

孩子放学回家经常闷闷不乐,有厌学的念头,原本活泼开朗的小朋友突然间变得阴晴不定,很可能是学校有什么事情影响着他。

3、抱怨有同学针对他

这是您的孩子向您寻求帮助的信号了,您可以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他试着缓解这种情况,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询问,或者把同学请到家里来玩,不经意的聊聊天,如果长期针对您可得多加注意了。

4、身上出现伤痕却不愿告知家长

有些孩子放学回家全身脏兮兮,身上还有伤痕,明眼人一看就是打斗造成的,可孩子还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伤到的,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偶有出现倒也正常,但也不能忽视。

5、性情变化 行为异常

这个阶段就比较严重了,如果您的孩子情绪突然特别的不稳定,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应,特别的粘人,失眠爱惊醒,拒绝去学校,变得非常胆小怕人,您就该去学校了解了解情况了。

05

如 何 处 理

如果孩子遇到校园欺凌

家长不能24小时陪在孩子身边,有哪些做法是您现在就该教给孩子,防止校园欺凌的?如果您的孩子真的遭遇了校园欺凌,哪些事儿是您一定要做的呢?

1、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

校园欺凌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低自尊,遭受欺负而不反抗的孩子身上。

所谓“人都喜欢找软柿子捏”,如果有同学欺负自己,而自己不去反抗,只是一味地自我怀疑,那么就会加重被欺负的可能性。很多情况是,有些家长在加重打压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一味顺从,这样是十分危险的,这样的孩子在学校中,很有可能成为被欺负的对象。

相反的例子是,有很多男孩回忆自己遭受其他男生挑衅的经历,他们的做法是鼓起勇气揍回去,让男生不敢欺负自己。这种做法虽然不提倡,但简单粗暴地表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不是好欺负的,欺负我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种信号往往保护孩子免受进一步的欺凌。此外,如果事态已超出孩子的应对能力,如文中的案例,那家长就该在孩子被欺负时亲自出马,采取行动,要求学校和老师有所作为,不能听之任之。

2、用有益人际关系对抗人际孤立和霸凌

容易遭受校园欺凌的还有那些孤僻、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

在一些人际孤立的案例中,也许确实有学生有能量鼓励和影响一大帮同学孤立和排挤某一个人,但也会有学生对被欺负的一方报以同情和善意。

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际关系的能力。这对校园霸凌的影响能产生很大的缓冲作用。

如果千防万防,孩子还是真的遭遇了校园霸凌并且身心受到了伤害,您也不能慌,下面这几点将会帮到您:

3、冷静,最重要的是孩子

当孩子愿意给你讲述欺凌发生的情形时,请保持冷静,不要慌张。

他们谈论受害时可能是平静的也可能是可怕的,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作为一个能够帮助他们的成年人,你都应该很好地倾听并作出回应,让孩子知道这个情况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父母都会站在他这一边,支持他。你坚定的反应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他的态度,这意味着你们将开始一起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4、共情,先别追问过多细节

不要一味地安慰孩子不要和同学计较,因为这有可能让孩子误以为欺凌事件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让孩子陷入更深的痛苦与自责。对孩子表达共情是很有帮助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向这个孩子传递出这样的信号,他们所描述的事情并不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常态”,你对于他们一直以来所遭受的残酷对待感到非常痛心。

5、接纳,父母绝不抛弃你

孩子在遭受欺凌后很容易出现极端的情绪,比如对于人际关系异常抗拒,不愿意上学等,这个时候家长要宽容对待,因为孩子很可能正处于应激状态,不要对他产生二度伤害。

6、安抚,先平复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更看重别人的关心和关爱,这是要在第一时间让孩子感受到的,越早的把情绪处理好,对孩子的伤害和日后的影响才能越小,这比起解决事情本身更重要。另外,让孩子看到你处理这件事的态度和方法,对他来说也是学习应对问题的机会。

7、感谢,你肯将事情讲出来,很勇敢

告诉孩子你很感谢他可以有勇气告诉你这件事。勇气对于克服恐惧、尴尬和自我怀疑是一个很重要的肯定。

同时也肯定他:只有你愿意谈到这个事情时,家长才有机会可以帮助他,这也是很了不起的。比较有效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知道你需要很大勇气告诉我这些,尽管这么艰难,你却依然愿意告诉我,谢谢你的信任。”

愿孩子

校园生活

书香飘逸 ?诗海磅礴

严于律已 ?德艺双馨

健康成长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上海升学

热门阅读

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

同样饱受病痛折磨 境遇却大不同,只因为爸爸做一件事

怒了!家长网上“开撕”教师,究竟是谁的错??

