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生物知识大全

大自然 时间:2011-05-05

【www.jinghuajt.com--大自然】

生物知识大全篇(1):初中生物要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生物这门课程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初中的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不仅可以认识大自然的种种,还能进一步学习健康知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重要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初中生物必背知识
  人与环境
  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粮食、淡水、土地、能源问题。当前世界面临的危机也是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开发资源。
  2.人口增长所面临的问题有:粮食短缺、水资源贫乏、升学就业困难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社会福利事业增加压力等。污染主要是指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3.粮食问题: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我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紧缺,原因主要有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消费不均等,还有气候变化和土地荒漠化及人为破坏和战乱等因素,所以我们中学生要人人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并且节约粮食也可以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作用。还要发展基因技术,改良农作物新品种,增加产量。
  4.水资源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均,总量不少。特点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记住: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养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好习惯。避免水资源的污染!
  5.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口激增会加速消耗能源物质,使有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耗尽。
  6.如何解决地球里产生的巨大的矛盾呢?实施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方法。
  7.人口数量增加的原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医疗条件的提高,营养条件的改善。降低出生率是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实行计划生育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的增长,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计划生育的中心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实行
  8.农药的危害: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等。所以要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防治害虫可以用化学庄防治和生物防治。
  9.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沼气发酵:是利用一些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下,将农作物的秸秆以及人、家禽、家畜的粪便等有机物投放在一个密闭的池内进行发酵,获得沼气的过程,(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一种清洁的能源,燃烧后可以产生光和热,可用来做饭和照明。发酵后的渣水也是一种有机肥料。生态农业使用的优点: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污染,减少农药污染。
  9.举例说出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森林遭到滥砍乱伐后,导致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人为排放过多的废水废料到湖水中,导致湖水里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营养物质丰富而疯长,影响了水中其他生物的生活;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
  含有贡、银、镉的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会引发各种疾病:水俣病、痛痛病等。
  10.常见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有:苯并芘、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甲醛、苯、甲苯、氯仿、氨气、氡气等,植物性纤维、花粉、孢子、动物的毛发也可以引起人发生哮喘、皮疹等过敏性疾病。所以室内要通风透气,保持新鲜的空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我们的健康。
  初一生物考点知识
  1、植物主要通过根吸收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根尖成熟区 。成熟区有大量的 根毛,这使得根尖具有巨大的 吸收面积 ,因而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
  2、导管(属于输导组织)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茎的结构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 在二者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向外分裂形成韧皮部,向内分裂形成木质部。有些植物茎中没有形成层,因而不能长得很粗。
  茎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叶片的结构: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气孔的结构: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②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③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④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3、蒸腾作用: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叶片实现
  4、叶片由 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 叶肉 与 叶脉 三部分组成。表皮分布有气孔,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城的空腔,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
  5、蒸腾作用的意义:① 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动输;②通过蒸腾作用能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6、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作用:①植物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②植物的茎叶承接着雨水,能够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③树林中的枯枝落叶能够吸纳大量的雨水,补充地下水。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步骤:暗处理、遮光处理、酒精脱色、漂洗叶片 、滴加碘液、清洗叶片、观察叶片颜色。
  实验注意事项:
  ①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原因是使叶片中原来贮存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
  ②实验中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原因:为了做对照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得到如下结论:
  ①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② 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③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天竺葵的光合作用实验(P117)
  ①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将叶片内原有淀粉转运消耗掉
  ②叶片的一部分用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住:对照实验
  ③为什么要用酒精隔水加热:酒精只能隔水加热,否则将发生危险!
  ④为什么要漂洗叶片:洗去多余的酒精才不会干扰试验效果
  ⑤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2、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意义:①满足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②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初一生物基础知识点
  1、生物学时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鱼喷水(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葵花朵朵向太阳(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虫是生物。
  3、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取一部分调查作为样本,调查常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搜索;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图标、音像资料。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5、生物都生存在生物圈中。生物圈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约20千米左右的圈层。水圈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达到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6、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7、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必需携带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有淡水、营养物质(食物)、空气(氧气)。
  8、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鱼离不开水)。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捕食关系(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9、探究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10、对照试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中光是变量,其它条件是定量)
  1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描述的是气温对植物的影响。
  12、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适应:骆驼适应炎热缺水的环境;骆驼刺适应干旱环境;海豹适应寒冷的环境;旗形树是对大风环境的适应)(改变:植物的防风固沙,蚯蚓提高土壤肥力)
  13、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 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 细菌、真菌—分解者
  统组成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
  14、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1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越多(富集)。
  16、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17、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18、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9、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在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生物知识大全篇(2):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


