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作文 时间:2010-02-18

【www.jinghuajt.com--高考作文】

一:[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小结


  对于高考化学的备考,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高效复习尤其关键,化学这门科目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内容是比较多的。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知识要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化学易混知识
  高考化学羟基易混知识点
  羟基不是是氢氧根,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高考化学Fe3+离子易混知识点
  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黄色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就是黄色的呢?不是。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因此浓的FeCl3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黄色,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OH)3导致的。真正Fe3+离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黄色的。将Fe3+溶液加入过量的酸来抑制水解,黄色将褪去。
  高考化学AgOH易混知识点
  我发现不少人都这么说,其实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为“—”就认为是遇水分解,其实不是的。而是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就能分解,所以在复分解时得到AgOH后就马上分解,因而AgOH常温下不存在。和水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在低温下进行这个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的。
  高考化学多元含氧酸易混知识点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高考化学多元酸式盐溶液易混知识点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当其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时,呈酸性,当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时, 则成碱性。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了大量的H+,而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盐,则要比较它电离出H+ 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如NaHCO3,NaHS,Na2HPO4),则溶液呈碱性;反过来,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的能力较强(如NaH2PO4,NaHSO3),则溶液呈酸性。
  高考化学硫酸易混知识点
  H2SO4有强氧化性,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H2SO4中的S+6易得到电子,所以它有强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高考化学盐酸和氯化氢易混知识点
  看上去,两者的化学式都相同,可能会产生误会,盐酸就是氯化氢的俗称。其实盐酸是混合物,是氯化氢和水的混合物;而氯化氢是纯净物,两者根本不同的。氯化氢溶于水叫做氢氯酸,氢氯酸的俗称就是盐酸了。
  高中化学常考知识
  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 ⅡA 族、第 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
  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
  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电负性的运用:
  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高中选修四化学知识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
  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
  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 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二:[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高考化学考点知识点总结大全


  面对化学高考,我们在复习中可以按高考要求及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复习计划,抓住考点知识。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化学必背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化学实验知识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高考化学必修一知识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 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 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反应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反应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反应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考化学知识口诀
  1、化合价实质之歌
  化合价实质要记准, 金正非负单质零;
  氢一氧二应记住, 正负总价和为零;
  许多元素有变价, 条件不同价不同。
  注:“金正”指金属的化合价通常显正价:“非负”指非金属的化合价通常显负价。
  2、化合价之歌
  氢氯钾钠一价银,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磷五价,
  二四六硫都齐啦。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
  三二四五氮都有,二四六七锰来占,铜汞二价最常见。
  氟氯溴碘本负一,特殊情况为正七。
  3、书写化学式之歌
  先念后写再标价,约分之后相交叉。
  4、书写化学方程式之歌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
  写对化学式,式子要配平;气体和沉淀,箭号标分明。
  5、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6、物质溶解性之歌
  钾钠硝酸铵盐溶,盐酸不溶银亚汞;
  硫酸铅、钡沉水中,碳酸、硫酸镁微溶;
  溶碱有五位,钾钠铵钙钡。
  7、关于元素周期表可以每五种元素为一句去记忆。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8、化学、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
  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
  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
  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变化都由性质定,物性化性是关键。
  9、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10、化学式
  一排顺序二标价,价数交叉写右下;
  约简价数作角码,化合价规则去检查。
  11、化学方程式
  左写反应物,右边写生成;写对化学式,系数来配平;
  中间连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气,箭头来标明。
  一找元素见面多,二将奇数变成偶;
  三按连锁先配平,四用观察配其它;
  有氢找氢无氢找氧,奇数配偶变单成双