长按二维码每天阅读育儿文章

范文五:心理专家支招应对校园欺凌

心理专家支招应对校园欺凌

12-19

备受关注的中关村二小“学生受伤害”事件发酵多天后,学校已经聘请心理团队进驻,为学生、教师、家长进行心理辅导。而此事所引发的讨论却并未终止,当孩子哭哭啼啼地跑回家说自己被欺负时,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校园欺凌行为到底该如何界定?如何预防校园中出现此类事件?在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看来,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根源在于欺凌者、被欺凌者、围观者在“社会化教育”上出现了短板,而对孩子社会化学习的参与中,家庭教育是主角。

在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中,除了欺凌方、被欺凌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围观者”。

被欺凌者

家长不能被坏情绪所“绑架”

小学5年级从外地转到北京学校的小杰,急切地想要融入到新的班级当中。由于说话夹带口音,初来乍到又没有要好的朋友,小杰没少受到班上同学的孤立和嘲笑。然而,小杰对此却是毫不在意,为了“求他人一笑”,他甚至偷偷省下自己的早点钱买了玩具“孝敬”班上的同学。在被“淘气”的学生捆绑到自行车棚的电线杆上取乐时,小杰也以逗笑了“恶作剧”的同学而感到高兴。对于这一切,小杰的家里人一无所知。一次,小杰洗澡时被妈妈发现了伤口之后,这一切才瞒不住了。这时的小杰却依然拦着妈妈,“你别去学校问,你问了我的日子更难过。”

这是温方曾经接待过的一个案例。温方表示,如果家长和学校老师观察不到位,校园欺凌常常很难被察觉,而一旦被察觉到一般就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10岁到20岁之间的孩子,正是急切寻求同辈认同感的时候,身边有人才觉得有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可能受到精神上的欺凌,也有可能受到身体上的欺凌。”温方表示,出现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对于孩子的过分保护,使得孩子欠缺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人际沟通的技巧。对于这类孩子,应该注重通过相应的活动培养他们的成功感,在别的方面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不会再为了争取别人关注而努力。

那么,当听说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科主任黄薛冰表示,孩子遭受欺凌,家长肯定会心疼愤怒,这种情绪完全可以理解。“情绪没有对错,家长出现情绪是正常的。”黄薛冰说,家长有情绪,但不能一直沉浸在情绪当中,而是要疏导情感,不要被情绪所绑架,然后再理性地解决问题。“妈妈都想保护孩子,但一定要明白:保护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健康地成长,包括挫折在内的各种经历都可以转化为孩子的成长经历,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和应对,惩罚对方不是根本目的。”

温方则表示,出现此类问题时,家长“全面”地倾听、了解很重要,不仅要听自己孩子的说法,还要听对方的说法。“要听叙述,不要插话,更不要往深处追问,因为追问的时候,孩子有时候会无意识地编造对自己有利的谎话。”听完叙述做相应指导时,要强调“适应”,“客观现实就是这样,对方就是不讲道理,听听孩子选择如何适应,要躲吗?怎么躲?如何巧妙地躲?家长在倾听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去伪存真’,帮助孩子进行解决方案的优化,比如学会自我保护,让

自己强壮起来,学会向家长老师求助等。”

欺凌者

家长要教会孩子认识行为边界

“我们家孩子不就是煽了别人一嘴巴吗?”“他不骂我们,我们能打他吗?”晓航因为在学校里“欺负”了同学,被安排转进了工读学校。对此,晓航的妈妈一直愤愤不平,坚信“挨打的学生家长肯定拍马屁了,跟学校有不清不楚的勾结”,孩子间的“玩笑”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

