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高一历史必修二

高一作文 时间:2010-02-13

【www.jinghuajt.com--高一作文】

第一篇高一历史必修二: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试题及答案


  高一的学生想在必修二的历史考试中拿高分,光是背书是不够的,考试注重的是我们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勤做试题,锻炼自己。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二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一历史必修二试题
  一、单选题
  1.西汉丞相公孙弘曾在相府建造“客馆”,开东阁门延接贤士,咨以时务。公孙弘去世后,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恿?讼群笪?唷F诩洌?烫止?掖蠹频南喔?凸荩?鸾セ??鹦妫?涑闪寺砭恰⒊悼猓?团?镜淖∈摇U舛尾牧峡凸凵戏从吵
  A.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2.李雅书等在《古代罗马史》中说: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
  A.为资本主义规范了社会秩序 B.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C.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 D.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
  3.1493年,哥伦布带回了他在新大陆采集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并广泛种植,缓解了饥荒对旧大陆人类生存的威胁。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
  B.哥伦布彻底解决了亚欧大陆的饥荒问题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
  4.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徐阶曾说:“人尝谓辅臣(内阁首辅)拟旨,几于擅国柄,乃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
  A.承担了丞相的职能 B.不享有决策大权 C.制约了皇权的膨胀 D.成为最高行政长官
  5.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九州之内,田各有等,土各有产,山川阻隔,风气不同,凡物之种,各有所宜。”王祯在此强调的是
  A.农事安排要因地制宜 B.农业生产要把握农时
  C.耕作技术影响产量高低 D.土地肥力决定农作物产量
  6.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推知
  A.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 B.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
  C.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D.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
  7.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发电(人均)产量方面的比较表,为能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 美国(1950年) 印度(1950年)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三年经济恢复计划的实施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
  8.下图曲线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图中B处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抵制洋货运动的蓬勃发展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9.“中国新兴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这说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A.由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而来 B.由中西合资企业发展转化而来
  C.对西方企业有很强的依赖性 D.缺乏独立的发展技术和道路
  10.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11.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公司打工,后来到与之相邻的中国第一家从事江海运输业轮船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
  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
  12.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机构,但自嘉庆开始,许多人没事就往军机处跑,皇上要处理谁、提拔谁,还没发文,当事人就知道了。材料表明
  A.军机处保密性降低 B.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政令传达畅通无阻
  13.商周时代,土地为国家公有,由贵族组织人力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都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范畴
  C.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14.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毫不流动地存续下来,所有文明都通过贸易和外来者的激励作用得到了丰富。”以下历史现象不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罗马万民法的出现
  C.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 D.晚清新思潮的萌发
  15.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6.汉初时,政府规定“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及其子弟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这一变化反映出
  A.朝廷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
  17. 1992年,我国政府调低涉及3 371个税目产品的进口关税;物价改革也迈出坚实的一步,由国家管理价格的产品从1991年底的737种减少到89种,其中下放给企业定价的有571种。与此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的提出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确立
  18.伯利克里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19.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王权逐渐走向集中 D.开始实行分封制
  20.“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鉴于以上教训,秦朝实行了
  A.朝议制度 B.焚书坑儒 C.分封制 D.郡县制
  21.“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意义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22.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剧增长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23.“工业生产正在达到非常巨大的规模,以致公司无法筹集到必需的资金。……这时,银行通过提供由大批储户和投资者的资产汇集而成的资本,满足了这些金融需求。”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于
  A.1500年前后 B.17世纪末18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4.19 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 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25.《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像潮水一般涌进来的西方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得不到广泛的销路,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报告承认:近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没有开放通商口岸 B.中国关税税率偏高 C.英国商品质量不佳 D.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26.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27.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