  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接着再理清楚每个章节的细小知识点。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重点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知识
  1. 多肽、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数目与所含肽键数的关系:
  ①多肽链中的肽键数=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数—1;
  ②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该蛋白质分子中所含的氨基酸数—其肽链条数。
  例如:牛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缩合成的两条肽链进一步构成的,在每个胰岛素分子中即含肽键51—2=49个。
  2. 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条数及DNA分子数与体细胞、性原细胞、初级性母细胞、次级性母细胞中染色体条数及DNA分子数的关系:
  ①若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条数为N条,则:
  体细胞中染色体条数=性原细胞中染色体条数=初级性母细胞中染色体条数=2N条;
  次级性 母细胞中染色体条数=N条(减II前、中期)或2N条(减II后、末期)。
  ②若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DNA分子数为M,则:
  体细胞中DNA分子数=2M;
  性原细胞中DNA分子数=2M(DNA复制前)或4M(DNA复制后);
  初级性母细胞中DNA分子数=4M;
  次级性母细胞中DNA分子数2M。
  3. DNA分子中碱基组成的有关数量关系式:
  DNA分子在结构上有一重要特点:其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间的碱基对的组成遵循碱基配对原则,据此可得出如下一系列关系式:
  ①在整个DNA分子中:
  A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T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
  G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C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
  任意两种不能配对的碱基数之和占DNA分子中碱基总数的50%。即(A+G)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T+C)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A+C)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T+G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DNA分子中碱基总数的50%。
  ②在DNA分子的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长链之间:
  设DNA分子的一条链为A链,另一链为B链,则:
  A链中A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B链中T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反之亦然;
  A链中G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B链中C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反之亦然;
  A链中某两种不能配对的碱基数之和[如(A+G)]=B链中另两种不能配对的碱基数之和[相应的为(T+C)];
  A链中某两种不能配对的碱基数之和[如(A+G)]与另两种不能配对的碱基数之和[相应的为(T+C)]的比值=B链中该比值的倒数。
  例如:若A链中(A+G)/(T+C)=0.4,则B链中(A+G)/(T+C)=2.5。
  ③整个DNA分子与它的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长链之间:
  整个DNA分子中相对应的两种碱基数之和[(A+T)或(G+C)]所占的比例=其每一单链中这两种碱基数之和[(A+T)或(G+C)]在该单链中所占的比例。
  例如:若某DNA分子中(A+T)占碱基总数的43%,则其每一单链中(A+T)也都各占单链中碱基总数的43%。
  整个DNA分子中某一碱基所占的比例=该碱基在每一单链中所占的比例之和的一半。
  例如:若某DNA分子中,A链中A占10%,B链中A占24%,则该DNA分子中A占整个DNA分子全部碱基的17%。
  高中生物考点知识
  1.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酶类分布在细胞膜内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细胞膜上进行。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酶类也结合在细胞膜上,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
  2.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既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3.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4.用植物茎尖和根尖培养不含病毒的植株。是因为病毒来不及感染。
  5.植物组织培养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细菌及动物细胞培养,一般用葡萄糖培养。
  6.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
  7.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8.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9.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10.细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胆固醇。
  11.细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12.只有叶绿体、线粒体能产生ATP,细胞基质不能产生ATP。
  13.只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
  14.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液泡。
  15.无氧条件下不能产生ATP、不能进行矿质元素的吸收。
  16.测量的CO2量、O2量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17.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鲜、种子储存。
  18.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泌胰岛素时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质。
  形态大小相同、来源不同的染色体才是同源染色体。
  19.没有同源染色体存在的细胞分裂过程一定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20.动物细胞也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21.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发生分离。
  22.只有顶芽才能产生生长素、侧芽不能产生生长素。
  23.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24.抗体、胰岛素等的分泌方式和神经递质的分泌方式是主动运输。
  25.浆细胞能识别抗原。
  高中生物易混淆知识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生物知识大全篇(3):2017年高中生物知识点汇总


  高中的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忽略课本内容,应该注意总结知识中的规律。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
  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变异:
  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
  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并理解)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类型
  (1)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
  (2)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2、染色体组
  (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2)特点:
  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
  (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
  ① 染色体组数= 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
  ② 染色体组数= 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个数
  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单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
  几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
  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多倍体育种:
  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
  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
  2、单倍体育种:
  方法:花粉(药)离体培养
  原理:染色体变异
  实例: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
  一、生物变异的类型
  1、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
  2、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二、可遗传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原因: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r射线等;
  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
  3、特点:
  (1)普遍性
  (2)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
  (3)低频性
  (4)多数有害性
  (5)不定向性
  【注】体细胞的突变不能直接传给后代,生殖细胞的则可能
  4、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组
  1、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
  (1)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前期);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导致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选修知识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
  1. 目的基因是指: 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
  2. 原核基因采取直接分离获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3.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1)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2)目的:获取大量的目的基因
  (3)原理:DNA双链复制
  (4)过程:
  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为单链;
  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
  (5)特点:指数(2^n)形式扩增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
  1. 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2. 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2)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 ,位于基因的尾端。
  (3)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定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常用的标记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 转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的过程。
  2. 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方法的受体细胞多是受精卵。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原核生物作为受体细胞的原因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最常用的原核细胞是大肠杆菌 ,其转化方法是:
  先用Ca2+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 ,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3. 重组细胞导入受体细胞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受体细胞的依据是标记基因是否表达。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1. 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DNA-DNA)技术。
  2. 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方法是采用分子杂交(DNA-RNA)技术。
  3. 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4. 有时还需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如生物抗虫或抗病的鉴定等。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huatizuowen/63025/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