温方告诉记者,在他做过咨询的案例当中,晓航妈妈的反应代表了不少欺凌者家长的心态。在中关村二小的校园伤害事件中,一方向另一方身上扣了厕所垃圾筐的行为,是否构成了校园“欺凌”和“暴力”也成了各方冲突的焦点之一。温方表示,目前对于校园欺凌并没有太过明确的界定。按照校园欺凌问题权威专家的界定,欺凌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这三个特征现已被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者所接受。然而,伤害性该如何界定等问题并没有特别清晰。“我们更多考量的是被欺凌者的感受,孩子感觉自己受到了不正当的待遇,在心理上产生了痛苦的感受,不接受对方的‘玩笑’,基本可以判定孩子受到了校园欺凌。”

而校园中“小霸王”的诞生,与有着类似心态的家长不无关系。温方形象地打了个比喻,孩子在家里吃的都是小桌营养餐,而进入学校准社会后吃的是大锅饭,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适应,在家里为所欲为的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矫正,因此模糊了行为边界,成为校园“霸王”。从以往的统计情况来看,“欺凌者”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中,校园暴力更容易多发。

此外,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欺凌行为其实也会为欺凌方带来伤害。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科主任黄薛冰说,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成为欺凌方,还会鼓励这种行为,以为这样孩子就不会受欺负。然而,俗话说,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欺凌别人实际上是一种恶的倾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与人相处时,处处要占上风,别人比他强他就受不了,总以欺压别人取乐。长此以往,他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样的孩子习惯通过拳头去解决问题,与社会规范不融,就会被隔离在社会之外,很难与他人有深入的人际关系,没有朋友、结了婚与家庭的关系也容易紧张。如果引导不好,这样的孩子还容易出现反社会倾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欺凌他人的孩子与自我相处容易不和谐,孤立隔绝的人际关系反过来也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

围观者

学校要注重培养“公民意识”

在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中,除了欺凌方、被欺凌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围观者”。有研究发现,围观者在欺凌事件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没有围观者的时候,欺凌事件的恶劣性质会下降,欺凌时间也会缩短;围观人数越多,欺凌者的快感和被欺凌者的痛苦也就越大。

温方介绍说,美国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非常严格,除了对于欺凌方进行处置之外,对于没有阻止欺凌行为的围观者也有一定的处罚行为;而我们国家却并不是如此。“其实受罚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该怎么做:你受到欺负了应该怎么做,你看到别人受到欺负了你该怎么做,

这就是所谓的‘公民教育’。”有专家表示,不少学校由于受到功利化教育导向的影响,只关注知识教育,而对于学生的公民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的意识都很淡漠。在温方看来,在学校出现校园欺凌事件时,学校的处理方式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以此告诉学生,行为边界在哪儿、如何学会自我保护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支持正当的行为。

“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参与。而社会化的学习主要应该由家庭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应该发挥补充作用。”

1.美国:反欺凌法严惩施暴行为

美国从2000年以来开始立法严厉惩处校园欺凌行为,目前,全美约有45个州颁布了《反欺凌法》。这些法律要求学校职员见到欺凌行为时必须立即报告和干预,调查并惩罚加害者,通知家长,并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援助,预防欺凌升级到枪击。

2.澳大利亚:政府支持提供培训

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

3.韩国:开通校园暴力热线电话

韩国政府分别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连续出台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对策方案,并开通了举报校园暴力的24小时电话热线,将学校周围二百米内设为警察负责区,并加强学校周围安全巡逻。

4.日本: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

日本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设立了“校园欺凌问题对策委员会”等第三方机构。当学校中发生因校园欺凌问题而出现自杀等严重事态时,该机构具有自行调查的权力,对校园欺凌事件进行调查,防止学校或教育部门牺牲学生的利益。



范文六:防校园欺凌心理辅导报告

防校园欺凌心理辅导报告 刘彦 青春期是个体探寻自我安全边界的阶段,具体表现为个体时不时做出包括校园欺凌在内的一些出格的举动,此时如果行为人受到家庭、学校或者社会正确的引导及适度的干预、疏导、惩罚,会起到良好的矫治作用,会让个体人格更加健康,从而遏制、大大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被欺凌者往往对求助目标、求助地方以及求助方式不明确。建立预防欺凌热线电话,让受欺凌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帮助。

校园欺凌中受害者和伤害者都是孩子,对双方的心理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在处理多起校园欺凌事件后,我发现被欺凌者主要有如下表现:

