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实用综合教程第二版3答案

高二作文 时间:2011-09-07

【www.jinghuajt.com--高二作文】

一:[实用综合教程第二版3答案]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的学生也快学习哇必修三的历史课本了,很多学生都已经开始复习,可是复习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顾着看书,除了看书,我们需要做一些有用的试题。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三期考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48分)
  1、“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此司法原则( )
  A.确保了明代司法的公正 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 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2、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3、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4、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
  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5、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
  6、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7、钱穆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冲破了旧有的官吏来源 B.标志着贵族权力的丧失
  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D.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局限
  8、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
  9、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 )
  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10、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11、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
  A.公民的身份特权 B.公民的义务责任
  C.公共事务的意识 D.参政议政的权利
  12、陈忠云《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的比较》 说:“实际上,让每个人有尊严生活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这种制度的土壤。先秦中国也不例外,之所以先秦中国与古 希腊雅典形成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当时两地强者、掌权者追求政治利益的主观欲望与维护既得利益的客现统治手段的差异所致。”下面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
  A.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相同的经济基础
  B.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强硬的政治手段来实现
  C.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偶然性
  D.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13、恩格斯说:“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的多。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肯定是发了疯。”这段话认为古希腊罗马民主的实质是(  )
  A.主权在民的民主 B.最直接最完整和最纯粹的民主
  C.城邦式的直接民主 D.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
  14、“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 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
  A.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 B.创制过程具有较强的伸展性
  C.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 D.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
  15、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 )
  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十二铜表法》成文化
  16、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而平等 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下列选项蕴含自然法观念的是( )
  A.“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B.“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
  C.“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D.“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
  17、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18、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19、“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
  A.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C.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 D.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20、美国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6条第2款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以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之一切条约,均为国家之最高法律;即使其条文与任何一州之宪法或法律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这体现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
  A.共和主义 B.集权体制 C.宪政主义 D.联邦主义
  21、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 )①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 ②总统和内阁之间
  ③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 ④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一文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主要(  )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的发展
  B.说明法国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
  C.强调坚持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指出法国大革命有其长期性和残酷性
  23、思想家柏克描述了两种不同的自由观念:一种是“狂野的瓦斯,固定的气体”其释放出来的最终结果需要到“最初的激荡略微平静下来,等到溶液澄清,直到看到某种要比表面浑浊的泡沫动荡更深一层的东西时才能判断。”另一种自由是一种高贵的、由继承而来的自由,“它带有一种堂皇动人的面貌,有一部家谱和显赫的祖先们,这是一种合理的 而有气概的自由。”对这两种自由的追求分别是指(  )
  A.法国大革命、“光荣革命” B.北美独立战争、英国议会改革
  C.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24、1871年,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宪法,德意志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最能从政治上反映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是(  )
  A.内阁的建立 B.议会的产生 C.国家的统一 D.联邦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5、(25分)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 职相
  参,总领百官, 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家至德溥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朱博传》
  材料二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
  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四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 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明两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9分)
  (2)材料三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8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8分)
  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7、(15分)史料研究、史论探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班同学在学习欧美近代民主政治时就是运用了这种学习方法。
  史料:
  下列两段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两大国的历史文献,阅读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 “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
  (1)上述两部文献对国家权力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规定?有什么共同影响?(4分)
  史论:
  材料三 民主要真正实现必需做到“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并重。“原则民主”体现了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程序民主”体现了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民主实现“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主要表现。(4分)你是如何理解“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4分)
  (3)综合上述史料研究和史论探讨,欧美民主政治具有哪些特征? (3分)
  历史必修三期末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D.D.A. B.A. 6—10 C.A.C.D. B. 11—15 A.C.D. B.A.
  16—20 C.D.A.A.D. 21—24 B.A.A. B.
  二、非选择题
  25、(1)内容:汉朝: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派遣刺史监察郡国。(4分)
  明朝: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 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3分) 特征: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2分)
  (2)制定:克利斯提尼。(2分)
  特点:公民监督(自下 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目的:维护民主政治。(2分)
  (3)原因:美国政府主要由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构成;新闻媒体通过引导公众舆论和动员民众力量,对政府行政施加影响。(4分)
  不同:前者以监察官员为主体;后者以公民大众为主体。(4分)
  26、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1: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
  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示例2:不赞同梁启超的科 举非恶性制的观点。
  认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1905年,科举制度 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示例3: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
  示例4:梁启超 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应把科举制放在具体的时空下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按古、近、中、外科举制的利弊进行论证。
  (观点2分,论证8分,总结2分。若只有观点,没有论证不得分。论证内容与观点完全脱节,只给观点的分数。)
  27、(1)材料一界定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材料二界定了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权力。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完善,(4分)
  (2)原则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程序民主:三权分立,互相制衡。(4分)
  理解:学习英国的议会制;成功地实践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等学说。(4分)
  (3)选举;议会立法;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衡。(3分)

二:[实用综合教程第二版3答案]2017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全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 )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学生举例。
  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二)
  教学内容:
  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学习
  教学例2
  (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
  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7、28页,练习五。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
  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展开学习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
  (2)、怎样列式呢?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
  (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
  (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
  (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
  (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
  (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
  (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教学例3
  (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
  (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
  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拓展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
  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略)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单元知识整理。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单元复习。
  (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
  (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约3教时
  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 角 )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 B、比直角大的是( )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 )和1个( )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 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能很快地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更多相关教案推荐:
1.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十进制》教案
2.小学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教案
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案
4.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求近似数教案
5.小学数学教师教案
6.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数的产生教案
7.小学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数学教案
8.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倍数的特征》教案
9.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
10.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gaozhongzuowen/8033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