  中国近代前期丝织品出口数值表
  A.列强侵略激化市场竞争 B.洋务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C.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D.丝织行业仍有竞争优势
  28.正如斯大林所说,罗斯福“新政”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谈不到改造社会,谈不到消灭这种生产无政府状态和危机的旧的社会制度,而只是限制旧的社会制度的个别坏的方面,限制旧的社会制度的个别极端的表现。对斯大林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斯福“新政”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个别环节
  B.罗斯福“新政”卓有成效
  C.斯大林反对罗斯福“新政”
  D.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29.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电力革命的迅速发展 B.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C.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D.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
  30.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
  中国古代的《汜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五大农书,这五大农书是中国现存的古代农学专著中的杰作。农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取得成就最辉煌的学科之一,和中医学、天文学以及算学并称于世。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促进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的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圈地运动的背景和进步性。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1)按示例完成空格,并指出其演变趋势。
  材料二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摘自《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传统遗赠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后世创造的民主运作方式。
  材料三 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于是,执政官按照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在审理一切涉及外邦人讼争案件中,有意识地推动罗马法进一步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简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4)假如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该组材料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33.古今中外一般都重视外贸,外贸对国家发展、世界文明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此后,这条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路。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 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以及这一“海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对外政策。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等农副产品经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其中,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一一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标志着我国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新成员。我国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一摘编自网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指出我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融入世界市场的不同态度。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持。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代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40年代,当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衰落后,美国为便利其对外经济扩张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措施。
  高一历史必修二试题答案
  1-5 BCABA 6-10 CBCDB 11-15 CACCC
  16-20 BDDAD 21-25 DDDCD 26-30 BDDCA
  31. (1)统治者的重视;重农政策的推行;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的兴修;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流传等。
  (2)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分化;租佃关系普遍。
  (3)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毛纺制呢业的迅猛发展;政府的支持。
  影响:加快了城镇化步伐;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利于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技术手段的改进等。
  32. (1)空格内容: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主要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方式: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
  (3)变化:由适用于罗马公民到适用于罗马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或从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原因:对外扩张,疆域扩展;民族矛盾和经济矛盾增多。
  (4)古代中外政治制度的创新。(表述为古代中外政治文明、古代中外政治制度或多样性的政治文明也给分)
  33.(1)情况: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东至东亚,最远可到非洲东海岸等地;海上丝路是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之间的海上贸易网络、文化交流与和平往来的通道。
  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
  (2)影响:①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导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提高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④中国逐渐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⑤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态度:第一次,在反侵略战争失败后,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融入世界市场;第二次,积极主动,经历艰苦谈判,最终加入WTO。
  (3)政策措施:1944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建立世界银行;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