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2、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3、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4、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5、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6、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小学生很多受了欺凌选择沉默,而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因此如何教育帮助受害者自身的觉醒和提高保护自己的勇气成了我辅导的主要内容。我给孩子们的建议:

1、 坚决让自己的人格与其他人处于平等地位,对于不公平事件绝不忍让。

2、

3、 除非自己内心非常愿意,否则不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 提高交往能力,受害者要通过与同伴沟通,让同学认识到骚扰、折磨与自己不同的人是错的,那么欺凌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4、 要大胆向老师反映,得到公平的待遇。

防校园欺凌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

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第四、要慎重择友。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心理辅导案例:

一、2016年4月,94班曾雅彤,周雅洁遭到77班某女生多次敲诈,不敢声张,后两个孩子主动寻求我的帮助,经学校调出监控找到了该女生,经过谈话干预和班主任教育该女生承认并承担了自己的过错,当面向两个小女生道谦并偿还所诈钱数,保证以后再不犯。我表扬两位受害女生的行为,并在低年级孩子中作了宣传和强调。

二、处理我班学生王荣轩总给不知名的“哥哥”买东西事件。其家长反映他曾多次见孩子给别人买东西,而且是陌生人,疑为并人胁迫,我耐心咨询,但孩子极力否认,于是从侧面展开谈话,说多交朋友是好事,如果他交到了好朋友希望他告诉老师,他说:

那两个哥哥是他的好朋友,给他们买东西就不会打他。我说那老师先谢谢他们保护他。因而找到了那两个孩子,他们很快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声称就算他不给他们买东西也不会打他。我伺机告诉我的学生:这才算朋友吧,朋友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交换条件。

三、处理94班假欺凌事件,该班学生周智喜经常向老师反映有人打他,老师调查时却得不到证实,多次给他换座位换同桌都没有解决问题,我介入并了解了此事,根据和他谈话我了解到他在家被过分溺爱,过份保护,对于同学平常的触碰都视为“打”,而他这种反常的行为引起了其他男生的厌恶,故意招惹他,因此问题的关键在周智喜身上,我鼓励他自信起来,要象个男子汉一样保护自己,多和其他男生交朋友。后这个孩子有了明显改变,融入了男孩的队伍中。

防校园欺凌是心理辅导的重要课题,我要做的还很多。



范文七: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校园欺凌)(1)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校园暴力的心理干预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在一起来谈谈有关校园暴力的问题。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是哪一天?从1996年起,我国就规定每年三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

之所以我国要确立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是因为中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因思想、心理、行为上的偏差而引发的伤亡事件,暴露出了当前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具有普遍的安全隐患,这也对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校园暴力!

在校园暴力中主要就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我国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的同学会对被欺负的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下面我列举今年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 3月,青岛市李沧区夏庄路某中学校园门口,初三学生小欣被几名女同学拳打脚踢、扇耳光、雨伞打头,小欣被吓得3天没敢去上学;

4月,青岛市四方区16岁的男生小黄,因为上课时与女同桌扔纸条起了矛盾,放学后被女同桌约来的几名男生拖到学校外暴打一顿,并被连捅4刀

7月,即墨市七八名女孩对一名同校女生狂扇耳光3分钟 此类中学生群殴事件并非青岛市所独有,全国省市或多或少都存在校园暴力。

今年7月6日下午,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田马初级中学,几十名初中学生,在距离学校仅200米远的一家书店前,手持铁棍、刀具群殴。此次群殴事件中,初三学生韩强(化名)被另一名初二学生用刀捅至靠近心脏的要害部位,经抢救无效死亡。

9月25日晚,江苏省南京市南湖路上,两名中学生为争夺女友,共纠集27名中学生火拼。他们手持棍棒,“个个都很凶猛”,从一小巷中辗转打到南湖路大街上,幸有路人及时报警,双方在110赶到后各自领人逃散,混战中数人受伤。

在众多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学生自身方面,由于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问题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

小学生大多是由本街道各个小学升上来的,也有少量外地转进来的学生,人数上百,形形色色,所以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学生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同学也都是陌生的,在原学校长期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性也不同,行为观念相差比较大,所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祸从口出,有些学生语言不文明, 脏话随口而出,容易被人误解,产生矛盾,结果同学双方争吵,恶语相向,矛盾进一步激化,发生打架事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甚至还会引发社会人员参与的群体斗殴这样的恶性事件。