三:[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的总结


  高考化学的必考点必须要牢牢记住,这是拿高分的策略,那么化学必考点有哪些,下面由小编为整理有关的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的总结资料,供参考!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的总结: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知识点
  1. 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上附着的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试纸的使用
  常用的有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和品红试纸等。
  (1)在使用试纸检验溶液的性质时,一般先把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试纸的中部,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性质。
  (2)在使用试纸检验气体的性质时,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用玻璃棒把试纸放到盛有待测气体的导管口或集气瓶口(注意不要接触),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气体的性质。
  注意:使用pH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润湿。
  3. 药品的取用和保存
  (1)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有关规定,保证安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注意节约药品,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要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或交由老师处理。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用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3)液体药品的取用
  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倾注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4)几种特殊试剂的存放
  (A)钾、钙、钠在空气中极易氧化,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应放在盛有煤油的广口瓶中以隔绝空气。
  (A)钾、钙、钠在空气中极易氧化,遇水发生剧烈反应,应放在盛有煤油的广口瓶中以隔绝空气。
  (B)白磷着火点低(40℃),在空气中能缓慢氧化而自燃,通常保存在冷水中。
  (C)液溴有毒且易挥发,需盛放在磨口的细口瓶里,并加些水(水覆盖在液溴上面),起水封作用。
  (D)碘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盛放在磨口的广口瓶里。
  (E)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贮放在阴凉处。
  (P)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且易在空气中变质,应密封保存;其溶液盛放在无色细口瓶里,瓶口用橡皮塞塞紧,不能用玻璃塞。
  4. 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
  (1)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2)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3)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与玻璃棒紧靠;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靠;漏斗颈的下端出口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紧靠。
  5. 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体或使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析出晶体。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外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6. 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1)液体混合物蒸馏时,应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2)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3)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4)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使之与被冷却物质形成逆流冷却效果才好。
  (5)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7. 升华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可以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解I2和SiO2的混合物。
  8. 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1)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www .ks5 u.c om
  (2)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同时要注意不时地打开活旋塞放气。
  (3)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9. 渗析
  利用半透膜(如膀胱膜、羊皮纸、玻璃纸等)使胶体跟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分离的方法。常用渗析的方法来提纯、精制胶体。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的总结:有关水的反应小结
  1.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作用
  (1)、水作氧化剂
  水与钠、其它碱金属、镁等金属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碱:
  水与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铁的氧化物(四氧化三铁):
  水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水煤气”:
  铝与强碱溶液反应:
  (2)、水做还原剂
  水与F2的反应:
  (3)、水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水电解:
  (4)、水既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
  水与氯气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
  水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水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2.水参与的非氧化还原反应:
  (1)、水合、水化:
  水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等酸性氧化物化合成酸。(能与二氧化硅化合吗?)
  水与氧化钠、氧化钙等碱性氧化物化合成碱。(氧化铝、氧化铁等与水化合吗?)
  氨的水合、无水硫酸铜水合(变色,可检验液态有机物中是否含水)、浓硫酸吸水、工业酒精用生石灰吸水然后蒸馏以制无水酒精、乙烯水化成乙醇
  (2)、水解:
  卤代烃水解、乙酸乙酯水解、油脂水解(酸性水解或皂化反应)、水与碳化物——电石反应制乙炔、盐类的水解、氮化物水解、糖类的水解、氢化物——氢化钠水解
  3.名称中带“水”的物质
  (一)、与氢的同位素或氧的价态有关的“水”。
  蒸馏水—H2O重水—D2O超重水—T2O双氧水—H2O2
  (二)、水溶液
  氨水—(含分子:NH3,H2O,NH3·H2O,含离子:NH4+,OH-,H+)
  氯水—(含分子:Cl2,H2O,HClO,含离子:H+,Cl-,ClO-,OH-)
  卤水—常指海水晒盐后的母液或粗盐潮解所得溶液,含NaCl、MgCl2、NaBr等
  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1∶3)
  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1∶3)
  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
  (三)、其它水银—Hg水晶--SiO2水煤气—CO、H2的混合气、水玻璃—Na2SiO3溶液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的总结:生成氧气的反应小结
  (1)、氯酸钾热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2)、高锰酸钾热分解
  (3)、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4)、电解水
  (5)、氧化汞热分解
  (6)、浓硝酸分解
  (7)、次氯酸分解(光)
  (8)、氟与水置换反应
  (9)、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10)、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11)、光合作用
  以上1~3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但一般所谓“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指1、2两种方法。工业用氧气主要来自分离液态空气。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gaozhongzuowen/227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