第二篇高一历史必修二: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很多高一的学生对必修二的历史知识掌握得不熟,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知识的复习和积累。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
  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 (3)铁犁牛耕
  2、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3、古代耕作方法演变: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4、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5、古代灌溉工具演变: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6、中国古代人们由不断迁徙走向定居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7、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春秋战国出现
  8、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9、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③分工简单,技术落后(落后性) ④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脆弱性)
  10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11、对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1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13、三大手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 金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
  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瓷
  元朝----青花瓷 明清—--珐琅彩、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器 丝 商朝— 出现丝织品; 西周—斜花提纹织物; 业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 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14、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地点:江南
  1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16、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总结
  丝织业
  中国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经历 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
  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国” “丝绸之路”;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
  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的概貌
  (1)古代中国“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以前,县以上的城市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商业都会的兴盛
  汉唐长安 洛阳;宋朝开封 临安、元朝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军事、商业的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如南方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唐朝〗的说法。宋朝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3)商人活动〖包含: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秦汉至隋唐,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时空限制,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在压制政策下依然繁荣。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影响最大。
  2、古代对外贸易特点→官府控制下朝贡贸易;
  ①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②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由“十三行”统一经营。

第三篇高一历史必修二:高一历史必修二试题及参考答案


  必修二的历史课本是我们在高一的时候接触的,高一正是打好历史基础的好时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好每一次考试的试题。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二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必修二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 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材料说明
  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手工业历史悠久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下列的农业生产工具或技术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A.耧车 B.筒车 C .耦犁 D.翻车
  3.下列选项是某班同学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B.东汉杜诗发明灌溉工具水排
  C.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技术 D.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政策
  4.《旧唐书》载:“(唐朝)长安(年号)中……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 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
  A.地处交通要道 B.出产精美工艺品
  C.是繁华的都市 D.市场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5.(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 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② 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③ 定期的集市已经出现 ④ 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A.明清时期徽州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C.明清时期徽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明清时期徽州已成为商业中心
  7.观察下列图表, 1927-1937年我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主要得益于
  A.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洋务企业的刺激
  8.下列歌谣中,不 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新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
  9.近代中国掀起了办报热潮,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报刊,如王韬的《循环日报》、梁启超的《时务报》、严复的《国闻报》、孙中山的《中国日报》。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为传播进步思想,开启民智 B.都采用白话文写作
  C.都为满足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D.都为宣传革命思想
  10.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A.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B.中国首个电报机房出现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中国首条自建铁路通车
  11.盐城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对我国 “一五”计划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他们搜集到的下列史实与研究主题相符的是
  ① 建成了长春第—汽车制造厂 ② 建立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③ 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④ 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右图是我国某时期发行的一张股票,这类股票的发行
  推动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建立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3.十一届三中全会既继承了八大的正确探索,同 时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思想。其新思想主要表现在
  A.科学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把企业完全推向市场
  15.下图是我 国某地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表,其中城乡差距最小年份出现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 市改革刚刚起步
  C.从沿海到内地开放格局的确立
  D.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
  16.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右图中最早设置
  经济特区的省份是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③④
  17.1992年邓小平南巡深圳期间,傍晚散完步往回走时,有人建议从原路返回,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并风趣地说,“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① 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 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 中国应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④ 中国应开始扩大对外开放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8.邓小平曾指出:“计划不 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下列史实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美国的里根改革;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D.美国的里根改革;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19.右图1978、1998年相关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
  B.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D.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
  20.1921年的苏俄改革和1978年开始的中国改革都
  ① 从恢复和发展农业入手 ②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 重点发展工业化 ④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宏观调控经济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21.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 展 ② 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④ 推动了传统商业中心的转移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对下图反映的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比例(%)变化的解读, 不正确的是
  A.第①段,殖民扩张的先锋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B.第②段,殖民扩张的主力是荷兰和美国
  C.第③段,殖民争夺最激烈的是英国和法国
  D.第④段,第二次工业 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
  23.“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材料认为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A.非洲黑人数量的锐减 B.英国放弃了对非洲的殖民
  C.非洲人民的反抗日益激烈 D.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24.“曼彻斯特棉纺织厂都是大建筑,这样建造是为了容纳最大量的人。为了尽量利用一切地方,工厂建成几层,各层尽可能不高,机器占了最多的面积。不少工厂往往昼夜开工,为了开夜工,要用大量的蜡烛。”以上现象最早可能发生于
  A.14、15世纪 B.18世纪中后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5.下列图片能反映罗斯福政府通过增加就业来拉动内需的措施有
  ①新建田纳西工程 ②以工代赈 ③农业调整 ④蓝鹰运动