二、结交一些辍学的同学和社会不良人员,近墨者黑。

比如有网瘾的、抽烟的、打牌赌博等等而引发的学生矛盾事件。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当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化现象、不良风气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特别是一些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械斗,腐蚀学生的心灵,使得学生经不起诱惑,不自觉地模仿,学会了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和冲突,致使校园暴力频频上演。再就是社会、媒体对校园暴力事件的过分渲染,及个别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对学校责任的过分苛求,助长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因为男女生不正常交往,争风吃醋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

这类事件往往是由于男女生交往过度,关系不正常而导致的,所以我们男女生之间一定要正常的交往,正确的交往。

四、家庭因素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家庭环境能否让学生健 康的成长,起的作用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得 非常有道理。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父母的个性特点、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学生总爱用暴力解决问题,他的父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 较偏激,所以导致孩子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一位心理学家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摇篮。只有健康的家庭,才能给孩子健康的成长 环境,而一颗健康成长的心灵会在家庭环境中体会到幸福与快乐,反之则不然。”由此可见,

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健康都是保持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很多问题可以从父母、家庭里找到原因。

许多家长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的是在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不少家庭的父母因孩子是独生子女就对其溺爱、娇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较严重的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发泄自身的愤怒。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忽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满脑子闪现的都是打架斗殴、强者为王的画面,一旦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便会发泄出来,打架斗殴也就在所难免了。

五、“哥们”关系,所谓的讲团结,讲义气而引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打群架就是因为同学互相帮忙、好朋友帮助调节问题, 结果越调越乱,发生打群架事件。

六、学生心理年龄的原因,我不否认学生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学校、社会对校园暴力都要担负一定的责任,但我也不能说,学生自身对校园暴力的产生没有一点儿责任。事实上,绝大多数施暴者本人就是学生。在每一届学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性格缺陷问题。首先,从青少年这一群体身心发展的特点看,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加之面临考试、升学等诸多人生选择的压力,遇事往往不冷静、易冲动、敢冒险,处理问题也常常不计后果。一旦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就很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个别的人格特质看,一部分学生性格偏执、过激,遇事不冷静,钻牛角尖,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间矛盾或语言摩擦,也会使其难以承受或丧失控制力,就会演化成极端的暴力倾向,催生出校园暴力事件。

以上这些就是校园暴力所产生的主要原因,俗话说,对症下药,我们现在知道了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那我们就要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总结了一下,预防校园暴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而一旦内心笃定,就会散

发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让坏人不敢冒然攻击。

第二、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在能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声呼喊求救。 碰到‘下暴’应尽量保持镇静,不要惊慌,有勇有谋地保护自己。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下暴’者的人数和体貌特征,以便事后及时报警或报告老师。最好还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坏人进行周旋,达到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巧妙制服坏人的最佳效果。

第三、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时向老师、警察申诉报案。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这个小孩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告诫大家: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害怕而选择怯懦,不报警只能助长‘下暴’者的嚣张气焰,他们不仅还会不停地来纠缠你,而且还会继续危害其他同学。 对你们学生来说,让“暴力”远离校园,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而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每个同学都要树立正气,这样才会形成学校的正气,这就要求我们同学要按中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养成举止文明、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好品德和好习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十要十不要:

①要举止文明,不要口出脏话,随意骂人。

②要自尊自爱,不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

③要尊重他人,不要出口伤人或戏弄同学。

④要团结互助,不要欺弱怕强。

⑤要礼貌待人,不要打架斗殴。

⑥要强身健体,不要喝酒、吸烟。

⑦要友谊为重,不要早恋。

⑧要参加有益活动,不要看不健康的影视图书。

⑨要遵守秩序,不要围观、起哄。

⑩要加强法纪学习,不要个人意气行事,我行我素。

我们的同学做到了这“十要十不要”,那滋生“校园暴力”的土壤就会彻底的铲除。

我现在祝愿在坐的每位同学能够健健康康的度过美好的小学时光。

范文八:【心理案例】孩子卷入校园欺凌怎么办?(上)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涉事者,需要全社会认真对待,更需要每位家长去积极反思家庭教育,防范于未然。在此,启涵心理(FDSP)就此话题分三个系列进行深度剖析。

