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精华作文网!

爱莲说优秀教案设计_爱莲说优秀教案(人教版)

中考作文解析 时间:2019-12-27

【www.jinghuajt.com--中考作文解析】

  这是一篇在体例上介于文言散文与古词曲之间的古代铭文,教学中应把握其教学目标的双重性——既要注重文言字词句的教学,又要重视对文本进行内容及思想的解析和探究,以引导学生在诵读文本的基础上,实现对作者借赞美莲花所表现出来的君子情怀的品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地背诵短文,并能全文翻译。

  2.能解释一些重点实词、虚词。

  3.能鉴赏文本、理解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字词的意思。

  2.理解作者借爱“莲”的情感抒发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地背诵、默写课文,翻译短文。

  教学方法:

  朗读、赏读,突破重点;导读、自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文本,简介作者并释题

  (略)

  二、赏读文本

  (一)初读感知

  1.引导初读

  (1)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如:

  蕃、濯、蔓、亵、隐逸、鲜有闻。

  (2)指导学生画出朗读的节奏并进行试读。如:

  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同予者/何人

  (3)理清结构层次:第一段记叙、描写/第二段议论。

  2.指导阅读

  基础性朗读:先让4-6名学困生朗读,待错误被纠正后,再让所有学生自由朗读1—2遍。

  情感化朗读:师生比读,看谁能读出作者对“莲”的独爱和赞美的感情。

  个性化阅读: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并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阅读。

  (二)深入解读第一部分

  1.①~③句导学:

  先由学生默读、理解并翻译。

  留意点:

  这三句话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可以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翻译,但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两个句子——这是作者情感的一条引线;还要让学生明白前三句的作用(为了引出和衬托下文对“莲”的描写)。

  2.第④句导学:

  留意点: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朗读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节奏;默读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描写进行分类、归纳,并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句子的意思。

  (1)指导朗读。

  要求:

  ①把握节奏,读出层次感。

  ②读出对莲的赞美、喜爱的感情。

  (2)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默读、探究:

  周敦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的?作者笔下的“莲”有哪些品质、风格?

  明确:

  出…不染、濯…不妖(外观)——高洁庄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形态)——正直孤傲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姿质)——芳馨清丽

  可……而不可亵玩焉(神韵)——清高脱俗

  (4)指导学生翻译句子。

  (三)深度理解第二部分

  留意点:

  这部分是立足于上文描写基础之上的议论性文字,是作者情感流露之所在。在解决字词意思的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式的朗读,传达作者的感情。

  1.理解字词的意思,并翻译这部分句子。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 鲜有闻 宜乎众矣

  2.朗读传情。

  (1)学生先默读课文,讨论:前一个长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第②~④句传达怎样的感情?

  明确:

  “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都是判断句,要读出判断的语气;“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要读出惋惜之情;“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要读出反问语气和慨叹的感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要读出鄙视的情感。

  (2)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情感朗读。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1、学生根据课件上的莲花画面,尝试再现文本的内容。

  2.先指导学生根据教师板书的关键词进行试背,然后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达成由局部到整体的扩展式背诵。

  3.检查指向性的背诵和默写情况。如:

  表现莲的高洁庄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者鄙视世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主题及主要表现手法

  明确:

  本文表面写“莲”,实则表达了作者清雅脱俗、洁身自好的情怀,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出文本,书写生活

  运用仿拟,写一篇《爱说》。

  留意点:

  此环节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特定的事物,深入挖掘“物”的内在神韵,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或抒发生活的真切体验。

本文来源:http://www.jinghuajt.com/chuzhongzuowen/498202/

推荐内容