  A.①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26.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说:“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 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如果此说能够成立,美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 济政策 B.最早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C.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27.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改革。据苏联官方统计,其某一领导人执政期间,苏联的国民收入由原来只占美国的31%,上升到67%,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0平方米提高到16平方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该领导人是
  A.勃列日涅夫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28.与近代相比,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的新变化是
  A.发达国家在体系内居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贸易自由化 D.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局面
  29.“通过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以及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包括引入本条约规定的单一货币,特别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疆域的区域,促进经济、社会平衡和持续的进步。”这一条款适用于
  A.欧共体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30.格瑞德在描述未来世界时说:“我们正生活在重新安排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之中。未来将不会再有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了。一国之内所剩下的只不过是组成那个国家的人罢了。”下列符合格瑞 德观点的是
  A.全球化即现代化 B.全球化侵蚀甚至会淡化“国 家”概念
  C.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D.全球化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31.唐朝时期,我国制瓷业发展迅速,唐三彩、邢窑的青瓷和越窑的白瓷闻名遐迩。
  3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3.1851年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展会,陈列的展品中有铁路设备、纺织机械、改良的蒸汽机和内燃机。
  34.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的“新经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仍然存在。
  35.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创办的大生企业是近代中国纺织业的活标本,它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富国强民之本在于工”“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 ——张謇《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材料二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 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大生纱厂。1899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苏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
  ——360百科•大生纱厂
  材料三 自1912年至1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率平均高达44.44%,10年盈利累计1161万9千两,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
  ——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大生一厂、副厂、三厂经过公私合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分别改名为国营南通第一、第二、第三 棉纺织厂。1996年以南通第一棉纺织厂为核心改制为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底集团公司进行重组,形成了纺、织、染、针织服装、毛巾、毛纺、化纤等多元化的纺织联合体,注册资本3.18亿元。公司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1.51亿,实现利润2938万元。 ——360百科•大生纱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救国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謇选址通州创办大生纱厂的有利因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这10年迅猛发展的最主要客观原因。(1分)
  (4)根据材料四,分析大生纱厂在建国后初期和新时期的两次新发展分别是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的?(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从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2分)
  37.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世界各国在二战后都非常重视社会保障问 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其中规定:此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儿童或残疾儿童得到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并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施行做出妥善的安排。
  ——百度百科
  材料二 前苏联国家宪法将社会保障确立为国家制度。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其中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中国保险网(2001年)
  材料三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欧各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随着各种社会福利的不断扩大,某些特定的社会人群不断提出过高的社会福利诉求,一则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英国等国甚至高达50%以上,二则导致国家严重财政困难甚至财政赤字。面对居高不下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不得不压缩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还出现了躺在国家社会福利的温床上游手好闲的“懒汉”人群。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各国被迫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失业救恤金发放数额和适用人群减少,各种社会保险中国家承担的费用减少,个人承担的费用增大等。改革虽有阻力,但最终得以推行,对西欧各国财政状况好转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四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迅速增长,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现阶段,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主要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对鳏寡孤独等特定群体给予照顾;第二主要是政府强制或引导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并承担必要的财政责任,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第三主要是国家发展商业保险,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保障需求。
  ——摘自尹蔚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政府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推动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的?(2分)
  (2)据材料二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前苏联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欧各国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2分)
  (4)据材料四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各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得失给我国提供了哪些借鉴?(2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公元1500年以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中国也日益融入世界。请回答:
  (1)列举1500年以后推动世界逐步成为一个密不可分整体的重大史实。(3分)
  (2)鸦片战争后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的方式有何差异?分别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4分)
  (3)2012年美日欧联合向WTO上诉中国限制稀土出口,2014年3月26日,WTO专家组裁定中方败诉。由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3分)
  历史必修二月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D A B C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C B D D C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D B B D A B C B
  二、判断题(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B B A A
  三、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10分)
  (1)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将实业和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2分)
  (2)通州当地有利的社会环境因素:原料价廉、必要的技术、税收较轻、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等。(3分,任答三点得3分)
  (3)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分)
  (4)公私合营(或者三大改造,赎买,工商业改造)(1分),企业的改制、重组(1分)
  (5)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利的环境;需要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只有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充满活力。(其他言之有情可酌情给分,2分)
  37.(10分)
  (1)背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美国社会矛盾尖锐。(2分)
  (2)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分)
  (3)原因:①高福利易滋生懒惰,挫伤了一些人的生产积极性;②高福利影响了科技教育的投入;③高福利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困难。(2分,任答两点即可)
  (4)成就: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或者构建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增加,覆盖人数增多。(2分)
  (5)借鉴:通过立法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 社会保障必须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加强政府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过程中国家不应大包大揽,防止社会惰性;积极引进民资参与社会保障;培养社会保障意识。(2分,任答两点即可)
  四 、问答题(本部分1题,10分)
  3 8.(10分)
  (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3分,任答3点即可)
  (2)差异:前者被动融入,后者主动融入。(2分)
  影响:前者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后者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其他言之有情可酌情给分,2分)
  (3)挑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中国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国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 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3分,任答3点即可)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gaozhongzuowen/164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