1.孩子卷入校园欺凌怎么办?(上) ?欺凌行为的现状、表现及影响因素

2.孩子卷入校园欺凌怎么办?(中) ?分析卷入欺凌事件涉事双方的特质

3.孩子卷入校园欺凌怎么办?(下) ?面临欺凌行为,为家庭教育的支招

今天分享的是——孩子卷入校园欺凌怎么办?(上)

一、欺凌行为的现状调查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全国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从欺凌性质看,低年级以直接欺凌事件为主,到高年级则呈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等多种方式并有。

由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控制能力较弱,攻击性比较强,又有强烈的同伴交往需要,特别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初中以上学生的欺凌行为有明显的团体化特点。

二、欺凌行为有哪些表现

所谓欺凌行为,是指有意造成他人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且被伤害者会力图避免这种行为。

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包括言语方面的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和起外号等;也包括身体方面的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还包括社会方面的散布谣言,破坏声誉等。

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直接实施于受欺凌者,间接欺凌是通过某种中介来达到欺凌目的,如背后说人坏话,制造谣言,社会排斥等。欺凌可以是显而易见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三、影响欺凌产生的因素

近年来,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严重性、发生频率和隐蔽性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哪些因素导致欺凌行为产生呢?启涵心理结合FDSP儿童发展模型,具体分析如下:

1.生理因素

欺凌攻击行为有其生理遗传因素。根据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资料显示,男性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平均水平一般都高于女性,可能是男孩体内的睾丸激素水平所导致的。

此外,欺凌攻击行为对很多个体来说都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质。在美国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儿童在3-10岁间表现出的抑郁、暴躁和攻击行为,能够很好地预测其以后是否容易出现攻击和其他反社会行为。

2.环境因素

尽管生物因素可能会起作用,还有一部分儿童是由于家庭环境滋生和纵容了他们的攻击习惯。因为相比遗传因素,攻击行为更多是依赖于孩子在社会学习中所习得的性别行为与性别差异。涉及校园欺凌的青少年,其家庭环境可能存在教养方式偏差、家长情绪控制能力差、家庭不和谐等因素。

3.年龄因素

欺凌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学前期儿童有一定水平的身体攻击很正常,且在3-5岁之间会逐渐下降,取代以嘲笑、说坏话、诽谤、起外号以及其他形式的言语攻击。

到了童年中期到青春期,大多数儿童打架以及其他外显的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持续下降。这并非意味着青少年行为有所好转,而是升级为欺凌侮辱他人的青少年犯罪、其他类型的严重暴力以及反社会事件等形式。

4.性别因素

男孩和女孩表达敌意的方式完全不同。美国学者克里克和格罗皮特认为,男孩和女孩都有很高的敌意和攻击性,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男孩倾向于采取打斗、欺负或其他的外显行为作出反应。女孩则采取隐秘的关系攻击,譬如拒绝接纳、排斥对方,或者散布谣言等破坏对方友谊以及同伴地位的行为。

5.文化因素

个体的攻击和反社会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或亚文化对攻击行为的宽容程度,或者阻碍这种行为的失败程度。在国内,“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由于传统观念作祟,大量个案被“内部消化处理”,对欺凌事件的惩罚力度不够,顶多“说教”一番,使得“校园欺凌”得不到有效重视与管理,也为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埋下隐患。

范文九: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校园欺凌;心理成因;应对策略

围殴、扒衣、扇耳光、拍裸照……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和气愤。一些青少年作为施暴者,毫无羞耻和怜悯心,更有甚者,还将欺负他人的视频传到网络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整个过程他们表现得非常嚣张和无所谓,这让家长和社会各方惊愕不已。面对日益严峻的校园欺凌现象,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对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在整治校园欺凌的各项活动不断展开之时,我们也不禁思考:什么是校园欺凌?为什么花季少年会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如何做才能真正让校园欺凌远离学校,远离孩子?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关于校园欺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英国伦敦大学史密斯教授提出的校园欺凌定义:“指有意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心理的。”

校园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直接实施于受欺凌者,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则是通过某种中介来达到欺凌的目的,例如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被欺凌者会产生极度恐惧的心理,害怕上学,对他人心存警惕,整日惴惴不安,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欺凌者在施暴的过程中,心理逐渐扭曲,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甚至以欺负他人为乐,认为施暴是自己能力的体现,是一件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情,长此以往,一些欺凌者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那些为数众多的旁观者,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他们要么转变为欺凌者,通过施暴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要么变得毫无同情心,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内心冷漠。

三、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从欺凌者角度看,许多欺凌事件的发生,是由欺凌者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所决定的,作为青少年,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期,具有精力旺盛,情绪起伏大,自尊心强,好攀比等特点,因此,他们可能因为一点小矛盾就恼羞成怒,大发雷霆,或者出于模仿、炫耀等原因对他人进行欺凌。

从受欺凌者角度看,他们大多性格内向、敏感、懦弱,身材偏胖或偏瘦,家境贫寒等,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他们看起来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容易沦为他人嘲笑、排挤的对象,最终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此外,由于他们的反抗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很多学生在遭受校园欺凌之后,出于恐惧、好面子等原因,并不会选择向教师、家长等报告此事,而是自己默默承受,这也使得欺凌者更加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最终导致校园欺凌的不断持续和升级。

(二)家庭教育的失守

第一,教养方式存在偏差。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寇??教授看来,专制型及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容易引发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在专制型家庭中,父母往往采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久而久之,习得了暴力和攻击行为,另一些孩子则习得了消极忍受的应对方式;在放任型家庭中,由于父母对孩子溺爱,一些孩子变得目无法纪、自私自利,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甚至以欺负弱小者为乐,还有一些孩子,由于父母的过分保护,性格懦弱,独立能力差,在校逐渐沦为被欺凌的对象。

第二,家庭环境不和谐。欺凌/被欺凌者的家庭往往是缺少温暖的,父母冷漠,不参与孩子的生活,忽视孩子的感受,或者采取敌意、拒绝的态度,过度控制和约束孩子,或者过度保护、溺爱孩子,家庭中父母双方关系紧张,离异或经常争吵,有些家庭还存在家庭暴力。

第三,家庭教育缺失或教育理念不当。很多欺凌事件的施暴者都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面对同学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宣泄自己的情绪,最终往往非理性地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还有一些家长向孩子灌输明显走偏的教育理念,“宁做狼,不做羊”“不能吃亏”“不能受欺负”……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孩子倾向于采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

(三)学校教育的缺位

第一,重智育轻德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而轻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因此,当成绩好的学生参与校园欺凌事件时,教师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在无形中纵容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相反,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和认可,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也是很多学生日后产生欺凌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当他们受到别人欺负时,教师们常常认为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有责任”,甚至反过来责备受害者。

第二,缺乏相应的预防及惩戒机制。目前,大多数学校和教育部门都缺乏应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及惩戒机制,一旦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学校和教师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常常将校园欺凌行为和违规违纪行为混为一谈,对欺凌者进行批评教育或者简单惩罚,难以对校园欺凌形成足够的警示和震慑作用,从而导致欺凌事件屡禁不止。

第三,法制教育缺失。目前,我国学校的法制教育尚未全面开展,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作为欺凌者,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欺凌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作为被欺凌者,当遭遇欺凌时,他们不知道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机制”课题组于2014年曾开展过一项专门调查。调查中,65%的调查对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时选择“不懂法律”;64.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60.5%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价,就不会实施违法行为。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人心浮躁,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引发无休止的争吵甚至最终演变成严重的暴力事件,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影视、游戏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元素,甚至对暴力行为大肆宣扬和美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此外,受拜金主义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无心学习,贪图享乐,把获得金钱作为自我能力的证明,他们通过暴力威胁的手段,欺凌他人,敲诈同学钱财。

(五)法律惩罚力度不够

目前,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特别是对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校园欺凌惩处无方。此外,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由于这样的法律规定,许多未成年人实施了校园欺凌行为,却不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更有甚者,故意钻法律的空子,因为无惧受到惩治,他们行事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社会影响恶劣。

四、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家庭教育监管责任

作为家长,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加强孩子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家庭中要有底线教育,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指出违反法纪要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让他们能够理性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此外,家长平时应多陪陪孩子,关注孩子的行为及心理变化,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知道如果遭遇校园欺凌应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告知家长及教师,采取理性的应对措施。

(二)加强学校道德及法制教育

学校要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定期邀请公安、司法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反校园欺凌培训等,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对尊重生命、同情弱者、遵纪守法、以理服人等价值理念的正面引导和教育;营造反欺凌氛围,制定并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及处理机制,建立专门的校园欺凌援助机构,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建立严格的校园惩戒制度,对校园欺凌行为要严肃处理,不能简单地通报批评了事,全面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净化社会风气

要加强正能量事迹的宣传报道,为青少年树立好的行为榜样。相关部门要对影视、游戏及网络中存在的暴力、欺凌、色情等内容进行严格审查管理,加大处罚力度,持之以恒地净化影视、游戏及网络空间。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缺乏关于校园欺凌的专项法律、法规,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实际处罚很少,力度也不够,难以对欺凌者产生震慑作用,鲜少体现法律的严肃性。我国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曾表示:“我们要通过修法、释法,让恶意造成重大伤害的欺凌者,受到纪律、法规、法律的惩治。”因此,相关立法机构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规,明确监护人、学校、社区、公安部门等的相关职责,加大对校园欺凌案件的惩罚力度,只有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才能真正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五)建立专门的援助机制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认为,应对校园欺凌,我国缺乏的是一个有针对性的援助机制,而不能简单强调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律制裁。“这套系统不仅要有立法,还需要一个庞大的专门做儿童保护工作的社工队伍。”童小军介绍,“美国的中小学均需有驻校社工,如果社工人员不足,也可由护士或心理医生替代,但他们必须接受过专业的儿童保护工作训练。”目前,我国缺乏关于校园欺凌的援助机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我国儿童保护制度建设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早日建立专门的援助机制,促进我国儿童保护体系的建立,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

治理校园欺凌不能一蹴而就,只有社会各方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关注、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才能确保所有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清除校园欺凌现象。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威海,2642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高 杰

范文十:对校园欺凌说NO

对校园欺凌说NO

举例:小杰是班里的“小霸王”,他经常欺负低年级的小同学或是把身边的同学打伤,令老师和父母非常头痛。什么是校园欺凌?

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及敲诈勒索等,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校园欺凌包括:

身体上的冒犯:比如打人、打耳光、推搡、挑事打架等; 语言上的冒犯: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侮辱其人格、 取笑他人的衣着、威胁、骚扰、散布谣言等; 感情上的冒犯:比如冷暴力、孤立排挤、冷眼旁观、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校园欺凌的角色扮演:

欺凌者:1、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2、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3、得到部分同辈的认同。 4、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欺凌者: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2、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3、缺乏与同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4、有身体

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5、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被同学欺负了,该怎么做?

应对原则:当受到欺凌时,最好不要表现出害怕或哭泣,这会让欺负你的人觉得你很好欺负而继续欺负你。

你要勇敢、坚定而且明确地告诉欺凌者停止他们的行为,然后走开。为了避开欺凌者最好和他人一起行动,及时向老师、家长及警察求助。

当看见别的同学受到欺负时,也要向老师报告,不要视而不见,成为冷漠的旁观者。

总之,当我们遭遇校园暴力时,千万不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但最好不要进行正面搏斗,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可以采取告知老师、家长的措施,有必要时要寻求法律的保护。不能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以任何形式参与欺凌,恶意报复只会导致上加霜。近期和几个好友一起行动,避免落单;如有伤口,及时到校医室或医院处理。

怎样预防欺凌别人?

一、讲出来。如果你对谁非常恼火,想要“收拾”他,在这么做之前,一定要把想法告诉家长老师或年长者,他们会想出一个合理的办法解决你的愤怒。

二、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三、你以后的处境怎么办?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

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等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六、我们如何阻止欺凌?

1、强化法律意识,做知法守法的好学生 2、强化纪律观念,约束我们的行为 3、加强沟通,建立平等互信的人际关系

4、不看有暴力色彩的影视节目,不玩有暴力色彩的游戏 5、正确面对挫折,主动关心有困难的人 6、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舒缓压力 。7 、避免与社会青年的不正常交往,不搞小团体

送给同学们的话:实施欺负或者协作欺负,都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希望大家都能坚强起来,用爱去关心他人。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人。关心、帮助、宽容他人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这份快乐是从欺负他人的过程中体验不到的。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xiaoxuezuowen/42554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